/*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6年第5期

唐山大地震亲历口述(2006)

作者:陈学诚等

字体: 【


  天阴沉下来,好像快要下雨了,有一位大夫正在发放塑料布,看着我忙忙活活一天了,也要给我一块。我犹豫了一下没有接,因为我看到还有好多伤员躺在地上没领到塑料布。回到住处才发现,自己所有的东西、衣物全都被人偷走了。劫后余生又变得一无所有,真的走投无路了,这时候我才想起了回家。
  天上下起雨来,血水和雨水混到一起,冲刷着地上的一切。夜色越来越沉,我和同伴王秀兰冒着大雨,趟着血水步行回家。整晚,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雨一直在下,又一天一夜,我们走到沙河驿。找到当时还没有过门儿的大嫂,正赶上老父亲不放心,从家里出来找我,也找到了那里。我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家。
  
  口述者:杨月林,军人。
  
  我1975年因工作需要,从地方水电工程局调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61支队,在一个连队任技术员。该部队1973年奉命来到唐山北部山区——迁西县承建潘家口水库。施工如火如荼,准备1976年汛后截流,工程正处在“与洪水赛跑”的关键时期。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整个部队停工待命,28日、29日分两批开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团里原定8月1日建军节那天要为我举行入伍仪式,7月29日中午,连队接到下午1∶30开赴唐山的命令,并指定我也同往。仓促之下,我的入伍及着装仪式也提前了两天,团首长亲自将军装、帽徽、领章交到我的手上,并且庄重而严肃地说:“杨技术员,从现在起你就是一名军人了!请你马上换上军装,跟我们一起去唐山!”从那一刻起,已34岁的我便穿上了盼望已久的绿色军装,以一名普通军人的身份投入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也是从那一刻起,开始了我近30年的军旅生涯。
  当天下午4点左右,几十辆军车风驰电掣般抵达唐山北口,可是一直拖到晚上12点,才挪到落脚地——唐山军分区大院。我们连队接受的是地区商业局招待所的抢险任务。部队首长要求首先搜寻活人,尽量想办法搭救,团部也派来吊车配合。经细听和观察,确定废墟内有活人的可能性不大时,开始挖扒遇难者。各个楼层及房间,每吊起一层楼板,就有几个遇难者;特别在楼梯间,遇难人更多,其状惨不忍睹。仅来自贵州铜仁地区的赴遵化参观学习代表团一行几十人,几乎无一人幸免。据统计,我连在招待所共扒出200多名遇难者。前几具尸体,战士挖出后不知如何处置,我和连长、副指导员及卫生员,找来棉被将尸体裹住,四人将其抬到公路边,待运尸专车运出掩埋,尽量让死者衣被裹体。但尸体越来越多,哪有那么多衣被?看到这种惨景,内心难受至极!哪还有食欲,头一天,从部队带来的4个小馒头,一个也吃不下。就在我连抢险的楼盘边,有母女俩恸哭,呼唤着亲人的名字:“老天为什么不让我们娘俩替你爷俩去死!”看到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我们也非常难过,一怕她们哭坏身体,二怕她们靠近危楼,造成意外伤害,我过去安慰多次,请她们尽快离开,并将身边带的两个馒头送给她们。
  由于从潘家口工地运来的饭食救济了沿途的灾民,我连已3天断炊,我和连长为让战士多吃一口,各自省下一个馒头。3天之内仅进食一个馒头,还要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抢险。中央军委及时筹集到给养后,我们的膳食才基本得到了保障。盛夏时节,繁重的救灾抢险,水是个大问题,好多战士干涸的喉咙已发不出声,头两天还可从附近冰糕厂的破库房里扒出点被污染的冰糕、冰棍解渴。后来,就连澡堂池子的脏水,渴极了,也得喝几口。
  不仅身体受到考验,而且精神也非常紧张,连续不断的大小余震惊心动魄。看着战士惊恐的神态,连长提醒干部,为稳定战士的情绪,干部要振作精神,多同战士聊天谈心。即使天塌地陷,干部要首先跳下去,为战士垫底!
  后来,我们连队又接受了某小区一栋家属楼的扒尸清理任务。因家属区内多为私产,上级要求尽量按户清理,并将清理财物按户登记,每晚清点后上交团部,连长将这工作交给了我。我深知,清点登记难度很大,必须认真负责。根据楼房坍塌特点(屋墙四壁垮坍,楼板整体塌陷,一栋楼如同叠罗汉层层压盖,揭开一户的楼板,全家人基本都压在下面),逐层按房间单元编号和挖出的户口本、工作证以及财物(主要是手表、存折和零碎钱币)的位置,详细分析判断,然后登记造表。记得有一位女户主叫胡文敦,同丈夫一起遇难。清理其家财有一存折,折上存款2万多元(当时可算得殷实家境)。两三天后,其子从天津赶来寻亲,我如实告诉他其双亲一起遇难,并请他到我们团部认领父母遗物。他非常感激解放军,称赞我们工作做得好。
  8月中旬以后,清尸工作告一段落。我们立刻转入为灾民搭建临时抗震房的工作。虽说没有了难闻的气味,但劳动强度相当大。看到灾民还住着不能遮风雨,甚至不能遮羞的用塑料布、牛毛毡搭的抗震棚,心里不是个滋味,所以憋足了劲,同战士一样,搬砖、和泥、锯木条。我们连队仅用了半月时间就盖起了两栋抗震房,得到上级表扬。
  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电网很快恢复供电,潘家口工程当年截流计划不变,我连承担的是基础处理隐蔽工程,截流前必须完成。8月30日,也就是我们来唐山整30天,接到命令返回潘家口工地投入专业施工。
  
  口述者:阮步安,农民。
  
  丰润区常庄乡的甸家洼村是唐山大地震中附近几个村子里受灾最重的。我当年31岁,任村党支部书记。在震后的半个月时间里,我也成了由130口人组成的大家庭的“家长”。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感动,这种情愫来自乡亲们与自然抗争的精神,以及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震灾发生后,全村的房子一间也没剩,都平了呀!那叫惨呀,其中有一家6口,并排躺着的父母和3个孩子被一根掉下来的房檩齐刷刷砸中了脑袋,最小的4岁男孩因枕在母亲的胳膊上才幸免于难。地震后,我很快逃生了,我的母亲和小儿子却没能活下来,我顾不得太多了,我是一村之主呀!我光着两脚,只穿一条内裤跑出去了解情况,眼前的一切真叫人心惊!等来到村边的知青点儿时才看到了希望,因为知青点儿的房子是后建的,比村里的房子都要结实。他们40多个人中只有2人遇难。“大家快跟我去救人,留几个人烧点热水吧!”见我这副样子,一个细心的女知青递给我一条鸡腿裤,这可是我平时禁止她们穿的,我觉得它代表小资思想,为这她们背地里没少嘀咕我。可我当时二话没说就蹬了进去,居然能穿!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发现女知青刘爱忠已和几个同伴儿端着稀粥逐个儿照料伤员了,史茂田和陈维世等好多人还和村民们一起搭起了棚子,垒起了土灶,这些刚刚20出头的孩子们就像土生土长在村里的娃一样,一点也看不出了城里人的娇气。早上8点多钟时,丰润粮库开来一辆大卡车,帮我们把伤员运到了紫草坞兵营。当天下午,唐山汽车配件厂给村里送来一台柴油机,解决了我们的吃水问题。有了这么多外援,我们的救灾工作进展顺利,到天黑的时候,全村的最后两位遇难者被扒出来了。这时,我突然想起知青们的家都在市里,目前家人的情况大家都不清楚。在我的一再催促下,这40多个孩子当晚9时多才离开了村庄。
  震前,我们村共有51户人家263口村民。震后经清点人数,共有62位村民被砸死了,除去陆续被运到外地治病的伤者,全村只剩下了130口人。这130口人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我这个一村之主,我自己更是感觉出了肩上的重担。震后第二天,我就组织起村里的青壮年,在村外挖了3个大坑:16岁以下的孩子们葬在一个坑里,成年男女分别葬在另外两个坑里。同时,我和党员们带领大家搭了两个棚子,把这130口人安顿在这两个大棚子里。此后的日子里,这个特殊大家庭的成员就按照不同的分工开始了新生活:每天天还没亮,有两个中年妇女就起身操持一大家子的三餐;一拨儿年轻的女孩子跑去推碾,把新收的小麦碾碎做粥或做饼吃;剩下的青壮年们在我和党员们的带领下做粮囤、垒猪圈——因为我们村里刚刚收获的3万多斤麦子还晾在场里,猪场里180多头猪虽然大部分都逃生了,但村子周围环水,它们口渴时必定要回来。当时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们特别团结,大家不分昼夜地忙活,连几岁的孩子们也跑来跑去跟着清墟、搬砖。粮囤做起来了,我们保护好了粮食,没有尝到挨饿的滋味儿;猪圈垒起来了,真的有猪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两三个月以后,居然还有十五六头母猪领着自己的小猪崽儿也前后脚赶了回来。
  

[1]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