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6年第6期

建筑界女先锋扎哈·哈迪德

作者:沈 文

字体: 【


  来自哈佛的Peter Eisenman,是扎哈的老朋友,他指出扎哈在1980年代的风格最鲜明,新近的作品开始缺乏新鲜感,不过是简单重复以往的风格。也有人说扎哈的成功,越来越被主流认可,是否意味着她也正在失去她的先锋派特色呢?Patrik Schumacher教授回答说,如果说扎哈的风格是被主流接受的话,正说明了她风格的可实践性。扎哈的建筑师事务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借鉴和学习。每一个新项目都给我们新的机会,这是研究和实践双向的机会。同时扎哈事务所有大批创造力旺盛的年轻建筑师,他们大都毕业于AA、耶鲁、哥伦比亚等处于建筑学科前沿的学校,他们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平均年龄在三十岁以下,在这一点上,扎哈从来都坚持只把关总体构思,所以我们能保证设计灵感来自丰富的人力资源,让每个建筑师的创造力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接手的项目实际上也从当初比较单一的文化建筑,比如博物馆,歌剧院等向大型写字楼、住宅楼延伸;室内设计也更多元化,包括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店堂设计等等。事实上项目的日趋多元化也使我们的设计具有更多大胆尝试的机会。比如在接手的城市规划中,新近的新加坡、伊斯坦布尔和西班牙的毕尔鄂市,我敢保证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并非简单的重复,探索和实践一直是扎哈建筑事务所贯穿始终的工作。当越来越多的人步扎哈后尘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通常意义的成功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新项目实践,更多的实践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又意味着推动更多的创造。扎哈二十多年的坚持和耕耘,迎来的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当下。
  无论如何,即使扎哈被当作明星大师被追捧——如Peter Eisenman开玩笑地说,如今他在哈佛的学生总是开口即问:我们如何能成为扎哈?AA也有学生说,不想成为扎哈,就不来AA。甚至扎哈手下的一位设计师把办公室轶闻写进个人博客,都引来了黄蜂般的点击率,吓得他赶紧关博——但是关于扎哈风格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她的成功和被质疑总是相伴相生,评论照样尖锐。有业内人士称:扎哈的奇形怪状和飞扬跋扈的规划,把城市的格局弄得乱七八糟,我们需要更简单的设计和整齐的布局。关于这一点,扎哈坚持她是在看似无序里创造妙趣和规律!也不可否认她的设计确实有施工难度,需要电脑、工程等诸多技术的紧密支撑,对于发展商而言,有成本控制和操作难度等问题……讨论总在继续。
  有的人喜欢静止规整,有的人喜欢流动变化,这是品位的不同,无所谓优劣。此外,任何一种创意,当被群体认同之后,都容易陷入事后诸葛亮的觉悟,仿佛前人的成就并无多少玄奥可言,所以继扎哈之后,后来者甚至可以把同样的风格发挥得更好,这都不足为奇。但这些不能动摇扎哈存在的意义。
  AA的建筑教授Patrik Schumacher,对于扎哈的贡献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说,所有著名的建筑大师,他们的名字能被收入史册的,一开始都是激进的先锋派,而后对建筑设计的发展进步起了深远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建筑发展有更快的进程。如果我们回顾几千年的建筑发展最本质的突破,其中有一半都是在近一百多年来发生的,每一次突破都为后来的设计革命奠定了新的平台,扎哈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她综合了所有既成的建筑学成果,同时又开创性地发展了它们。她跳出传统思维的樊篱,注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新的表现语言成就了独立的风格,她创了此特色之先河,这就是扎哈!
  扎哈的特色一直是先锋前卫的代名词,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她就在挑战主流,正如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筑教授Sara Whiting 所言,扎哈有无畏的探索和坚持的精神,所以她的风格才没有在传统的口诛笔伐里被淹没,并最终脱颖而出!
  沈文,编辑,现居伦敦,曾发表随笔、评论若干。
  

[1]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