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6年第6期

建筑界女先锋扎哈·哈迪德

作者:沈 文

字体: 【


  最近纽约著名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做了一期专题为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展览。扎哈是古根汉姆展览史上,享此殊荣的第二位建筑师,还有一位是鼎鼎大名的富兰克·盖瑞!
  古根汉姆的整个展馆,从大厅赫然醒目的几个大字ZAHA HADID开始,几层展馆全是扎哈的作品,包括了她的建筑、绘画、家具、汽车、雕塑,甚至日用品设计等等。除了绘画,其它基本都是扎哈一贯的黑白银主调。所有展品放在纯白的背景衬托下,格外清爽脱俗。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鬼才的灵感和气韵。
  为了配合这次展览,古根汉姆还举办了专题论坛,对扎哈的建筑风格和成就做了思辩性的解读。这次的四位主讲分别是古根汉姆的馆长Germano Celant,来自扎哈建筑师事务所、英国建筑联盟AA的教授Patrik Schumacher,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建筑教授Sara Whiting和Peter Eisenman。通过他们的导航,人们对扎哈的建筑更能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2004年是建筑界的扎哈年,普林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chitecture Prize),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众望所归地授予了扎哈·哈迪德。 那一年她五十三岁,不仅在历届得主中年纪最轻,而且是唯一一位女性。
  在传统视建筑为男人一统天下的领域,这位英籍伊拉克中东血统的哈迪德,仿佛横空出世,但是她的设计风格、个性魅力和成长背景,又能让人从一开始就嗅出她能脱颖而出并成为明星建筑大师这冥冥之中的宿命!AA——英国建筑联盟,是当今世界顶级的建筑学校,被称为建筑大师的摇篮。当年在AA,扎哈师从著名的建筑大师酷哈斯(Rem Koolhaas),酷哈斯早就慧眼识人,对这个种子选手格外偏心,也早早预言在那个班里,最终当属扎哈最有成就。尽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扎哈的作品一直被认为是“纸上”建筑,那些抽象、夸张的设计,在很长的时间内,被视为有相当工程难度,难以付诸实施。她在所有普林兹克建筑奖的得主中,也是建成作品最少的一位,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在当代建筑史上的响当当的地位。
  扎哈,在当今建筑界,仿佛被男性众星捧月,可是她的建筑风格又甚至比男性建筑师有更飞扬跋扈的份量!她的霸气、不羁、幽默、超脱、执着,让身边的人无不对她既爱又恨!
  扎哈诞生在伊拉克一个地位显赫的家庭,她的父亲早年毕业于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曾是伊拉克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任伊拉克工业部长,积极推行石油工业国有化的主张。扎哈本人曾在瑞士一所女子贵族学校念中学,后进入黎巴嫩著名的贝鲁特美国大学AUB学数学,这样的成长经历,使扎哈从小就耳濡目染激进开放的西方思想,具有桀骜不驯又野心勃勃的反叛性格。十几岁时就自作主张把自己巴格达的房间设计出十分怪异的风格,并背着父母,带领工人进行大胆“改造”。在瑞士念中学的时候,又认为自己不是基督徒,拒绝像所有同学一样做例行的上帝祷告。扎哈的哥哥还戏言她本该被塑造成伊拉克第一个女宇航员,最后扎哈的职业生涯从天上落到地上,干起了稳扎稳打的建筑设计。
  一说建筑,我们都有对于建筑的形象定势,如果你说一个设计看起来就像一幢建筑,基本上就不是扎哈的风格。扎哈打破传统思维,她的建筑是用无拘无束的线条,追求变幻无常又彼此呼应的“奇形怪状”。古根汉姆的馆长Germano Celant说,扎哈的建筑是巨型抽象雕塑,仿佛把她的现代抽象主义油画,赋予了三维概念,总是能带来强有力的视觉震撼。
  扎哈突破了建筑设计中传统的线面概念,为什么线一定要是直的?——扎哈的线可以是曲滑的,流动的,舞蹈的;谁说面一定要是平的?——扎哈的面可以成波浪似的延伸,这样的线和面才能构成更趣味无穷的空间。谁说空间又一定要是四壁?谁说四壁一定要垂直,平行,对称?扎哈的设计被称为冲破地心引力,创造了飞动的空间。她可以把每一个结构做成横空出世,仿佛克服了自由落体的下坠,每一个空间结构之间交叉、错位、重叠,外伸内引。她的建筑强调各个形体和结构间的组合,连动不断,找不出开始和结束,成妙不可言的整体! 所谓前厅、正门、 侧面、后院……各种概念都可以被颠覆,她要用自由的设计为穿行于建筑中的人提供功能上的灵活性。扎哈把点线面玩弄于指掌之间,所有自然天成的图形结构都可以成为扎哈的建筑,她的有形创造于无限的选择和狂放的想象!
  尽管在形式上有挣脱地心引力的飞动空间感,那些线、面既优美又流畅,但是来自普林斯顿的建筑教授Sara指出,扎哈的作品整体上又相当霸气、稳固、墩实,有份量。她的出位不是靠玩弄光线和眩酷的建筑材质,靠一些轻飘飘的技巧。比如:德国Wolfsburg科学博物馆,BMW的新工厂,在外墙的效果处理上都未经粉饰,直接保留水泥最朴实的本色和质感,非常大气、粗犷。扎哈的不少设计,具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大桥、水闸、铁路等的特征。她的作品体现出厚重、坚固和力量。
  扎哈更开创性地创立了连动变化的总体规划概念。Patrik Schumacher教授写过一本书叫《数字哈迪德》。他强调,电脑技术的运用,对扎哈设计理想的实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的总体规划,往往是单一的复制,一个社区里,立着一模一样的一群建筑,枯燥乏味,即使有变化,也难掩突兀的匠心,变化之间缺乏顺畅的过渡。 而扎哈的设计则不同,利用电脑的超大制图功能,以一个模型为本,通过对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的拉伸、反转、缩放,可以变化出一系列手绘难成的,形式不同,又相互关联,有逻辑交代的建筑群。它们是彼此相似连贯,又绝不雷同的个体。关于这一点,也有学术界人士质疑说,这样随意的设计构思打破了城市的方位感,我们需要更清晰的城市布局。Patrik Schumacher解释说,扎哈从来都没有忘记这一点,在城市中行走,扎哈的设计追求建筑和景观在自然呈现中显示其规律:起始,发展,高潮,平静,密集,稀疏……这样的规律就能为行人导航。中心和外围,不同的行政和功能分区,以自然的语言在说话。Patrik Schumacher打了一个比方:进入森林,越走越密集的地方,该是深处的丛林;如果阳光乍现,树林稀疏,该是到了丛林的边缘,或者从河流的走向,路径的宽窄都能辅助方位的判断。并不需要刻意规划出东西南北,泾渭分明。简单乏味的克隆不是扎哈所要做的总体规划。生物的自然遗传规律很好地诠释了扎哈的规划理念,每一个个体遗传共性,又有微妙变化,正如遗传学上基因型和显型的关系(Genotype.Phenotype)。立足于一个主体,或者主调,然后在继承和变异中呈现无比的生动。
  同时扎哈还一贯坚持不一味追求和环境的和谐,她主张如果周围缺乏良性的参照,她就要摈弃和周围的统一,创造环境,即使异军突起。这样才能在改造中保证环境的总体提升。扎哈不仅为当下设计,她要在一定程度上昭示未来。
  建筑是可以体现意识形态的,古根汉姆博物馆的论坛上有来宾质疑,扎哈的风格自由随意,似乎基本不考虑意识层面的反映。Patrik Schumacher用BMW项目做了很明白的解释,其实扎哈的设计正是在客户和设计师的双向沟通中,在建筑设计中强烈地体现了意识层面的创意和导向。比如BMW的新工厂,看过的人无不认为扎哈的建筑体现的是未来世界的景观。这里面摈弃了传统的部门格局,没有设立所谓高层主管在这个空间里不可替代的位置,基本上整个区域采用全开放,或半开放结构。这正好顺应了厂方意欲表达的理念:在办公布局上弱化一个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同时强调各部门和人员间的交流互动和参与性。他们还主张功能上的灵活性,比如员工并不一定要有固定的办公室,现代化的办公基本上是无纸办公,既然办公就是一台电脑、一条线、一些打印设备可以实现的事情,固定空间就成了限制和束缚等等……在扎哈的这种设计里正传达了现代化的办公和管理理念。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