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重新感受幸福
作者:许金声
字体: 【大 中 小】
苦恼和焦虑意味着什么?它们为什么是必要的?人本心理学理论给我们画出一幅乐观而又踏踏实实的图画。它使我们既了解人生的限度,又看到人生的希望。活着,就意味着有能力去接受“苦难”,生机勃勃地去“自讨苦吃”。“高原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以苦为乐”的体验。使人心荡神游、如醉如痴的“高峰体验”尽管是强烈的,却只能够是短暂的。高原体验则是一种可以长久延续的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对人生抱悲观主义看法。悲观主义当然不只是一个认知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把悲观主义驳倒,至少能够对悲观主义产生影响。
叔本华是一位影响较大的哲学家。他对于人生持悲观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事先就知道肥皂泡总是要破灭的,但仍然要把它吹得更大吹得更久”。
一般认为,叔本华的为人与他的哲学有非常明显的矛盾。例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提到:
如果我们可以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就知道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他经常在上等饭馆里吃得很好;他有过多次色情的而不是热情的琐屑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吵架,而且异常贪婪。有一回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在房间外对朋友说话,惹得他动怒,把她扔下楼去,使她终身伤残。她赢得了法院的判决,判决勒令叔本华必须每季给她一定数量的钱(十五塔拉)。二十年后她终于死了,当时他在账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
罗素还尖锐地指出:“很难相信,一个深信禁欲主义和知命忍从是美德的人,会从来也不曾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信念。”
其实,叔本华的生活和他的哲学也有统一的一面。这正是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每个人都有多种需求,包括低级需求和高级需求。“酒肉”是一种需求,“佛祖”是另一种需求,这些需求都要求得到满足。在“酒肉”满足之后,便需要“佛祖”了。人有时候需要互相矛盾的理论来满足自相矛盾的本性。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承认这种矛盾,我们如何看待这两种需要之间的关系。低级需求和高级需求是绝对矛盾的吗?它们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起来?
如果叔本华的确“经常在上等饭馆里吃得很好”,“有过多次色情的而不是热情的琐屑的恋爱事件”,“格外爱吵架,而且异常贪婪”等,正是这种生活状况,才使他对人生持悲观的态度,因为他没有从生活中充分感受人生的意义。
但是,叔本华又是能够进入超越性状态的人。正是因为如此,他也对人生提出了一些富有洞察力的见解。
悲观主义者至少是不能够长久地进入超越性状态的人。他们产生悲观的原因之一是长久地停留在较低级的匮乏性需要的渴望状态。停留于某一种需要的追求和满足状态,这是一种“固着”的心理情结。
例如,停留于归属需要的追求与满足,我们会感到自己永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会觉得这个世界太冷漠;停留于自尊需要的满足,我们会觉得竞争太激烈,太可怕。
自我实现是一种成长性需要,在自我实现的阶段,我们平时不乐意的对痛苦的体验被超越了,成了可以接受的事情。
但是,自我实现并不仅仅是一种体验,它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全过程。而且,自我实现也不仅仅是潜能发挥的那一时刻,还包括为这一状态做准备的过程。
不成熟的人对待自我实现的态度,有点像没有耐心的人看侦探小说的情况。即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闲暇,即使摆在面前的是一部名著,他们也不会去推敲整个案子的侦破过程,甚至也不去欣赏丝丝入扣的情节,而总是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看究竟谁是凶手。这样的读者所得到的乐趣是最少的,而且他很容易厌倦所有的侦探小说。其实,只要付出更多的智力活动,我们就能够从阅读侦探小说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做其它事情也一样。
人们都喜欢沉浸在一些特别容易令人愉悦的情感状态中,但是人们却往往容易忘记,必须要通过紧张和痛苦才能够获得这些状态。追求自我实现意味着对这些紧张和痛苦也心甘情愿地接纳。
最佳状态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不能够忍受强烈的痛苦,就不能够换来强烈的幸福感。所以,许多人为了追求快乐的极致,有意去寻求强烈的痛苦。有了最后的幸福感,所有关于痛苦的记忆也就转化为珍贵的财富了。
有一句话说:“苦尽甘来。”这句话往往被理解为:吃苦吃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产生出甜。其实,它还可以理解为:苦,可以转化为甜,吃苦吃到了一定程度,“苦”就不再是苦了。戈尔茨坦的“功能自主”的概念与这种现象很有关系。
一个人能够一年365天,天天都处于自我实现状态吗?
这种说法相当于问,能不能一蹴而就,一步跨入天堂?毫无疑问,人不可能永远处于最佳状态。马斯洛说:“我把高峰体验比做前往个人理解的‘天堂’的一次访问,访问之后还要回到人间。”但是通过人为的追求,这种状态可以增加吗?或者说,人能不能追求一种最佳和最差等不同状态和谐组合的生活?应该说,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自我实现者的生活。自我实现者最佳状态的限度,就是当今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正如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中所指出的:
高度发展的人格还有更多的高峰体验,而这些高峰体验似乎也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虽然更充分地做人并不意味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和痛苦(包括更高层次的痛苦)会马上烟消云散,但是,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和痛苦正在日益减少。与此相反,快乐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一言以蔽之,个体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在精神上更入佳境。
许金声,学者,现居南京,有著作若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