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李友邦:共赴国难的台湾省籍将军

作者:傅宁军

字体: 【


  李友邦冷静分析台湾义勇军的人员成分,看到这些台胞的文化素质较高,是其他部队缺乏的优势,确定了“技术报国”为主的指导方针。短训后,义勇队开往浙东、皖南、赣东和闽南等抗战前线。当时的老队员王正南回忆说:“台湾义勇队的队员派到部队里面,有的当日语教官,教授一般的普通会话和前线喊话,开展对日军士兵的分化瓦解,宣传中国的抗日斗争是正义的;有的侦听日伪电台,翻译他们的一些情报;还有的翻译缴获的日军的一些秘密文件,提供给军事机关的有关部门。”
  在台湾义勇队的成员中,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才占有相当比例,李友邦决定在义勇队成立医疗工作部。1939年4月,义勇队设立了第一个医院。随着台湾义勇队的不断壮大,后来又附设了第二、第三、第四医院。浙江省是各种势力的大舞台,有第三战区的国民党军,也有“忠义救国军”等地方部队,还有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只要友邻部队相求,李友邦总是尽其所能,派出医疗骨干,无私地给予支持。
  李友邦夫人严秀峰说:“台湾义勇队的医院,对于抗日军人、出征官兵的家属和贫苦民众,一律不收费。对于一般的民众,只是收70%医疗费。经费这么紧张,为什么要办医院?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祖国解放,也就是台湾解放。那个时候,4个人配一块豆腐乳,真的吃不饱,一天只可以吃两餐,上午和下午,生活是很艰苦的。”
  在缺医少药的战时,台湾义勇队医院救死扶伤,给许多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在义勇队转战过的地方,至今传颂着许多台湾医生的故事。金华郊区二仙侨镇的下塘村农民邵锦堂的妻子难产,生命危在旦夕,家人以为没救了,多亏台湾医生技术精湛,使母亲和女婴都转危为安。62年过去了,那些不收一分钱的救命恩人,仍记在邵锦堂心里。当年台湾医生接生的女婴邵秀琴,如今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妈妈,体格健壮,动作麻利。她结婚后生了4个孩子,三男一女,都成家立业,给她添了孙子和外孙。邵秀琴儿孙满堂,生活安康,她从小就听父亲说起她出生时的艰难,也把这段往事传给了她的子孙。她时常说起,没有台湾医生,就没有他们这一大家人。
  台湾义勇队少年团是李友邦的“宝贝疙瘩”,参加者都是不愿做日本统治者的奴隶而随父母逃来大陆的,年纪虽小,抗日热情却很高。他们巡回演出,慰问伤员,组织募捐,深受抗日军民欢迎。而今健在的少年团成员年已古稀,可是烽火岁月的记忆十分清晰。老团员朱晓枫说:“我去的时候是1939年9月,我应该是9岁半,到了那里当然很小了,但是适应得也很快。”老团员黄莘说:“我是1940年去的,只有12岁,我的年龄在我们这个团里头算起来还是中等的。”老团员们还记得,李友邦亲自给他们上课,讲台湾历史和中国历史,像他们的大家长。
  
  三、台湾光复后壮志未酬
  
  1942年浙赣会战后,李友邦率台湾义勇队撤出浙江转战福建,10月,进驻福建龙岩。此后,台湾义勇队在军事上有过3次壮举:1943年6月17日,台湾省被日本占据47周年时,义勇队在厦门对日军的兴亚院投掷手榴弹,并在市内散发了一批抗日传单;6月30日,在厦门虎头山炸了日军的海军油库;7月1日,在厦门日伪政府成立3周年的庆祝会场上,爆炸了数十枚手榴弹,当场炸死日伪军数十名,给日伪军的心理造成极大震撼。
  突袭厦门的成功,鼓舞了台湾义勇队的士气。经李友邦的积极争取,国民党当局也调拨了一些武器弹药。1943年,中、美、英3国举行开罗会议,所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台湾归属中国”。消息传来,李友邦为之振奋,积极地为收复台湾做准备。由于舆论界的广泛支持和收复台湾要借用民间力量,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对李友邦有所表示,“军委会”批准台湾义勇队扩招人员,准备协助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义勇队扩编为台湾义勇总队,下设4个支队。李友邦升任总队长,由少将晋升为中将。
  李友邦素来重视理论宣传阵地,他创办队刊《台湾先锋》,又主持编印《台湾青年》等刊物,发行量由500份增至2000份,影响遍及全国。他疏通各种关系,邀请国民党上层人物和社会名流题词、写文章。翻开现存的《台湾先锋》,能看到国民党不少大员为台湾抗战与回归所写的文章,如冯玉祥的《我们要赶紧收复台湾》、孙科的《解放已在目前了》、陈立夫的《率土之滨》、陈诚的《台湾革命与中国革命》、陈仪的《台湾必须光复——并祝台湾省运动成功》、梁寒操的《清算的时候到了》、康泽的《光复台湾——专为签订马关条约四十七周年纪念而作》等。
  1944年6月,李友邦发表《开罗会议后之台湾问题:为台湾沦陷四十九周年而作》,他满怀希望,把“保卫祖国,解放台湾”的主要任务,改为“保卫祖国,建设台湾”。他认为:“在不平等条约尚未撤除,日寇末日尚未到来以前,我们台湾革命,乃以‘保卫祖国’的方式来达到‘收复台湾’的目的,换言之,即以求得领土完整、民族自由为‘保卫祖国’的内容。随着胜利的接近,我们的革命任务即将以‘建设台湾’为‘保卫祖国’的方式,以‘保卫祖国’为‘建设台湾’之内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李友邦十分振奋。他对台湾青年们说,“我们为了不当日本顺民而在大陆度过了一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饱尝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幸存下来,今天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爱国的台湾同胞,堂堂正正地回家乡去见父老兄弟了。”
  9月3日,李友邦派他的助手、副总队长张克敏,携带一面国旗,乘坐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柯克将军的专机飞抵台北。次日,这面国旗在台北宾馆升起,成为升在台湾岛上的第一面中国旗帜。10月,台湾义勇总队的先遗队渡海返回台湾。11月,李友邦率台湾义勇总队全体抵达,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管日伪物资和一般平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待国民党政府的接收大员陈仪到达台湾,台湾义勇总队如数全部移交。
  遗憾的是,抗日有功的台湾义勇总队和台湾少年团回到台湾,并没有实现重建家园的期望。1946年2月,国民党当局发出一纸“台湾义勇总队解散”的命令。“没有任何的原委,也没有发给退伍证书或退休金,骤然间,台湾义勇总队,这一支曾经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队伍,顿时变成一支失业大军。当时许多同志拥挤在一起,暂时栖居在我(李友邦)家里,过着两餐稀饭一餐干饭果腹的日子。”(其妻严秀峰语)
  给李友邦保留的,是三民主义青年团直属台湾支部主任的职务。他尽自己所能,帮助台湾义勇队的老队员重新就业。他深知国民党谈“共”色变,而他在抗战期间坚持一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宗旨,抗日是中国的大事,应当团结更多的抗日力量,这势必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快。在他领导的台湾义勇队里不存在“党禁”,即使是最敏感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他同样“兼容并蓄”,把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置于党派利益之上,没想到可能会留下祸根。
  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李友邦的部属中有不少人公开表示同情受难群众,李友邦便被台湾警备司令部逮捕,押解到南京受审。妻子严秀峰在台湾奔走无效,赶到南京找到蒋经国,说明国民党在台湾的接收大员的作为,而“二二八事件”绝非什么暴动,只是普通民众不满情绪的宣泄。赏识李友邦才干的蒋经国听进去了,出面活动,南京特务机关才把李友邦放了出来。
  1950年2月,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了严秀峰,起因是她与中共地下党员的一位妻子相识,便冠以“参加中共组织”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严秀峰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书香门弟的独生女,与李友邦相识于金华。共同的抗日思想和志向,使他们产生了爱情。原先严秀峰是“抗战不胜利我不结婚”,李友邦是“台湾不光复我不结婚”。然而爱情的力量改变了他们,李友邦对他钟爱的杭州姑娘说:“我参加抗战,你也参加,我们两个人合起来,不是力量更大吗?”1941年5月10日,李友邦与严秀峰在浙江衢州结婚,共同经历了抗战最艰难的岁月。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