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马歇尔的“败走麦城”

作者:张家康

字体: 【


  (一)昨日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这是空前严重事件;(二)徐州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三)蒋现在同意改组政府是欲以政治谈判拖长内战时间,如不立即停战,全面内战无可避免,而政治谈判亦无结果。
  当日午后,马歇尔三飞庐山,向蒋介石转达周恩来的3条意见,蒋介石照例哼哈着。可是,当马歇尔提出国民政府压抑出版和言论自由,其做法与德国相同时,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气冲冲地与马歇尔争了起来。
  8月15日,马歇尔应蒋介石之邀,第四次飞庐山,蒋介石为上次的不欢而散表示歉意。但是,两人依然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马歇尔再次心灰意懒地下了山。
  
  马歇尔已经失去信心,他在与司徒雷登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战争日益扩大,且有席卷全国之势,国共双方所谈判问题似无解决可能。马歇尔回顾使华以来的工作日程,刚开始似乎有个好的开端,可是,越到后来便越困难,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是极有责任心的军人,凡事都是竭尽全力去做,纵然已是山穷水尽,也总是希望出现柳暗花明的奇迹。
  8月29日,他第六次飞庐山。9月6日,他第七次飞庐山。9月10日,他第八次飞庐山。短短的13天,他上山下山,穷追不舍,苦口婆心,摇唇鼓舌,努力说服蒋介石同意成立一个非正式的五人小组,以调解日益紧张的国共武装冲突。在他的一再敦促下,五人小组终于成立了,他甚为高兴,以为僵持的和谈局面,会峰回路转,出现新的转机。
  可是,10月11日,蒋介石却调集重兵攻占张家口,和谈已进入崩溃的边缘,内战的阴霾笼罩在中华大地。周恩来向马歇尔庄重宣布:张家口被占,国民党政府宣布召开“国大”,说明全面破裂的局面已定。马歇尔疲惫了、失望了,他对司徒雷登伤感地说:“我真想退出调停处,回到家乡去享受清新的空气,这里的硝烟太浓,我受不了。”
  
  “败走麦城”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擅自召开的国民大会,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政协会议所作的协议全都成为泡影,和谈的大门被国民党严严实实地封堵。周恩来专此走访马歇尔,他说,由于“国大”的召开,国民党已经关上了谈判的大门,我及中共代表团将不得不返回延安。董必武留在南京,中共在南京、北平、重庆均留一些工作人员。周恩来指出,蒋介石想用武力解决一切,我们绝不会屈服。中国的人心向背是决定一切的。马歇尔也自感歉疚,再也不想挽留周恩来了,他表示愿意为周恩来回延安提供飞机,将尽义务保护以上各地中共人员之安全,负责送他们回解放区。
  黄炎培有一首绝句,写于1947年元旦:“去年一月政协会,今年决议烧作灰;借问将军马歇尔,将军端为何事来。”是马歇尔此时落寞心情的绝妙写照。
  马歇尔检讨调停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国共双方的“极端派”破坏所致,其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共意见向来集中统一,无所谓什么“极端派”;国民党虽派系繁多,然而,蒋介石向奉“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凡事都是他说了算。蒋介石一心要“消灭共匪”,无意和平,只是迫于大势、震于马歇尔的威名,才不得不周旋敷衍。后来,美国出于远东的战略意图,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蒋介石更是有恃无恐,破坏和平。所以,马歇尔的“极端派”之说,纯系维护自己的脸面,而推诿于人的遁词。
  马歇尔就要离开中国了,他在向蒋介石告别时,还坦言忠告:内战将导致整个经济崩溃,绝不可忽视中共的力量。可是,蒋介石怎能听进如此诤言,他得意地对司徒雷登说,即使没有美援,10个月内,便可消灭共产党。况且,蒋介石一直对马歇尔心存戒备,因为,马歇尔是他的冤家史迪威好友,当年,他和史迪威抵牾时,马歇尔就曾是史迪威的支持者。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总是使他与马歇尔格格不入,难以融洽,这在蒋介石日记中比比可见:
  马歇尔对余之认识虽渐增加,然其受共党之麻醉日甚。美国民族之易受人欺诳,甚老练如马氏者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矣。(2月28日日记)
  若以马歇尔最近对余之态度而言,诚令人绝望,然余深知俄国扶助中共赤化中国之一贯政策,决不能因余之赴约而有所转移,且徒增马歇尔之疑忌,……决不能以马歇尔个人一时之好恶而变更我基本国策。(5月31日日记)
  美国国务院对我以现款购买军火事,竟拒绝发给出口证,此乃马歇尔对我更进一步之压力;可知美国对华政策已因马歇尔之调停不成,更趋恶化。果尔,则马歇尔纵容共党,其将不仅有害于我国,而适足以自害美国矣。(8月30日日记)
  中国共产党真诚地希望全面停战,以实现全国和平,组织联合政府,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家园生活。中共相信马歇尔能秉公断事,帮助中国走上和平建国的道路。毛泽东充分肯定马歇尔调停之初的公允,称他为“和平使者”。正是因为有着如此的信任感,所以,当东北问题已成胶着状态,美国飞机且前往轰炸时,毛泽东还致电周恩来,强调要维护好与马歇尔的关系:
  为争取时局好转之可能,东北美机轰炸事除由报纸发表外,请叶向罗伯逊提出抗议,周暂时不用抗议形式。因马歇尔初来,周应和他维持过去那样的良好关系,以期争取东北停战,并解决一切国内大问题。看马歇尔在这些问题上所取态度如何,再考虑我们是否应取强硬态度。
  同日,毛泽东在另一封致周恩来电报中再次重申,要维护好与马歇尔的关系:
  ……不怕与国民党弄僵。但对美国则除他恢复赫尔利政策,公开全面地赞助国民党实行内战与独裁,我们不应和他弄僵。因此,我党一切反内战反独裁的主张(东北、宪草、国大、自由、组府、运兵、借款等),均应向马歇尔严正表示意见,但应避免用激烈态度与抗议形式。周、马之间应尽可能保持友好关系,使国民党无隙可乘。
  周恩来在与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时,将美国政府派往中国的三位使者史迪威、赫尔利和马歇尔作了对比。他说,史迪威是执行罗斯福政策的,主张平等地援助一切抗日军队;赫尔利则“公然站到蒋介石方面反共,于是赫尔利的帝国主义面目暴露了”;马歇尔“直率、朴素、冷静,与史迪威相似”,“但在一九四六年三月东北问题起来之后,双方意见常有距离。他对苏联有猜疑,往往把苏联牵涉到各种问题上去,加上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使我们和马歇尔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但是,我与马歇尔个人关系很好,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马歇尔的中国使命是尴尬而又难堪的,在他奔走各地,努力调停之际,美国飞机军舰源源不断地将国民党军队运往内战前线,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已有57个师。这样背景下的调停,若能实现全面和平,岂非是痴人说梦?所以,就严格意义上说,这并非是马歇尔个人的败绩,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
  

[1]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