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蒋介石与他的盟兄弟

作者:张家康

字体: 【


  此时,黄郛已举家北迁,完成了《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战后之世界》的写作,冯玉祥便是因为阅读他的书,而与他结交为友。1924年10月,黄郛参与冯玉祥等策动的北京政变。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由广州北上。蒋介石也与黄郛恢复通讯联系,并且一再坚持要介绍黄郛加入国民党。1926年11月8日,北伐军攻克南昌。蒋介石两次三番地函请黄郛南下,以“不吝教益,共底于成”。他们终于见面了,蒋介石还是不忘拉“二哥”入党,特意派人送来一份入党志愿书,介绍人栏内,蒋介石已经签名,可是,黄郛还是原件退回,始终没有加入国民党。
  1928年5月2日,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占领济南,时任外交部长的黄郛也抵达济南。次日,驻济南日军寻衅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恣意屠杀中国军民,交涉员蔡公时被割耳挖鼻后残杀,是为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这时,蒋介石只想与日本人停战妥协,可是,又怕担当“亲日议和”的丑名。于是,他让黄郛代替自己,去与日本方面谈判,并在电文中说:“最好以兄之名义电告,可代表弟办到多少程度,不必用弟名义,如何?”黄郛代人受过,吃够了窝囊气,他曾经给张群吐露过苦衷:“济案所受刺激,公私两项皆为平生未有之伤心事。”经历这段“伤心事”后,黄郛似乎悟到“四大皆空”,便以养病为由,隐居莫干山达5年之久。
  可是,1933年4月,日军大举进攻华北,蒋介石以共赴国难的大道理,又将黄郛召下山来,委托他为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他接手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与日本人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将中国军队撤出冀北地区,建立所谓非武装区。这次,他再也不愿不明不白地担当“替罪羊”,他在给蒋介石的电文中说:“弟如要兄依旧留平协赞时局者,希望今后彼此真实的遵守‘共尝艰苦’之旧约,勿专为表面激励之词,使后世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1936年,黄郛病逝于上海。蒋介石给他的褒扬是:“樽俎折冲,功同疆场”。“共尝艰苦”的盟兄,得此赞誉,可以含笑于九泉了。
  陈其美离开人世后,蒋介石失去至关重要的庇护人。他在寻求新的依靠时,把目光投向了张静江。张静江长蒋介石10岁,又是陈其美的把兄,且和孙中山关系密切。这位江浙富翁,早年曾经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被孙中山誉为“革命圣人”、“丹心侠骨”。1916年9月,张静江、蒋介石与许崇智,焚香换帖,结拜为盟兄弟。他们结盟后,张静江便像帮助孙中山那样,无怨无悔地帮助蒋介石。蒋介石对他是言听计从,奉为良师。可是,张静江却以此而倚老卖老,不受节制,这使蒋介石很为恼恨。
  1930年,蒋介石派人来杭州,劝说张静江辞去省政府主席职。张静江当场便恼怒地顶撞:“我偏不辞职,叫他免我的职就是了。”他还亲自来找蒋介石,没想到“三弟”给他坐上冷板凳。他怒气冲冲地闯入办公室,对蒋介石说:“你现在架子这样大了,我从前去见总理也没有等过这么长久!”蒋介石开始有意疏远他,他也日渐消沉,逢人便说:“不要做官,没有做头!”1935年,他遁入空门,以吃斋念佛聊度时光。抗战胜利后,他寓居美国纽约,1950年9月,病逝于纽约。蒋介石闻讯,立即拍去唁电,并且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的追悼张静江会上,蒋臂佩黑纱,亲自主祭。
  戴季陶小蒋介石4岁,1908年春,他们在留日学生聚会时相识。1920年,他们奉孙中山之命,为筹措援闽粤军的经费,而在上海开办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就是此时,他们义结盟兄弟。蒋介石很看重这位盟弟,称之为“畏友良师”。孙中山逝世后,戴季陶追随其盟兄左右,成为蒋介石反共夺权的得力吹鼓手和谋士。戴在国民党内担负过重要的职务,是蒋介石的高级理论顾问。人民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夜,蒋介石和许多国民党大员都渡海台湾,戴季陶却仍是眷念这方热土,拒绝去台湾。1949年2月11日,他因服用过量的安眠药而死于广州。此时,凄惘失落的蒋介石闻之,不免兔死狐悲,中夜唏嘘,发来一纸褒扬令,称戴季陶“才识恢宏,勋尤懋著”。
  邵元冲小蒋介石3岁,1916年,他们两人结为盟兄弟。20年中,他们之间情谊深厚,邵成为佐理蒋记中枢的股肱之臣。可是,他在对日外交上却与盟兄有分歧意见。“九一八”事变后,他对蒋介石对日“和协外交”的策略,很不以为然,提醒盟兄注意日本的侵略野心。他多次向盟兄建言,要以民族大义为重,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以对付日本的侵略行径,甚至疾呼:“寇日深,中枢再不决杀贼,民必尽去,亡无日矣!”1936年12月初,他因事而去西安,恰逢“西安事变”,他与其他人被扣押,因越墙逃跑,而被士兵开枪打伤,经抢救不治身亡。蒋介石对盟弟的意外身亡痛悼不已。蒋邵之间互助互励,情谊笃深,邵虽时有诤言,也是全为蒋设想,而无私欲,是他结拜的众兄弟中难得的一位。
  
  异籍兄弟
  
  蒋介石结拜的众多盟兄弟中,大多是浙江籍人,唯有不多的几位外省籍,如四川籍人张群、安徽籍人吴忠信和杨虎、辽宁籍人张学良等。
  张群,四川华阳人,小蒋介石2岁。1908年春,他们同船东渡日本,初次相会便情投意合。他们同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又同编入炮兵联队实习。武昌起义爆发后,陈其美电令蒋介石回国参加革命,张群也随之来到上海。这时,陈其美正在领导江浙起义,他们都投其麾下,供其驱使。蒋介石被派往杭州,张群则参加上海起义。上海光复后,陈其美组织沪军,黄郛任沪军二师师长,蒋介石任二师五团团长,张群则任师参谋。张群有意攀缘,与黄郛、蒋介石换谱缔结金兰之盟,三兄弟中,他年岁最小,居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另立中央,张群担任政治会议委员,参与蒋介石的一系列决策,同时帮助黄郛游说上海工商界,以支持和帮助蒋介石。7月,汪精卫、唐生智兴师反蒋,拥兵自重的桂系又逼蒋下台。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张群、黄郛也宣布辞职,与蒋介石同进退。不久,蒋介石东渡日本访问,张群又以翻译官的身份参与活动,他们在日本与军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广泛接触,以摸清日本朝野对中国局势的态度。蒋介石回国后,仍留张群在日本,作为他的代表,继续与日本朝野人士保持接触和联系。
  蒋介石重掌党政军大权后,张群被任命为中政会委员兼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后又任参谋总长,参与中枢决策。国民党“三大”时,又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担任上海特别市市长。张群了解和熟悉蒋介石的个性,对他奉命唯谨,从令如流,不求闻达,旦求无过,更不透露其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所以,深得蒋介石的信赖和重用。蒋介石的很多重大的决策,他都参与其中,是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和智囊人物。蒋介石溃退台湾后,张群仍然是鞠躬尽瘁,效命于前。1957年,张群访问日本,有记者问:“你追随蒋先生最久,和他关系最好。大陆失陷,你是否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负一部分没有进言的责任?”张群回答:“我只是个厨子,主人喜欢吃什么菜,我做什么菜。”这句戏谑之言,真实而又贴切地道出了他与蒋介石的关系。
  吴忠信,安徽合肥人,长蒋介石3岁。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们相继流亡日本,经陈其美介绍而相识为朋友。陈其美被害后,蒋介石便若有所失,灰心丧气。吴忠信则像兄长一样地关心他,提醒他振作精神,自强不息。蒋介石有感于吴忠信忠厚、谦和,且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次主动提出与吴结拜兄弟。1922年元旦,由许崇智、胡汉民作证,他们正式结拜为盟兄弟。3年后,孙中山组织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他们弟兄二人都是委员,吴忠信素知盟弟志向远大,性格暴烈,自忖如与其同列委员,日后必会生龃龉。于是,主动向孙中山表示,自己非统兵之才,要求退出委员一职,并且向蒋介石表示:“我不带兵,但是坚决拥护你带兵。”蒋介石由此而放手去统兵治军,得以在军界历练崭露头角。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