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蒋介石与他的盟兄弟

作者:张家康

字体: 【


  1927年9月,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其前提条件是与原妻妾脱离关系。蒋介石经与吴忠信相商,将陈洁如送往美国留学,姚怡诚及次子蒋纬国则托付吴忠信照管。吴将姚氏及蒋纬国带往苏州,住在自己的家中。吴忠信认蒋纬国为干儿子,并且几乎每周都要派人送蒋纬国往南京,让他与父亲团聚。吴的大女儿吴训叔也认蒋介石为干爸爸。两家已成世交,经常走动。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亲自安排飞机,将吴忠信一家接送台湾。1959年12月,吴忠信病逝台北荣民总医院。蒋介石亲自安排盟兄的后事。后来,吴忠信夫人王惟仁去世,安葬时,墓碑上刻的是:“吴太夫人王惟仁之墓”,蒋介石知道后,即令撤去,重换墓碑,亲笔题写:“嫂夫人王氏惟仁之墓”。
  杨虎,安徽宁国县人,小蒋介石2岁。杨虎是陈其美的亲密部下,与蒋介石是陈的左膀右臂。1913年,他们在上海义结盟兄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任特务处处长的杨虎,与军法处处长陈群,残酷地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上海人民恨之入骨,称他们为“虎狼成群”。杨虎自恃有功,向盟兄讨价还价,争名争利,蒋介石一气之下,撤了他的兵权,自此不再理睬这位盟弟。杨虎对此耿耿于怀,秘密地联络民主党派与之抗衡。上海解放前夕,他秘密地营救过张澜和罗隆基,可谓有功于人民。全国解放后,他曾任政务院参事。可是,他又意欲叛国,被人民法院判刑,后病死于北京复兴医院。
  张学良,辽宁台安县人,小蒋介石14岁。1930年,中原大战突起,蒋、阎、冯、李四大新生军阀,谁也没有把握成为赢家。可是,张学良的军事倾向,却成为胜败输赢的砝码。9月18日,张学良终于出面发布“调停”电令说:“凡我袍泽,均宜静候中央措置,海内贤达,各抒伟见,共谋长治久安之策。”同时,他又率东北军入关,助蒋讨伐冯、阎部,中原大战以成定局。11月12日,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应邀来南京,蒋介石热情接待,并且介绍张学良加入国民党,后又结拜为盟兄弟。
  时过6年,张学良、杨虎诚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礼送蒋介石到南京,并且写请罪书曰:“乞钧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顾虑也。”谁成想,他的这位大哥真的“铁面无私”,毫不“念及私情”,将他无尽期地“严加管束”。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宋美龄派秘书带着张学良来向“大哥”告别,张有感而发地说:“像我们这种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并且送给蒋介石一副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多年来,在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惯有一种成说,即蒋介石下的不抵抗命令,张学良在替蒋介石背黑锅。张学良在耄耋之年多次谈及此事,他说: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无关。”并且说:“我是封疆大吏,中东路,九一八事变,对苏、日关系,平时我有自主权,不能说有了事,推卸责任,外间传说我有蒋先生不抵抗手谕存在于凤至手中,是扯淡。于凤至不是那种人。”(见《作家文摘》2004年1月20日)
  
  兄弟乎仇敌乎
  
  许崇智、冯玉祥、李宗仁也是蒋介石结拜的异籍盟兄弟,曾几何时,他们都信誓旦旦地发愿:“结盟要旨,是为主义”,“同心同德,生死系之”。可是,到头来还是口血未干,反目成仇,以至于大动干戈,短兵相接。
  许崇智,广东番禺人,长蒋介石1岁。辛亥革命发生后,他率部响应起义,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举光复福州。当时,他虽然只有二十几岁,却已在闽粤军界负有盛名,凡谈起他的人,无不翘起大拇指,称其为“军界前辈”。1914年,他即担任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中华革命军福建司令。蒋介石是个聪明人,要想在军界发展,当然免不了要走这条门径。1916年9月,蒋介石与张静江、许崇智结拜为盟兄弟。孙中山组建援闽粤军时,许崇智任第二军军长,蒋介石为军参谋长。可是,粤军的地方帮派观念浓厚,根本不买这个外籍参谋长的账,许崇智为此多次呵斥这些军官,他说:“服从我许崇智,就要服从蒋参谋长。以后凡我的命令,无论盖我的或蒋参谋长的章,都同样有效。”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刺杀。当日,便成立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廖案的调查及处理。调查之初,许崇智的部下梁鸿楷等因涉嫌而被捕,许崇智陷于被动地位。这真是天赐良机,蒋介石以调查廖案的名义,把许崇智纵容部下勾结右派刺杀廖仲恺,并且独揽财政、私分公款、克扣军饷等,统统抖落出来,使许崇智威信扫地。接着,他又征得汪精卫的支持,将粤军将领李济深、陈铭枢拉到自己一边。然后,便派黄埔军校学生军,武装监视许崇智。同时,假惺惺地写信说,从为许“个人计”,还是“暂离粤境”为好。许崇智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盟弟竟然如此心狠手辣,工于心计。自此,他便永远地脱离政治舞台。
  1926年8月,蒋介石在长沙主持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与李宗仁相识。李宗仁,广西桂林人,小蒋介石4岁。此时,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他对这位新桂系领袖人物大为赏识,而李宗仁也对蒋颇有好感,他回忆说:“那时,白崇禧时常往来粤桂间,对蒋校长和黄埔军校的革命作风颇多好评,更增加我们对蒋氏的钦佩。”一天,蒋介石主动提出要和李宗仁结拜兄弟,李宗仁一再表示:“我惭愧得很,实在不敢当。”蒋介石便将兰谱塞入李的军服口袋。回营后,李宗仁打开兰谱,只见上面除有蒋的生辰八字,还有4句誓词:“谊属同志,情比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在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下,李宗仁与蒋介石换帖,他们便成为“生死系之”的盟兄弟。
  可是,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便反目成仇,大动干戈了。此时,李宗仁的桂系控制两广、两湖,又在平津等地扩充军队。桂系的迅速膨胀,是蒋介石所不能容忍的,他挖空心思,竭力收买李宗仁的部下,致使桂系分崩离析,全线溃退。中原大战时,李宗仁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共同反蒋。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与蒋介石明争暗斗中度过的。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由他任代总统,然而,蒋介石却处处掣肘,使他这个代总统徒有虚名。这年底,他只得以治病为由而飞往美国。1965年7月,李宗仁回到祖国,当记者问起他与蒋介石的关系时,他颇有兴味地说:“他有许多缺点。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他。我们都是失败者。”“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冯玉祥一再敦请复出,蒋介石对此深为感激,而更使他感到重要的是,冯玉祥的军事实力可谓举足轻重。1928年2月,他来开封开会,商讨“共同北伐”的事情。会后,他便和冯玉祥结拜为盟兄弟,蒋介石给冯玉祥的兰谱曰:“安危共仗,甘苦同尝,海枯石烂,死生不渝。”冯玉祥给蒋介石的兰谱曰:“结盟真义,是为主义,碎尸万段,在所不计。”冯玉祥原籍安徽巢县,长蒋介石5岁。于是,冯为兄,蒋为弟。
  这时,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和冯“兄”李“弟”,确曾热乎过一阵子。可是,不到一年,他便感到冯玉祥的实力有尾大不掉之势,于是,便以军事编遣会议的名义,裁减冯的军队,冯蒋矛盾公开化。1930年3月,阎锡山举起反蒋大旗,冯玉祥、李宗仁积极响应。阎锡山的晋军开入山东,冯玉祥的国民军由陕攻豫,李宗仁的桂系攻湘、鄂,形成南北呼应的态势。5月1日,蒋介石下令讨伐。于是,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展开血肉之躯的大厮杀,整个中原大地鸡犬不宁,“洒向人间都是怨”。
  冯玉祥从来没有真正的妥协过,蒋介石也有意将他挤得远远的。冯也想离蒋远去,开辟另一条反蒋战线。1946年9月,他接受蒋介石所授“考察水利专使”,飘洋过海来到美国。他在美国发起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揭露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贪污腐败的种种劣迹。他还发表《为什么要反对援蒋》、《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等,表明自己坚决反蒋的态度和主张。蒋介石立即撤销他的“考察水利专使”职,停发薪金,开除党籍,限令回国。1948年7月,他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乘船回国。不幸的是,9月1日,船行黑海,突然起火,他被烟熏而窒息。中国共产党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周恩来说:“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责任编辑杨小波
  

[1]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