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五四运动前后的李大钊与邵飘萍

作者:童然星

字体: 【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向斯诺介绍自己生平时,特别提到他曾受过两位老师的影响。一位是李大钊,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一位是主讲《新闻学》的邵飘萍,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邵飘萍是《京报》社社长兼主笔,两人既非同乡,又非亲友,是时代的潮流和共同的理想把他们会合成志同道合的同志。李大钊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早被肯定,而邵飘萍,作为报界名人,在充分肯定他是新闻理论的“泰斗”、“奠基人”之外,对他和李大钊一起反帝、反封建,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为此遭奉系军阀杀害的真相,至今仍鲜为人知。在中共党史上没有反映出李大钊和邵飘萍的关系,也没有反映出邵飘萍在中共党史上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实际上,李大钊与邵飘萍,一位学者、革命家和另一位无冕之王,他们都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驱。正是他们播下的红色革命种子,促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身逢乱世志在救国
  
  191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复辟帝制的交换条件。于是在国内政治战线上出现了以反对“二十一条”为主要内容的“倒袁护国”运动和在文化战线上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办《新青年》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这两条战线,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走向,为五四运动的展开准备了条件。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早已得到历史上的肯定,而反对“二十一条”为主要内容的“倒袁护国”这条政治战线的始发动者李大钊和邵飘萍,迄今鲜为人知。正是袁世凯发难搞帝制,在这乱世的中华大地上,催生了李大钊与邵飘萍两位人杰。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学名“耆年”,生后二年就成为失去怙恃的孤儿,由继祖父托养长大。少年的不幸,对他成长和未来,有着很大影响。他16岁进入永平府中学堂,成了一个以“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为己任的有志青年。由于“新政”潮流的冲击,他未等府中学堂毕业,即赴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急思深研政理以求得救国救民之良策。他还是该校《言治》杂志编辑部长之一,他最早写下的《隐忧篇》和《大哀篇》,对新生共和国产生了“隐忧”,发出了“大哀”之声,这是他初发政见的“政见宣言书”,这时他改名为“钊”,字“守常”。在法政学校6年,是他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1913年毕业后何去何从?他的意向是:抛弃“入仕”,埋葬“出世”,振足精神,勇往直前地去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在浙江东阳大联镇紫溪村,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从小其父培育他嫉恶如仇、舍生取义的崇高品德,14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受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在金华办了一张《萃新报》,使他获得了对报业的最初印象。1906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他读到了各种进步报刊,大开眼界,开始为上海《申报》写地方通讯。在浙江省运动会期间,他与同学陈布雷、张任天一起,办过一份《一日报》,名闻全校,这是他报业生涯的开端。这时他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等人的民主思想影响,与鉴湖女侠秋瑾曾有书信来往,女侠之死使他义愤填膺,决心“新闻救国”,成为《申报》特约通讯员。1911年,辛亥革命杭州光复,他与杭辛斋共办《汉民日报》,是他进入报界成为职业报人的开始。邵飘萍具有非凡的新闻敏感,自一开始就看穿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他用“振青”署名的短评,抨击时弊,揭发丑恶,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对于袁世凯政府及浙江都督朱瑞,极尽嬉笑怒骂。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被陷入狱,罪名是“扰乱治安”和涉嫌参与讨袁。当他第三次入狱经妻子汤修慧营救出狱后,开始了亡命日本的时期。
  
  邵飘萍于1913年8月底到达日本,进入一家法政学校,同年年底,李大钊留学东洋,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两人都抱着救国救民为其宗旨。李大钊更多想以深研政理来挽救民族,而邵飘萍则以考察政法、新闻,继续他一以贯之“新闻救国”的理想。李大钊由于向《甲寅》投稿,认识了因“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章士钊(《甲寅》由章在东京创刊)。也是章士钊,以后向蔡元培、陈独秀推荐李大钊接替他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之职。在日本留学生集会上,由章士钊的介绍,李大钊结识了邵飘萍,两人由相识而相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这一共同目的,他们结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
  
  倒袁护国一“揭”一“呼”
  
  邵飘萍早在《汉民日报》时期,就识破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他到日本后,与潘公弼、马文车共同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关注国际上对中国事件的反应,向国内各大报发稿,当他获悉日本和袁世凯秘密协商中的“二十一条”的详细内容后,及时以“东京通讯社社员飘萍”名义向国内驰报,揭露袁日间的秘密勾当,为国内开展“倒袁护国”打响第一枪。
  李大钊对袁世凯的认识,则有一个从“拥袁”、“逆袁”到“倒袁”的思想过程。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会《言治》时期因爱国、担心内乱而“拥袁”,到袁世凯消灭国会,把总统权力无限扩大,他初步认识袁世凯的本质而开始“逆袁”,再到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加速复辟帝制的活动后,他才看清了袁的真面目,迅速转为“倒袁”,积极参加了反袁的斗争。
  当“二十一条”在全国传出后,全国人民不约而同立即发动了大规模的爱国抗日活动。在国外,留日学生总会公推李大钊为总会文牍干事,负责起草通电、文告等有关文件,他亲笔撰写了《警告全国同胞书》的电文,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祖国的危亡。这篇通电,传遍了大江南北,震撼着祖国大地。随后,李大钊又编印了《国耻纪念录》,发表了《国民之薪胆》一文。该文揭露了“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号召中国人民不要灰心,而是要以“卧薪尝胆”之精神,奋起自救。李大钊还参加了由“中华学会”和“乙卯学会”合并组织的“神州学会”,成为留日学生中反袁斗争的中坚力量。
  通过邵飘萍与李大钊对倒袁护国的一“揭”一“呼”,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倒袁运动的开始,迫使卖国的“二十一条”终于不能兑现。
  
  上海新闻界为了加强倒袁力量,联合电邀邵飘萍回国。1916年春,邵飘萍回国,为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执笔,主持三报笔政,坚决支持蔡锷反袁护国的壮举。他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时评《预吊登极》,他的预言,袁世凯果未登极而命丧黄泉。袁死后,邵被《申报》史量才聘为驻北京特派记者,两年里,他写了250多篇,22万多字的“北京特别通讯”,几乎全是揭露批判军阀政府的。1918年7月,邵飘萍创办了我国最早自办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同年10月,他又创办了大型日报《京报》,担任社长,他认为报纸必须信仰独立,担负起监督政府的职责。他把李大钊书赠他明代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淑山原诗中为“辣手”,李改为“妙手”)的条幅和他亲手书写的“铁肩辣手”4字,挂在编辑部的墙上,作为他与编辑部同仁共勉的座右铭。
  为了反袁,李大钊也于1916年1月到上海与各方联络,2月又返回日本。此时,他因从事反袁救国活动“长期欠席”,被早稻田大学除名,而留日学生总会选举李为文字委员会编辑主任,主编总会机关刊物《民彝》。在创刊号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民彝与政治》一文,系统地论述了反袁(反封建)问题与今后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这篇论文是李大钊对1916年反袁斗争的重要贡献,其斗争锋芒直接指向袁世凯的封建复古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唤醒了人民的政治觉悟。为推动反袁斗争,他毅然辍学回国,积极参加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袁世凯死后,他由沪北上,先后参加了《晨钟报》和《甲寅》日刊的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宪法公言》、《太平洋》等杂志上撰稿,发表了《晨钟的使命》、《青春》等重要文章,继续鼓吹民主政治、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反对专制压迫,反对思想统治。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