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百万日本侨俘葫芦岛大遣返

作者:于苏军

字体: 【


  
  对于遣返回国这件大事,日侨们怀有各种不同的心态。有些日侨在东北置有产业,诸如工矿、商店、公司、房地产等实业。他们不愿意回到日本去,就利用我国留用日侨中有学问有技术人员的机会,想方设法要求留用。比如在沈阳留用的200多名日本人,经过考查证实,冒充专家留用的就有50多人。很多握有一技之长的日本人,担心回日本找不到工作,竭力要求留在中国。至于日本妇女,尤其是年纪较轻的妇女,日本宣布投降后,基于生活所迫争先恐后嫁给中国人。几乎不管什么条件,只要年龄相差不多就行。据统计光复后两个月内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妇女达11万多人,比光复前十几年的总和多出100多倍。这部分日本妇女大多不愿意回国。只有日本浪人、军人,特别是那些身负血债的日本人,才急于遣返回国,以免受到中国人民的惩办。
  为了不让日俘漏网,“日侨俘管理处”在东北各地发动群众到集中遣运站去指认日俘,书面检举有血债的日本军人和其他日本人。工作人员费尽周折和气力,却很少有人前来指认和检举。“日侨俘管理处”处长李修业将军到四平、抚顺等地视察遣返工作,每到一地都找来一些老百姓,问他们为什么不检举。百姓们都这样回答:“长官呀,你们走了,日本人再回来,还有我们的好日子?”东北老百姓对国民党政府的不信任,担心日本人卷土重来的心情,于此可见一斑。通过“日侨俘管理处”调查组的调查,同时在各城镇挂上检举箱,几番努力动员,各地加起来的检举信不过一二百封。在锦州、沈阳、长春等地,经受害人指认纠查出来的有血债的日本人计有30余人。据后来各地百姓反映,犯有迫害中国百姓罪行的日本人还有很多,只是由于当时对国民党政府的不信任,而不敢检举揭发,从而使那些犯有罪恶的日本人逃脱了应得的下场。
  为了保证遣返工作顺利进行,“日侨俘管理处”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一个比较周密的遣返计划。据李修业将军回忆,该计划主要内容是:所有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侨俘以全部遣返为原则,但是也有区别对待,诸如“八一五”光复前与中国人结婚或者同居,特别是已经生有子女的日本妇女,按其志愿并经当地政府批准,可以暂不遣返;光复后与中国人结婚或同居的日本人,一律遣返不准暗藏。持有中国政府留用证明的科技人员,以及伤病未愈者暂不遣返。遣返顺序按划定的锦州、沈阳、四平、长春、营口5个中心区依次进行。共产党控制区的日侨俘,交接地点确定在吉林的老少沟和永吉,另以开通和舒兰为预备交接点。锦州北大营为中转站,锦西张蒋屯为终点转运站。沿途各站由地方政府提供生活用品,确保日侨俘不受饥饿之苦。锦西站要保持3万人的遣返预备队,以便轮船入港能够及时登船不误行期。为了保护日侨俘身体健康,在锦西设有临时医院,并且专设妇产科,以便发现病人和临产孕妇能够及时予以救护。为减少日侨俘行程中的困难,以保持全家人同行为准则,单身日侨自行结队。然后由几家人组成一个小队,几个小队组成中队,若干中队组成大队。日侨俘内部事务,皆由日本人自行管理。遣返方案对被遣返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货币的种类数量,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定。
  遣侨工作一经启动,美军联络处立刻行动起来。美国海军驻葫芦岛基地司令部,在极短时间内,把凡能集中的日本海轮都调到葫芦岛港,同时把他们在太平洋海域的一部分运输舰也调集过来,计约120余艘轮船,共同担任遣返输送日侨任务。美军除了负责海上运输之外,还负责上船后的日侨给养;在葫芦岛——锦西——沈阳之间架设一条直通电话线,供遣返日侨工作专用;还派出一支数百人的海军陆战队,在葫芦岛港码头上协助中国军队维持秩序。
  为了向等待回国的日侨及时传达有关遣返的信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日侨俘管理处”,在锦州出版一份四开四版日文报纸《东北导报》。该报于1946年3月7日创刊发行,一直刊发到1947年9月5日。每3日刊出一期,专门刊登与遣返日侨俘相关的消息。其中刊登的“遣送便览”等内容,详细刊发和介绍有关日侨遣返的法规与动态。许多日侨为及时了解遣返消息,争相传阅,甚至把报纸都给读烂了。为了配合遣返工作,各地“日侨善后联络处”积极行动起来,按照中国政府和“日侨俘管理处”的具体要求,将遣返日侨的有关规定传达到每一个日侨,并且按照遣返者必须具备的手续,做好一切相应的准备。遣返者以2500人编成一个大队,每个大队设置指挥班、通讯班,还配备医生、护士等协勤人员。遣返者除必备的身份证和离境证明外,还要佩戴臂章和胸章,标明遣返者的姓名,所在的遣返单位×大队×中队×小队,以及原来居留中国时的住址、职业等等,而且还要接受霍乱和伤寒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注射。这样一来,从遣返者所携带的身份证明中,还查出一些为逃避战犯追究而冒充普通侨民的日本兵,还有使用假身份证、报假名的地方恶霸。这样的人一经查出,即送检查组统一处理。
  1946年4月23日,所有滞留中国东北的日本侨民,陆续接到中国国民政府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日侨俘管理处”发出的“向葫芦岛港集中,统一遣返回国”的命令。消息像闪电般传播开来,滞留在东北各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日本侨民喜出望外,终于看见了生还的希望。
  
  难忘葫芦岛
  
  
  1946年5月7日上午,两艘装载着2489名日侨的美国轮船驶离了葫芦岛港。他们作为第一批遣返归国的“引扬人”,从这里迈出他们归国还乡的第一步。由此拉开了葫芦岛大遣返的序幕。
  从这一天开始,在长春、沈阳、鞍山、四平、营口等地,到锦州、锦西、葫芦岛之间的铁路线上,每天都奔驰着载运日本侨俘的列车。这些列车几乎全是挡板很低、没有顶篷的货车。有的列车全是平板车皮,四边立起几根木棒,再用木板围拢起来,以防有人跌落发生不测。遣返日侨只背着简单的行李,很多人只拿着一个啤酒瓶子或汽水瓶子,既当水壶又当枕头。
  从这一天开始,锦州北大营、锦西张蒋屯、葫芦岛港码头,每天都流动着数以万计等待遣返归国的日侨。根据事先安排,原来居留在锦西、锦州、锦县等临近葫芦岛地区的日侨率先遣返,以便腾出房屋辟做临时集中营,接待从别的地方转运来的日侨。由于美军联络处对遣返者有一项特殊规定,遣返者在必须经过霍乱和伤寒等传染性疾病预防注射之后,还必须经过7天的健康隔离检查,确认无事之后,才能允许乘船回国,所以遣返工作比原来预想的速度缓慢了许多。按照美方这项规定,日侨俘管理处分别在葫芦岛、锦西、锦县、锦州等地设置了隔离收容所,其收容能力在10万人以上。后来由于发生霍乱、水灾和内战,以及交通运输局部停滞等原因,这几个收容所已经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遣返人员,遂又把沈阳铁西工业区一些废弃的厂房和仓库略加改造,增设了12个收容所用来应付急需。按照遣返计划,经过健康隔离检查的日侨,可直接转运葫芦岛港登船回国。但是由于气候、风向、海浪不利航行,以及燃料不足、机械故障等诸多原因,载运日侨回国的轮船很少如期如数到港离港,所以滞留在锦州、锦西两地的遣返者远远超出预定的人数。实在拥挤不堪,连葫芦岛港码头上都辟成了露天收容所。登船之前,负责卫生检查的美军士兵背着喷雾器,先将船舱里外喷洒一遍DDT(滴滴涕)消毒,然后在舷梯入口处,将DDT液往每个登船的遣返者身上喷洒,浓烈的化学药味刺激得遣返者忍不住直打喷嚏。
  从这一天开始,葫芦岛至日本佐世保、舞鹤、博多三大港口之间的海面上陡然繁忙起来,每天都有数十艘运送归国日侨的海轮穿梭航行。那些海轮五花八门,除了航空母舰和潜水艇,哪种类型的船只都有。诸如美国的货轮,日本的商船,美国海军的坦克登陆艇、日本海军的扫雷艇……凡是在这一片海域上能够利用的船只,几乎都利用上了。自遣返开始后,葫芦岛每天都有接运日侨的轮船进港,平均每船载运2000人,最多时候一天有7艘轮船离岸。当年,这三大海港是日本军队和移民的出发点,也是日本侵略者从中国、从东南亚各地掠夺战略资源,运回国内的集散地。天皇陛下和他的帝国臣民,怎么也不会想到,称霸一时的大日本皇军战败了,灰溜溜地被赶了回来。栈桥上挤满了面带焦急神色和愁苦面容的归侨亲属,山坡上一座座临时搭起的茅草棚里,住满了从海外归来的侨民。日本政府担心他们从海外带回来传染疾病,让他们在这里接受为期两天的隔离检查。有时潮水退了,轮船进不了港就停泊在远处的锚地里,用小船一趟一趟地往码头上运送。海面上、码头上、山路上,到处都是灰蚂蚁似的人群,到处都有痛苦的哀嗥和失望的哭泣。
  

[1] [2]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