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国首个民族自治区诞生与发展传奇

作者:余 玮

字体: 【


  
  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关注内蒙古的建设与发展。“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挂马掌”,新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还保留着延续了上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很快这片沃土就成了新中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一五”时期(1953年至1957年),内蒙古被列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5年里国家对内蒙古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11亿多元,在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内蒙古占有5项。
  1950年末,地质勘探发现,地处包头市的白云鄂博敖包山有丰富的铁、稀土、铌等矿产资源。当时,新中国的钢铁事业刚开始起步,这一发现立刻引起国家的重视。经过周密筹备,1957年7月,建设包头钢铁公司的大会战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掀起高潮。这是内蒙古工业发展史上的火热年代。
  1952年7月至9月,为总结民族工作经验,慰问各少数民族人民,毛泽东主席派遣的中央访问团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彭泽民的率领下,到内蒙古地区进行考察访问,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央访问团在内蒙古、绥远和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旗县一共工作了70多天,跋涉7700公里,几乎走遍了内蒙古自治区和绥远省,慰问调查了30万余人,将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的关怀送到访问团所到之处,受到各地党政军领导和各族群众热烈的欢迎。
  1959年,包钢初具规模,宛如一颗闪亮的明珠在千里草原上崛起。这年9月,滚滚的铁水流出包头钢铁公司1号高炉,比原计划提前一年。10月16日下午,包头钢铁公司举行出铁剪彩典礼大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出席大会,并为包钢1号高炉出铁剪彩。他神情欢愉而庄严,在剪彩的一刻,金红的铁水飞泻而出。多少铁骨铮铮的男儿,在这一刻热泪纵横了。
  剪彩典礼大会结束后,周恩来登上10多米高的炉台,发表讲话赞扬包钢人在荒漠的草原上建起了工业,建起这样一个雄伟、美丽的高炉。周恩来对工人们说:“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
  内蒙古结束了“手无寸铁”的历史,一跃成为钢铁大省。在国家重点工程包头钢铁公司掀起建设高潮之时,包头第一、第二机械厂,包头第一、第二高温高压热电厂,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都相继开工。仅“一五”时期,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工厂、修建铁路的基建资金就达11.39亿元。
  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按计划积极发展地方工业、林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建起了大小厂矿750余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3亿元,奠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964年4月,邓小平亲临塞外包头,他的足迹遍及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二机集团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白云鄂博铁矿,所到之处极大地激发起人们投入经济建设的热情。
  1987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
  199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到内蒙古,走进工厂、学校和牧民的毡包。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内蒙古大地,到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江泽民指出,内蒙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迈入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横跨“三北”的内蒙古被列入“西部”行列。紧接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内蒙古东部也进入战略实施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每年对内蒙古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同时,内蒙古产业和东北对接互补,内蒙古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接续基地,东北成了内蒙古的市场。
  2003年1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遭受特大雪灾。胡锦涛顶风冒雪来到阿巴嘎旗巴彦乌拉嘎查牧民那木吉拉齐仁的家里。他嘱咐说:“你们要坚定信心,搞好生产。党和政府一定尽力帮助你们。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胡锦涛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干部说:“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要“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早在1984年8月8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前来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参加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共青团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1日,胡锦涛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毕鲁图嘎查参加共青团中央在这里召开的全国青年先进单位现场会。胡锦涛与牧区的团干部们促膝谈心,对牧区团组织根据牧区特点积极开展“新长征突击手”、“学科学、用科学”竞赛活动,使牧民逐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走上致富之路的奋斗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与团干部们合影留念。
  
  末代蒙古王爷见证风雨变迁和时代壮举
  
  2007年5月1日,是中国北方春天中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在这个梨花、丁香花、野山杏花等百花盛开的日子,最早成立的省一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迎来了60岁生日。这片60年前贫困落后、只有562万人口的地区,已经成为55个民族(没有珞巴族分布)近2390万人民和谐相处的乐土。
  60年前的内蒙古,贫穷、落后,支离破碎,满目凄凉。民族压迫、军阀混战、殖民入侵、封建盘剥,给内蒙古各族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自治区成立后,灵活运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自治权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走向繁荣兴旺,一个崭新的内蒙古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年的乌兰浩特,只是一个大村屯,满眼都是土房和茅草房,哪像现在想找一座土房太不容易了!”77岁的乌兰浩特市市民扒克扒见证了当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乌兰浩特60年的变迁。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原称归绥)城内,当年只有一辆公共汽车,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车。在今天,坐车穿行于呼和浩特市区繁华的大街上,这个被草原和青山包围着的塞北城市,竟然也和许多内地城市一样常会堵车。昔日的驼道、勒勒车道、草原自然路被宽阔顺畅的柏油路和高速公路所代替。到2006年,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由自治区成立时的1974公里发展到12876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了每百平方公里10.9公里。
  1947年,内蒙古粮食产量仅有18.45亿公斤,牲畜年末存栏仅852万头(只),并且,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仅有农具修造、照明发电、民用采煤、木材采伐、皮毛和粮油加工等小厂和手工作坊600多家。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尽管国力有限,但中央人民政府还是不断调遣人力物力财力,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内蒙古的建设。
  目前,内蒙古风力发电、电解铝、生物制药、稀土等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和装备制造,这些重点产业成为了拉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近76%以上,形成了内蒙古独具发展优势和潜力的产业集群。
  80岁的奇忠义,是成吉思汗第34代嫡系子孙。1949年,奇忠义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郡王旗札萨克(即旗长),成为最后一位蒙古王爷。同年他宣布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奇忠义历任伊克昭盟民政处处长、副盟长、政协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直至退休。他深深懂得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的权益才真正得到保护。对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奇忠义说:“这是任何民族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56个民族的共同创举!”
  甲子正华年,草原展新颜。6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照耀着这片英雄辈出、充满传奇的土地,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390多万各族儿女续写出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