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张世麟三代京剧家世

作者:甄光俊

字体: 【


  
  在京剧舞台上,有不少名演员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为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本文记述的张氏祖孙三代京剧名人,就是这样的梨园世家。
  
  第一代 张德奎
  
  张德奎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 原籍河北省文安县秦各庄。他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的缘故,进入邻村史各庄的吉利科班学戏,按科班排名为张吉罗,与后来成名的李吉瑞、董吉川、李吉鸿等演员为同关师兄弟。当时 ,京、津、冀一带盛行直隶梆子和皮黄,一般的科班都是梆子、皮黄混杂,吉利科班也不例外。所以张吉罗既能唱京剧花脸,也能演梆子青衣、老生。他出科后,几度到天津及周边城乡作艺。光绪末年, 他收留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做徒弟,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京剧演员李兰亭 (已故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叔伯姐丈,其妻杨金香是早年间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 。宣统元年(1909),张吉罗带着这位徒弟和师弟李吉瑞,一起南下上海,然后奔走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作艺,为皮黄艺术在江南流播作出了积极贡献。几年后与李吉瑞分手,他去了哈尔滨,在那里演了一年多,又被长春的燕春茶园邀去做后台管事。从职能说,这是个类似如今剧团里的业务团长兼剧务之类的差事,负责安排戏码、分派角色等等。直到1930年,他偕同全家老小返回家乡文安县,专事课子传艺,为少年时代的张世麟启蒙。所终未详。
  
  第二代 张世麟
  
  张世麟,原名张桓懋,1918年出生在东北长春。彼时,他的父亲张德奎正在长春的燕春茶园任后台管事,受周围环境影响,张世麟从儿时就整天接触戏曲艺人和戏曲艺术,促成他自觉不自觉地与戏曲结下终生之缘。到他八九岁的时候,常在台上扮演《铡美案》等剧中的娃娃生,只是临时借用,不是正式习艺。他正式练功学戏则是在其父告老还乡之后,在文安老家开始的,那年他已经13岁。有关张世麟学戏和学戏后的经历,在他本人口述的《从艺生涯自叙》一文(刊登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第48辑)备极详细,重复的内容这里不作赘述。鉴于张先生现已作古,有必要将他在著作发表后至他逝世前的几件事略作补续,供后来研究者参考。
  1994年9月18日,天津市乃至全国京剧舞台上的两位武生泰斗厉慧良和张世麟,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合作演出《战宛城》,厉慧良扮演张绣,张世麟扮演典韦,两位古稀老人全都演出了各自的昔年光彩。特别是久病初愈的张世麟,在台上精神抖擞,谁能相信他竟是一位76岁的老人!从刚一出场起霸, 观众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后边的开打更是稳健利落,与厉慧良配合得严丝合缝,剧场里喝彩声此起彼落,形成中国大戏院的一时之盛。厉慧良和张世麟这对京剧武生行当的瑜亮,曾于50年代末在天津市京剧团并列主演,同台合作过《岳飞与杨再兴》,两位艺术家珠联璧合,给天津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后来张世麟调入新华京剧团,此后30多年间未在一起合作演出过。有关方面曾鼎力促成两位艺术家再度同台,闻讯而至的观众,把有2000个座位的中国大戏院挤得水泄不通,连过道上都站满专程赶来的戏迷们,一时间在天津剧坛传为佳话。第二天,厉、张二位又合作演了一场《挑滑车》,张世麟扮演高宠,厉慧良勾脸扮演兀术,剧场效果同样热烈。1995年9月28、29日两天,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天津电视台等有关单位,为祝贺张世麟先 生舞台生活65周年,在中国大戏院联合举办武生大会。开幕仪式上,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方放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写来的贺信,贺信全文是这样的:
  在张世麟同志舞台生活六十五周年之际,全国著名武生云集津门,举行庆祝演出,这是剧坛一件盛事,我表示热烈的祝贺。世麟同志酷爱京剧艺术,从十三岁起苦练基本功,六十五年如一日,勤学不辍,矢志不移,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顽强拼搏的惊人毅力,认真继承和发展前辈的艺术,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成为著名的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世麟同志为人忠厚,待人真诚,对后辈热情提携,受到京剧同行的敬重,堪称德艺双馨。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了使京剧事业后继有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演员,向世麟同志和一切有成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学习,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为振兴京剧、弘扬民族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齐致翔专程来到天津,出席张世麟舞台生活65周年纪念演出,并带来中国剧协写给张世麟先生的贺信。28日晚上,天津中国大戏院座无虚席,来宾中有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文榘、原天津市委副书记吴振等老同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华从北京赶到天津,为演出助阵。来自北京、上海、河北 和天津的多位武生名家荟萃一台,77岁高龄的张世麟,抱病在《雁荡山》的“耍孩儿”一折扮演孟海公。《雁荡山》是张世麟在50年代初创演的代表剧目,问世后享誉大江南北,如今他一出场,全场观众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这位老艺术家的敬重与爱戴。这次演出,是张世麟先生生前给观众留下的最后一次舞台记忆。跟随他身后出场的8个兵士,是由王立军、张幼麟、奚中路、王平、董玉杰、阎邦建、赵飞、张正春等当今京剧舞台上成就卓著的中青年武生演员扮演的。年届七旬的花脸名家景荣庆在这出戏里扮演贺天龙。为了加强这台武戏的阵容,主办单位还从河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专业剧团,特邀30多位优秀的翻打高手参演,舞台上呈现出近年来少见的翻打场面,精彩之至,气氛异常火爆,观众也看得兴高采烈。演出结束,张世麟登上舞台向观众致谢。一些观众拥到台上, 把一束束鲜花献给他们所热爱的这位老艺术家。张世麟激动地将鲜花抛向台前的观众。此时剧场的气氛达到了空前高潮。
  早在几年前,张世麟就患上了老年性健忘症,虚弱的身体每况愈下。1996年初,病情有急剧加重的趋势,他自己意识到将不久于人世了,便抓紧一切时间向前来问艺的后学们传授演技。直到他病危的前几天,还躺在病榻上把他在《飞云浦》、《鸳鸯楼》里扮演武松的技巧和要领,向儿子幼麟一一交代清楚。武松是他在舞台创作中最具个人特色的人物之一,他不甘心这些花费无数心血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失传。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幼麟的身上,因为他相信幼麟有这份热心和条件。他在病中得知幼麟将于5月份再赴上海、杭州等地演出的消息后,谆谆告诫幼麟,上海的观众捧你,你可不要自我满足,去一次要有一次的长进,不光要有新戏奉献给关心你、爱护你的上海观众,还要演出你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1996年4月20日,处于病危状态的张世麟又一次被医护人员抢救过来,他一睁眼便向家里人要纸和笔,说是写遗嘱,家里人赶紧找来纸和笔递到他跟前。他强打精神支撑着虚弱的身子,艰难地写下“振兴京剧”4个大字,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又过了两天,他进入弥留之际,昏迷中发现床头站着来探视他的著名京剧演员董文华,他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对董文华说:“给我穿彩裤,我要演出。”守护着他的人们哄着他说:“今天没有你的戏,快好好休息吧。”他这才又躺下。一位驰骋舞台60多年的京剧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思所虑依然是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京剧事业,可谓至死不渝,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1996年4月25日,张世麟先生溘然长逝。他生前为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担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终年78岁。
  
  第三代 张幼麟
  
  张幼麟是张世麟的独生子,1955年出生于天津。他的伯父、姑妈均膝下无子,三门独守一苗,自然无不疼爱至深,全都不愿意他将来做吃苦受累的戏曲演员,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尽管幼麟小时候受家庭环境熏陶,对京剧艺术也很喜爱,但他是听大人话的孩子,他一切服从家长的安排。所以,当初他并没有学戏,而是进了学校的大门,成了读书识字的学子。16岁那年他初中毕业,正处在教育事业混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没有机会继续升学深造 ,被分配到天津机车车辆厂当了一名工人。当时在天津 《海港》剧组 (天津市京剧二团前身)的著名演员董文华,认定幼麟如果学戏,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演员。他再三动员幼麟的父母让幼麟进剧团学戏,幼麟的父母终于被他说服。幼麟由董文华推荐,凭着能翻一些跟头,顺利地考进了《海港》剧组,从此走上通向艺术殿堂的艰辛之路。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