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人多地少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初探


文章作者:杨英法

    摘  要:人多地少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清,本文对人多地少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作了初步探析,认为人多地少使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导致地租率奇高,有钱人乐于置买田产出租,而不积极兴办工商企业,从而迟滞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因其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使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又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关键词:人多地少;近代社会;资本主义
 
    长期以来有关史学论著在谈到清朝中叶以后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时说:“传统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封建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以及长时期里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误国政策等等,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对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的分析,可以说是正确的,但又不能说是完整的,还有一些重要原因没有提到。如中国人重人道而轻天道,重观察而轻实验,善宏观整体思维而不善微观分析思维,注重实用技术而忽视科学理论的构建。中国人这种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使中国人不注重自然科学、机械制造,使以科学实验、归纳思维为基础的近代科学难以在中国产生。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人多地少也是影响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迟滞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现就人多地少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问题略作探析。

    一、人多地少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清

    “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末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到清朝,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随着人口的剧增,人均占地面积大大减少。“汉唐明等统一王朝的人均耕地常在10亩以上,即便对应人口峰值时也接近10亩”,而到清代中叶的乾隆年间人均耕地即急剧减少。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的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的《中国历代户口、田亩统计表》可知,1153年 (乾隆31年)全国人口208,095,796口,田地74I,449,550亩,人均耕地降至3.56亩,1812年 (嘉庆17年)全国人口36I,693, 379口,田地791,525,196亩,人均耕地又降至2.19亩。鸦片战争后,因外敌入侵,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全国人口、耕地数变化不大,基本处于稳定状态。1887年(光绪13年)全国人口377,636,000口,田地911,976,606亩,人均耕地2.4I亩。按《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发表的郑正、马力、王兴平《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一文的论述可知,清朝的实际耕地面积比统计数字要多,约20亿亩左右,人均耕地约4亩左右。造成统计数字减少的原因有三:(1)官方统计亩数为纳税亩,并非真实耕地面积。真实耕地亩数要按肥瘠程度按不同比率折成纳税亩,“中等土地按一高二分七厘到两亩甚至更大的比率折成纳税亩。贫瘠等级土地按两三亩的比率,或者提高到七八亩的比率折合”。这样的折合使得纳税面数大大少于真实耕地亩数。(2)按清制,小块土地(上等地一亩,中等地五亩,下等地十亩)不计田赋。这样就便大量零碎小块土地未计入田亩数,使统计面数大大缩小。(3)清朝实行 “摊丁人亩”,取消人头税,只收耕地税,为减轻税负,地主有强烈的瞒地动机,大量土地被少报、漏报。但是即便按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计算,中国近代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也并未改变。人均耕地4亩左右,比起同时代的欧美国家人均耕地少辄十几亩,多则几十亩的情况相比,相差十分悬殊。

    那么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对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进程有何影响呢?我们可以说是迟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却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面对此详加论述。

    二、人多地少迟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在明代中叶即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萌芽虽早,却一直得不到顺畅发展,一直末使中国进入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长期在封建、半封建的藩篱中徘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人多地少对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人多地少使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从而导致地租率极高。“清代的地租率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70%”。这么高的地租率,使得有钱人置买田产后出租即可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而没有投资工商业那样的风险。投资工商业有时虽可获得高于地租率的利润,但风险很大,一旦经营失败,便会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悲惨境地。因而近代中国的有钱人大多不象西方人那样积极兴办工商企业,而是置买田产出租以获取高额稳定的地租收入。有钱人不积极兴办工商企业,那么资本主义就得不到顺畅发展。因而,人多地少迟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人多地少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大家知道,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是由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引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例外。但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重大影响,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由于人多地少加剧了人们生活的苦难,从而加剧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增强了劳苦大众改变社会现状的需求,使得人民容易接受和参加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革命的开展有赖于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艰难的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帝 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生活极为艰难,其根本原因虽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但人多地少无疑加重了这种矛盾和灾难。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因当时生产力落后,产量很低,即使耕地为国民所均分,也不过维持温饱,在土地被地主大量兼并的情况下,很多农民无地或少地,只得租种地主土地。在地租率高达的60一70%的情况下,自己已所剩无几,青黄不接之时只得去借高利贷,而背上高利贷包袱,将使生活更加艰难。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又进行压迫,更使人民雪上加霜,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故而积极参加革命。这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优良条件,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如果地广人稀的话,人民日子就会好过一些,但是革命积极性也会降低,增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难度。

    总之,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影响,迟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却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并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在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承认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然传统历史读本忽略了人多地少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没看到这一点。我们不应该以此为据,否认人多地少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迸程的影响,而应弥补其缺陷,承认人多地少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并对此问题作更深人的研究。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1ademeao年增刊49-50页。)
 
[作者简介]
    杨英法,男,1965年生,河北平山人,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曾在《求索》、《学术交流》、《甘肃社会科学》、《理论学刊》、《中国成人教育》、《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电影评介》、《山东文学》、《企业活力》、《集团经济研究》、《中国市场》、《商场现代化》、《职业时空》、《经济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曾出版哲学专著《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日战略方针之比较》、《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探索》等论文曾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通讯地址]
    河北省邯郸市学院北路南苑小区农专院3-3-102。邮编:056001宅电:0310—7425986;手机:13230097453;E-mail:yangyingfa1@eyou.com

 

 

 

  TianYaBook.Com (2003-2007)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