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

    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
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
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
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基础上,加授其为“正一
教主,主领三山符箓”。①
    元成宗之所以会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会在此时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是各
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长期酝酿、发展的结果。第一,正一道以龙虎宗为核心,以张陵
后嗣为首领的领导核心已经形成。龙虎宗大约形成于唐代后期。两宋时,与茅山、阁皂
二宗并称“三山符箓”,宋室对三宗首领的礼遇和支持几乎不分轩轾,三宗的势力也在
伯仲之间,茅山宗的发展还常常略胜一筹;且彼此都是平等的,并无隶属关系。从张陵
起,其子孙虽代代被称为“天师”,但那只是教徒对首领的尊称,或流行民间作为一般
民众的口头称呼而已,官方从未正式承认,连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仅赐张陵
子孙以“先生”称号,加封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为虚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况却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蒙古贵族以武力威震欧亚,入主中原后,亦以强权政治作为维护统治的
主要手段。但为了笼络人心和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识形态的手段,
特别是宗教作为强权统治的补充。
    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进据江南后,深感其社会影响
过于强大,重点便转向扶植张陵后嗣主领的龙虎宗,而对全真道采取适当限制的政策。
因为张陵子孙世居江南,他们信奉的天师道、龙虎宗源远流长,在江南地区有较大的影
响。蒙古族又世奉萨满教,思想上也较易接受道教的符箓派。因此在元世祖统一江南后,
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特受荣宠。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见张陵第三十六代孙张
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张正言止,代代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并受命掌
领江南道教。以官方名义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并命其掌领江南诸路道教,都是仅见
于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的用心。天师封号是尊贵的桂
冠,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实权,张陵子孙获此荣宠,立即身价百倍,在整个道
教界,特别是在众多符箓道派中,地位便显得十分突出和显要。诸如江南地区各级道官
的任命,各派宫观的赐额,各派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务须向元室请示等,
都须首先报告天师,或请天师转达。这样一来,历代天师自然成为江南诸符箓派共同的
首领,龙虎宗也就成为各符箓派的核心,这就为日后正一道的成立准备了领导核心。
    第二,组织基础逐步建立。历代天师既然在道教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龙虎宗自
然获得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事实上,元代龙虎宗的发展,不仅远远超过它历史上的任
何一个时代,也大大超过其他任何符箓派别。除其祖山龙虎山地区道教空前繁盛外,它
的支派玄教的发展规模显得尤为突出。
    宫观遍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及燕京一带,且有大批弟子担任
上述地区路、州、县的道教官职。其组织发展规模是当时任何一个符箓道派所不能比拟
的,从而为各符箓派集合到龙虎宗周围组成一个大派正一道准备了组织基础。
    第三,各符箓派在思想、组织上的交参融合渐趋成熟。由于各符箓派的教义、方术
甚为接近,它们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于历代天师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各
派之间接触频繁,从而彼此间的交融更加广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师吴全节既向陈可复
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玄教另一弟子陈日
新既精诣黄箓斋科,又研究道书丹经。茅山道士赵嗣祺参学玄教,张雨拜玄教道士王寿
衍为师。武当全真道士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师黄舜申参学清微法。
徐异既嗣净明道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兰道元参学全真。赵宜真先学正一法,次师全
真道士金志扬之徒张铁玄、李玄一学内丹,复向净明道士学净明忠孝之道,被尊为净明
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箓派的互相参学交融,为组成正一道大派准备了思想条件。
    思想、方术上的互相交参,进一步导致各派组织上的会归与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
持的六丁之祠,至延皊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颖达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0)
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属正一道)郭宗纯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皊后已逐渐会归于正一
道。传至武当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间即与全真道合流,而其南传之系则可
能渐合于正一。东华派在林灵真以后,已由龙虎宗弟子董处谦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相
继作了它的两代宗师,证明东华派在林灵真之后已成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又
表现在元代中后期诸符箓派在组织上逐渐合而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
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作“正一教主”为标志,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道的特点是:第一,以张陵后嗣为首领。自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大德八年作
“正一教主”后,后继的历代天师皆袭此职。张与材于仁宗延皊三年(1316)卒,“
(延皊)
    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天师),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如故”。②
其后第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皆相继受命作正一道首领。明清时,天师封号虽
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内仍把张陵子孙视为当然的首须。第二,
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箓派组合而成。
    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
小派。其组织比较松散。组成大派之后,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传乏人而彻底融入大宗,
有的则只以天师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传如旧。如龙虎宗、净明道、清微派等,直至
清代,仍各自承传不绝。第二,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
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
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明初四十三
代天师张宇初鉴于“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意欲整顿其教之纲纪,著《道门十
规》以加强其教规,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后,统治者对宗教加强了管理与约束,道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
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别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
时期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首先,张陵后嗣继续被尊宠。洪武元年(1368),朱元
璋登大明皇帝位,张正常入贺,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
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俾领道教事,给以银印,视二品。其后,令取消天师称号,只
称大真人,爵位仍视二品。洪武十年(1377)张正常逝世后,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
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等相继嗣教,代代被封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视二
品。张宇清的大真人号为十四字,张元吉的大真人号达十八字,张彦頨的大真人号更达
二十字。据弘治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盖祖宗庙号不过十六字,亲王及文武大
臣有功德者,谥号止一二字’。③张陵后嗣的大真人号字数竟超过皇帝庙号的字数,其
受尊宠的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张陵第四十六代孙张元吉嗣教后,恃宠骄恣,横行
乡里,强夺民女,诈人财物,私设牢狱,杀害无辜达四十余人。于成化五年(1469)事
发后,械至京,有司拟罪凌迟,妻子流放,绝其荫封。但宪宗却一再加以宽宥,由凌迟
减至充军肃州卫,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张玄庆袭封正一嗣教真人,
并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亲国戚,地位反较其先辈更加显赫。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八载成化年间朝廷给张真人待遇超过衍圣公(孔子后嗣)之事,文
曰:“袭封衍圣公,每岁赴京朝贺,沿途水陆驿传,起中马站船廪给;回日,无马快船
装送。而张真人往回,水陆起上马站船廪给,且有马快船之从。”四十八代张彦頨又奉
“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敕留都内外守备官陪往亲迎。”
    四十九代张永绪奉“诏聘定国公徐延德女为配,敕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鏸议行
婚礼”。④以上种种,皆可证明张陵后嗣(正一道首领)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宠并不
亚于宋元。
    其次,许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龙虎山道士邓仲修随张
正常入觐,次年应诏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宫,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屡随张正常朝京,洪
武初被诏留京师,授格神郎、五音都提点、道录司左正一,掌神乐观事。卒赐祭葬。洪
武七年明太祖以灵宝斋仪失于文繁,又命邓仲修、傅若霖与南京朝天宫住持宋宗真等删
繁摭要,重新修纂,并“设筵以宴享之”。明太祖为新纂之书(即《大明玄教立成斋醮
仪范》)所作的御制序文中称:“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
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了明太祖对正一道
的偏爱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闻赣县祥符宫道士刘渊然
“颇能呼召风雷”,遣使召至,赐号高道,馆朝天宫。以后刘渊然在仁、宣之世被赐号
真人、大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成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后诸帝继续
崇奉正一道。据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七所载,仅从龙虎山调赴京师任道录司官员
的道士就有林靖乐、曹大镛、邓景韶、操克宏、颜福渊、黄嘉佑、龚继宗、连克章、王
时佐、方定相、陈善道、吴尚礼、邵启南等十余人。
    至于明世宗之宠信道士邵元节,更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据《明史·邵元节传》等
载称:邵元节(?~1539),江西贵溪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嘉靖三年(1524)征召
入京,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银印,领
道教事。寻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为世宗建祈嗣醮,该年皇子诞生,录
其祷祀功,授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徒、师咸进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赠少师,
赐祭十坛,有司营葬,用伯爵礼,谥“文康荣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所受宠信更超过邵元节。
    除授封真人、礼部尚书外,相继授少师、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得宠二十年,
位极人臣。陶仲文虽非出身龙虎山,但亦属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统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还编纂成一部《道藏》。成
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四年(1406),又“敕
真人张宇初,前者命尔编修道教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⑤永乐八年,张宇初去
世,诏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
    宣德二年(1427)张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统年间又继续纂修,到正统九年(1444)
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统道藏》,计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
历年间,第五十三代天师张国祥又奉命续补《道藏》三十二函,名《万历续道藏》。以
上正、续《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现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为
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中叶以后,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动摇崩溃,原来产生于封建
社会并为之服务的道教难以自我调整,加上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
道从此进入衰落时期。正一道首领、即历代“天师”在明中叶后所处的境遇就是最好的
说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嘉靖末卒,无子。吏部主事郭谏臣乘穆宗
初政,上章请夺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议,巡抚任士凭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号,改授上
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宗人国祥为之”。⑥至五十二代张应京,由明入清。
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计,从五十二代张应京至五十五代张锡麟,尚
能大体承袭先爵而不坠,续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禄大夫。但好景不长,乾隆、嘉靖以后,
其境遇即每况愈下。乾隆四年(1739),命“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
永行禁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考选道士,受箓传徒者,一经发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
一并议处”;⑦乾隆十二年(1747),“覆准张氏真人……前因无案可稽,两遇覃恩、
加至光禄大夫,封及三代,邀荣逾分,理应更正。……应将正一真人亦授为正五品,从
前所用银印,缴部换给。……至于朝觐,为述职大典,筵宴实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厕
身其间,即一概停止,以肃体例”;⑧乾隆三十一年谕“正一真人向系承袭一品,……
未免太优,遽降五品,亦未免过于贬损,著加恩视三品秩,永为例”;⑨乾隆五十四年
谕“正一真人,嗣后著五年一次来京”;⑩嘉庆二十四年(1819)谕“正一真人系属方
外,原不得与朝臣同列,嗣后仍照旧例,朝觐、筵燕概行停止”;⑾道光元年(1821)
谕“瑺弼奏,正一真人张钰恳请来京叩谒一揭,张钰前经停其朝觐,著不准来京”。⑿
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教权必须绝对服从皇权。“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佛徒道安语)明中叶后历代皇帝对正一道首领的态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问可知。    
  注:
    ①② 《元史》第15册4526页,4527页,中华书局,1976年
    ③ 《明孝宗实录》卷二百八
    ④⑤ 《道藏》第34册841页,79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
合出版,1988年
    ⑥ 《明史》第25册7656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⑦⑧⑨⑩⑾⑿ 《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九,商务印书馆,1936年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上一页    下一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