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

    胎息是行气法中的一种。意谓炼气至深入程度,可以不用鼻口呼吸,全靠腹中内气
在体内氤氲潜行,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鼻口呼吸一样。《太清调气经》说:“胎息者,
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者。①《延陵先生
集新旧服气经·修养大略》说:“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
息。”②道教从逆返先天的理论出发,认为炼气到无鼻息出入、返还到婴儿在母胎中之
状态时,就能返本归元,长生不死,故视胎息功为修仙之至要与最高之鹄的。
    胎息是行气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其出现时间当晚于行气术。现在所知实行
此术之最早者为东汉末之王真、郝孟节。《后汉书·方术传》云:“王真、郝孟节者,
皆上党人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
可至百日、半年。”③其后,三国吴道士葛玄亦善胎息术,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
云:“予从祖仙公(葛玄),每大醉及夏天甚热,辄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者,正以
能闭气胎息故耳。”④从此以后,胎息术渐普及于道教内(连修习内丹者亦以此为功夫
深入之表现),胎息著作亦不断面世。《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胎息经》一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养生胎息秘诀》《太上老君服气胎息诀》《少玄胎息歌》《胎
息诀》《胎息根旨要诀》各一卷。现存于《正统道藏》者有:《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诸真圣胎神用诀》《胎息精微论》《高上玉皇胎息经》《胎息经注》《胎息秘要歌诀》
各一卷,《摄生纂录·胎食胎息法》《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之《胎息口诀》《胎息
精微论》《胎息杂诀》《秘要口洪》,《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根旨要诀》、卷六
十《中山玉柜服气经·胎息羽化功》等。⑤以上各书大都为唐代或北宋作品。
    修习胎息的方法各家不同,常见的有:
    闭息法。如《抱朴子内篇·释滞》云:“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
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
候也。渐习渐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⑥《幼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所述亦为闭息法,
略云:先叩齿三十六通,集中精神,随即转颈一匝,舒展喉管,接着调整呼吸,闭气不
息。闭到闷极不能再闭之时,方可微微吐出或呵出口中浊气。然后调气再闭。
    闭气之后,可以咽气。这样闭气、咽气,长久修习,自然成功。⑦多纳少出法。如
梁丘子《黄庭内景经注》所述,其法为:
    纳五六息而吐气,至十吐气,稍作频伸,从头吐纳,久久行之,渐至不吐不纳之胎
息。⑧咽内元气法。如《胎息精微论》所述:“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即调气六
七息,即更咽之。”纳元气毕,“关节还闭,徐徐鼻出纳外气,自然内外不杂,胎中气
亦不出。但潜(心)屈指数息,从十至百数,从一百至二百、三百,此为小通。”“从
夜半后服七咽,……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三七都二十一咽止。”“久久习
惯自然,内外之气不相混杂也,渐渐关节开通,毛发疏畅,气自来往,亦不假鼻中徐徐
通外气也,胎息之妙穷于此也。”⑨存思服气法。如《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口诀》
所述,其法为:端坐宽衣,两手握固(屈拇指于四小指下握成拳),调息、咽气、闭息,
存想三丹田神人,次存五脏各出青赤白黄黑五色气,与三丹田所出素云合而为一,想自
身在气中,想气海中胎气出入。闭息至不可忍时,从鼻中微微放气出。候气平,依前闭
息存想。“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相通,故谓之胎息矣。”AB胎息
功追求的不以鼻口呼吸,只有内气氤氲全身的境界,实即鼻息微微、若有若无的高度入
静境界,类似于动物冬眠状态。达此境界时,人体各部生理机能将极大限度的减缓运用
节奏,新陈代谢过程将极度放慢,身体各部器官将得到全面彻底休息,其结果必将使人
体生理机制得到调节,备部器官功能得到改善与增强,从而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注:
    ①②⑦⑧⑨AB 《道藏》第18册406页,424~425页,444页,第6册540页,429页,
第22册406~40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 《后汉书》第10册2750~2751页,中华书局,1964年
    ④⑥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50页,149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⑤ 《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至六十收有多篇胎息功法,有的已被收入《延陵先生集
新旧服气经》中,故此处不再列。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上一页    下一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