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般研究历史文化学术的习惯,一提到道家,不是想到老子与庄子,便是想到
神仙与“方士”,甚之,把老庄、神仙、“方士”三位一体,构成一个“迷离扑朔”的
道家形态。每当大家一提到“方士”就很自然地依循传统的观念,认为他们产生于战国
时期的燕、齐之间。这批“方士”,大谈其阴阳不经之说,与烧炼神仙丹药之术。因此,
流传下来,至于秦、汉之际,服用“方士”的丹药就可以成为神仙,做了神仙,便可以
长生不死的观念,就普遍地深入人心了。对于这种观念的信仰,与追求神仙丹药的风气,
一直或明或暗地笼罩着中国历史社会,达两千年之久,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历来都很
普遍地受到这种“迷信”观念的影响。大家尽管“口说无凭”,其实都是“心向往之”。
在历史观念上,我们都人云亦云,既然认为“方士”是战国时期燕、齐之间的产品,可
是,大家都忘记了问一问,为什么在那个时间,只有燕、齐之间,才会有“方士”的产
生呢?他们学术思想的根据,难道完全没有可靠的来源,都是凭空捏造,专为欺世盗名
而骗人的吗?倘使真是如此,这些所谓的“方士”欺世骗人的谎言与技术,也非常足以
自豪了。因为他们不但欺骗过去历史上都属于第一流的聪明人,同时他们欺世骗人的遗
风,居然能够一直维持了几千年,这岂不是一件大有可疑的怪事吗?因此,我们就需要
把战国时期,燕、齐之间出来的这些“方士”的根源,反复追查一番了。
(一)上古传统文化与周代的道术
讲到上古文化与道术,自魏、晋以后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两种观念,一是相信传
统的历史,绝对崇古而信古的;一是怀疑古代历史的传说,尽量想在古人留下的文化遗
迹里,寻找证据,推翻旧说的。时代愈向后来,距古愈远,疑古的观念也愈加浓厚与兴
盛。文化与历史,事实上本来是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我们自古以来,素来传说的上古
历史,往往是与远古史合一的。但是对于远古史只有传说,有关远古正确的资料太缺乏,
所以抱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如孔子,他在整理远古与上古文献的时候,十
分谨慎地删定《书经》,断自唐虞开始。关于唐虞以上五帝的传说,只有散见在《大戴
礼》与《春秋》的附带叙述之中了。那便是虽然好古而不疑,到底还是需要采取可以徵
信的资料,因此以虞、夏做为断代的开始。后人再退而求信,便以夏、商、周三代做为
标准可信的史料。不过,到了近代和现代,有的采用西洋文化与史学的观点,对此也表
示怀疑了,那是另一问题,在此暂且不加讲论。但从孔子开始,虽然断自唐虞为准,而
在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传述著作中,仍然存疑存信,保留许多自远古与上古相传的
历史资料,后来就为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全盘接受。而且自两汉以来,从事传经注释的儒
家学者,在他的注经观念中,也有许多地方明贬暗褒地保存这种传统的思想。究竟我们
的远古与上古的文化史,应该确定是如何如何的,我现在站在道家思想的观念来讲,实
在很难说。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自称为继孔子著《春秋》后,五百年来的第一人,而且还
是极其崇拜孔子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的思想系统中,
了解一下他对于上古文化史的看法。他虽然在《伯夷列传》上提到:“夫学者载籍极博,
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但非常显然的,他在孔子所传述的六
艺以外,仍然不能忘情于其他“极博”的古籍上的传说。所以他在写帝王的世系时,就
要为五帝作本纪,而且首先提出黄帝,比起孔子保存三代可以征信文献的观念,又是另
一的态度与看法。所以,他在《五帝本纪》的“赞”里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
《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与缙通)绅先生难言之。孔子
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球鹿,东渐于海,南浮
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
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第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
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维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在他的《五帝本纪》“赞”里,我们可
以看出以他考察所得的结果,“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是
说明民间老前辈们的传说,处处都提到黄帝,同时,尧与舜的地方,文化风俗的教化遗
迹,也各有不同之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不但尧、舜的风教,各自代表不同的时代
与地方的背景,就是尧、舜、禹三代的风教,也各自不同,并非完全是一贯的传统的,
何况夏、商、周呢!
司马迁在《史记》里,虽然提高了历史文化年代的观念,然而后人崇信上古传说的,
还是觉得不满足,所以在唐代,便有司马贞为《史记》作补直,根据道家传说,又写了
一篇《三皇本纪》,更从黄帝以上,一再向上高推。如果再看更晚的历史学家,他们采
用道家对于历史文化演进的观念来讲,从三皇以下,至伏羲画卦,再降到五帝的开始,
少说一点,已经有十二万年的历程,多说一点,可以远推到一百多万年前。后来宋代的
邵康节,著《皇极经世》,创立对历史演变的一种新算法,使用他自己得自道家思想的
律例,裁定自三皇到唐尧甲辰年止,共该为四万五千余年。我们如要了解道家的文化思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旧说,请看这些所例举的少数资料,不知大家作何感想?当然
啰!你也可以说它为荒谬不经之谈,这是你个人思想上的自由,谁也不能随便说一个
“不”宇。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回转来采用司马迁的办法,虽然“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的精神,再来大体而广泛地讨论一下六艺——五经的资料,便可了解上古文化思想,与
道家学术的渊源了。不过,我们现在只就六艺有关的五经现成资料来讲,既不管它内容
考据的真伪问题,也无法仔细讨论,只是讲其大略而已。有关五经文献的文化思想,最
主要的两部书,就是《易经》与《书经》。自汉、魏以后,提到五经与文化史,大体都
以《易经》做为“群经之首”。因为历来传统学者,认为中国文字与文化学术的起源,
都在伏羲画八卦,为有书契的开始,《易经》就是从八卦的演变,进为文化学术思想的
一部书,它与医药等术书一样幸运,在秦始皇烧书时期,被认为是属于卜筮一流的术书,
所以没有把它烧毁。《易经》学术思想的发展,据历来传说,有连山、归藏、周易等三
种易学的流派,然而连山易与归藏易,原始确切的陈迹久已难寻,我们所流传的《易
经》,只有《周易》一书,那么,没有被秦始皇所焚烧的,就是这部《周易》?或是三
易统统未烧?其中又是一大疑问了。现在暂时不讲这些问题,只是根据《周易》来讲伏
羲画八卦以后,上古文化演变的路线。
八卦,原是以八个符号来表示物理宇宙的图记。其中含有阴阳互变,用来归纳万事
万物变化的迹象,因而产生八八六十四卦,做为分析归纳人事物理的法则。它与黄帝时
代所发明天文上的天干、地支符号,与唐虞以后而历夏、商、周的五行术数一”样,由
上古伏羲时代而经五帝至三代,都是各自有其独立的系统,各自代表上古氏族社会的地
区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异同,原来并不一致。把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完全综合融
会起来,加上天神与人事合一的观念与计算方法,因此演变为中国原始的物理理论科学,
同时又变为神秘而类似宗教性的学术,实在都是两汉学者与道士们的杰作。复因此而成
为占卜、谶纬等术的泉源,更使易学半明半晦,永远人于秘发之林了。可是,我们根据
《周易》的研究,却又另外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由上古圣人伏羲所画八卦的易学,经
过周文王的造辞,与他儿子周公的解释,把这类原始宇宙物理理论性的学术内涵,取用
了它大部分的内容,变为发扬人文道德,奠定伦理标准的人文思想了。后来历经五百年
左右,孔子又继文王、周公以后,研究《周易》,更加融会贯通的,用它来说明人事哲
学的原则。于是,后世言《易经》,便有理、象、数的分途之学。以专讲人事道理的通
义的,就归之于易理的范围,以专究天文、物理、生理等阴阳变化的,就归于象、数的
范围;讲象、数,独推道家,言事理,兼及儒家,这便成为魏、晋以后道家学术思想,
与修道理论的哲学根据。换言之,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由科学而哲学的根据,实
在是从《易经》学术的源流而来,也可以扩大地说,是上接伏羲、三皇、五帝的传统。
但是,我们在《书经》(《尚书》)所载三代以来的文献中,除了一篇《洪范》,提到
五行的思想以外,实在再找不出更多有关于《易经》的资料,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也
就是在讨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必须要追踪寻求周代以上文化来源的问题了。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先由西北高原开始,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到
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这一系统文化的老祖宗,大致都上推自伏羲画卦做开始,
以黄帝轩辕为中心,终以文王演绎八卦的《易经》哲学,奠定自伏羲,经黄帝,至于文
王一系的学术思想,发源于西北高原,展开于黄河流域中心地区的文化。我们姑且假定
一个名辞,叫它为《易经》学系的文化学术,或者称它为中国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思想:
前者的名称,是以经学做中心,后者的名称,是以地理历史做代表,它与孔子所搜集编
著三代政治历史资料的《书经》(《尚书》)文化,俨然是两个系统。因为《书经》所
保留政治历史文化的资料,自唐、尧、虞、舜、夏禹,至商汤而至于周代的文化,除了
经过周公的融会而集其大成,制定周代的礼、乐、文教,刑政以外,从三代以至于商汤,
大致都是起自黄河中心流域东北方的文化思想,所以我们也可以叫它为《书经》学系的
文化学术,或者称它为中国上古黄河中心流域东北方的文化思想。
我提出这个对于上古文化,经历三代而到周、秦之际的两大观念,也便是说明在春
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思想,是宗奉周室的周制,而因各自秉承宗族
文化的传统不一,仍然有各自为政的精神存在。再由周代而远推上古,前从唐尧、虞舜
更加上潮,后从夏禹一直到周代建国,显然是各有它承继的体系,因此更可了解中国文
化的统一,都是秦、汉以后的事实。至于周、秦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所属,与燕、
齐“方士”学术的根源,却与上古西北高原文化,自有息息相通的关系。如果忘了这个
历史演变的陈迹,对于道家学术思想,当然就有陌生或无因而突起的感觉了。至于后世
以孔子做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偏重于人文道德伦理的文化,实在是受周公礼、乐、文
教、刑政思想的影响,渊源于《书经》的三代文化而来。这在孔子之孙子思所著的《中
庸》里,也很明显地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便是很
好的说明。孔子的晚年学易,大体仍然纳于人文的规范,依然是循文王、周公的思想路
线而发展。
讲到这里,我们顺便一说伏羲、黄帝等,有关于上古文化学术思想的资料?以供研
究者注意:
根据旧史的记载,伏羲生在“华胥之渚”,后来定都于陈。所谓“华胥”,就是陕
西西安附近的蓝田县。所谓陈,就是河南开封区域。伏羲以后的神农,旧史称为炎帝的,
他出生在姜水,后来便继伏羲而都于陈,再迁山东的曲阜。所谓姜水,就在陕西的歧山
县西。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神农是农业社会时代的领导者。渔猎社会的生活,
是由西北高原向黄河上游流域发展的过程。农业社会,自然必须步入平原地带为适合,
这便是由伏羲到神农时代,文明进化的必然情形。
至于黄帝轩辕时代,文化文明,已经进入初期集成的时期,也就是后世判断历史文
物,裁定上溯始于黄帝的原因。黄帝生于“轩辕之邱,因名轩辕。”所谓轩辕,就是河
南新郑县西北,后来因蚩尤的作乱,炎帝神农氏族的衰败,黄帝首先发明训练动物,如
熊、虎等猛兽作战,我们借用一句现代化的术语来说,他建立一支动物的机械化部队,
在(皈泉)河北保安县,先打垮了暴虐无道的“榆罔”,又在察哈尔涿鹿县东南的涿鹿
之野,再打垮了蚩尤,因此便受诸侯的推尊为天子,继炎帝神农氏族而治天下。
中华民族文化共祖的黄帝,在草昧初创的时代,真有无比的伟大,他不但征服了蚩
尤,平定天下之乱,在他的手里,还建立了中国原始自然科学的规范,他发现磁场的功
能,做了指南车,建立中国天文、数学的规律,为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史上古发明的先锋。
他创造占星术、天文仪规,作盖天仪,测定风向以候气象,创建历法,以定时间与日月
在天体运行的标准,同时命大挠作甲子与奇门遁甲之术,建立天文与宇宙物理理论的学
术,他研究医药,作《内经》,作交通工具的舟车,制定衣服的制度,以及确立建筑、
货币,与划分土地,确定地方政治制度等工作。讲到自然科学,便使我们有无限的感慨,
我们要知道,在科学史上,以及科学的学识上,向来便以天文学为先锋,数学为基本。
而我们由老祖宗黄帝手里发明天文与数学以来,素来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科学的先进,
但到了近代和现在,不要说国内高级学府,没有一个像样的天文系,同时也没有一个真
正能够赶得上时代的数学系,致使我们身为天文、数学的原始先进国家,变成完全外行
而无知的落后民族,使我们面对列祖列宗,真有无地自容之处,更何况对于中国固有,
而后来属于道家学术范围的天文等知识,试问真知道的能有几人?岂不令人兴叹吗!黄
帝不但建立了中国原始科学文化的体系,他同时创造文字,发明正音乐乐律的律吕,制
作度、量、衡,建立政治体制,而且首先设立“史官”的制度。总之,黄帝的功德太多,
凡是上古一切文化文明的好处,根据旧史上记载的观念,统统都归之于黄帝,此所以司
马迁所谓:“黄帝,学者所共术”确有原因的。
我们对于黄帝,除了根据现成的史料,简单地作了上面的介绍以外,且看道家方面,
对于黄帝的传说,更可了解道家的学术思想,是如何秉承上古传统文化的来源了。道家
者言,除了如上述所说,对于黄帝的伟大,备加推崇以外,他们还说黄帝曾经拜过七十
二位老师,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后来又到四川峨嵋。
广成子才传他的道,因此便普遍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得道于峨嵋。但要记住,由于这
个传说,黄帝的功业,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的,
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的系统。所谓广成子,是道家共奉的上古神仙?究竟有无其人,姑且
不谈,然而道家人物的名号,也和佛家菩萨的名号一样,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的,
那么广成子,便是集其中国文化大成的意思,这与“黄帝,学者所共术”的观念,就不
谋而合了。
黄帝自得道以后,活到一百十一岁,共计在位的期间一百年。后来因修道有成,便
在鼎湖白日飞升,上天而做神仙的共祖了。他是乘飞龙而上天的,所以有许多臣子,都
攀住龙须,跟着飞升,也有少数攀不牢的,便在半空中,还坠入间了,因此,后来便有
“攀龙附凤”的术语,用之于君臣风云际会的颂称。我们听了道家传说这则神话故事式
的黄帝史,当然是“碍难置信”。而且司马迁在《史记》上,又明明记载“帝崩于荆山
之阳”,“葬桥山”,就是陕西“桥陵”。可是史书上又说:“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
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如果照此一说,对于黄帝
的死,又是一个谜了。这些我们都可不管,无论如何,道家这种传说,向来便是对于功
德永垂人间者的尊崇与封号。凡是德在人心,功垂千古的,他们大多都把他列入神仙范
围,因此影响后世儒家对于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们的庙祀,乃至传统文化观念所谓“聪
明正直,死而为神”的精神,透过这个观念,我们便可了解道家说黄帝是“鼎湖仙去”,
作为天上神仙共祖的说法,是具有无比的崇敬与仰慕的深情,岂可一律视为谬论吗?
我们由伏羲画卦,讲到神农而至黄帝,已经大体说明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系统,那
便是属于《易经》学系的学术思想,由宇宙物理的科学而到哲学的,也正是中国原始文
化的这一系,后世道家学术思想渊源的系统,时代再向下来,便是尧、舜、禹三代的文
化了,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属于《书经》学系,也便是黄河中心流域的东方与北方的思
想系统了。
帝尧,是黄帝的曾孙,生在丹陵,后来迁移到山西太原附近的祁县。十三岁,便佐
帝挚封植,有功而受封在山东的定陶。到了十五岁,复封于河北保定附近的唐县,所以
后世便称唐尧。十六岁,践天子之位于山西的平阳。根据《尚书·尧典》,帝尧为政的
第一政务,就是整理天文与历法,也便是形成后世文化与历史“正朔”的观念。换言之,
帝尧为政的方针,在针对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仍然着重于天文、历法等属于自然科学的
建设,用它与人文文化的建设,同时并进的。当时辅助帝尧行政的,便是他所选拔的虞
舜。虞舜辅助帝尧,整理天文、历法,创建礼、乐、文教、刑政等许多规模与制度,同
时又整理自上古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有关等要务,相似史书所载的,黄帝许多
施政的方针。可是在这个时代,中国有了洪水之患,所谓“浩浩怀山襄陵”的状况,是
惨不忍睹的局面,先后连续约达一、二十年之久。所谓“怀山”,就是说把高山拥抱在
大水的怀里;“襄陵”,是说淹没地面,至于高原的丘陵地带。这样大,而且持续多年
的水灾,给予中国三代以上的灾祸,它的惨酷,不待言而可知。后来经过夏禹的努力,
开山浚川,才将洪水的灾患,变成全国的河渠水利,于是夏禹的成绩,不但功在当时,
而且德及万古,因为真正中国文化历史,由上古到大禹治水的成功,才算正式奠定中华
民族以农业立国的坚强基础,有了原始农业经济的成就,才能完成夏、商、周三代确实
建立中国文化的系统。虽然,古代历史的记载,以无上崇敬的笔调,写出尧、舜奠定文
治的功勋,但详细研究尧、舜史迹,以《尚书》的《尧典》、《舜典》做为中心的史料,
自然可以看到都是由于大禹治水的成功,才能完成尧、舜相承文治的大业。所以孔子说:
“禹,吾无间然矣!”他的确够得上如孔子所说的是无话可说的圣人了。讲到大禹治水,
以及中国的水患与水利,顺便提醒一句:中国几千年来帝王时代,首要的大事,便是对
于黄河水患的防治,与长江水利的开发。尤其是黄河水患,在历史上,小的水灾,至少
不出十余年,大的水灾,至多不外三十年,必定会造成黄河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带等区域
的灾害,历代真正具有救国救民之心,抱有经纶济世之志的学者,都想继续大禹治水的
功业,要完成大禹未奏全功的建设中华民族的大计。宋代以后,号称儒家有理学家们,
属于事功学派的,他们都想在全国的河渠水利上下工夫,做为实际治平学问的目的。然
而河患与水利的开发,毕竟没有完成大禹的志业,希望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同学,凡做事
业,应当效法大禹的精神,真能做到为国家民族建立一番伟大的事业与功勋。
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因有平定全国的水灾,整治水利的大功德,便受舜的禅让,
继承天子之位于战国时的韩国,就是山西平阳附近的安邑。这便是上古史上有名公天下
的样让时期,也就是尧、舜、禹三代的丰功大德。同时,也自大禹以后,便形成夏、商、
周三代文明的开始。由伏羲画卦,经神农、黄帝而到尧、舜以后,大禹是中国上古建国
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非常遗憾,也很不幸的,在民国初年以后,有些学者,无形中受了
外国人有意造成侮辱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否认尧、舜、禹的史迹。认为尧、舜。禹等
并无其人其事;尧,是香炉的象征;舜,是蜡烛台;禹是一个大爬虫,像这样自己对祖
先历史文化,自加侮辱的新观念,使我们讲起来,实在大有“亲者痛而仇者快”的感慨。
殊不知中国人的点香用香炉,点烛用蜡烛台,那是汉、魏以后,随佛教传入印度习惯的
转变,三代以上,香炉与蜡烛台,根本没有发明,我们所看到的香炉与蜡烛台的形式,
都是唐、宋以后的形态,甚之,还要迟一点,怎么可以把尧、舜、禹三个字的象形,硬
拉下到千载以后,比做宗教仪式用的工具呢!现在我们约略讲过《书经》文化系统,尧、
舜、禹前后的简介,也就是说明这个时期的文化源流,都在中原地带,流布在黄河中心
流域的东方与北方的情形,并且便是附带而简要地说明中国上古人文文化建立的系统。
至于大禹如何划分九州,自有《书经》所保留《禹贡篇》等历史资料,我们不去管
它,现在要讲的,是道家学术思想,如何与三代以上的文化接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
当尧、舜建国初期的大事,首先的工作。除了建设天文、历法等具有如现代所有科学建
国的精神外,同时,对于人文文化的建设,也正如《易经》所谓建立一种“圣人以神道
设教”,类似宗教而富于哲学的规模,后世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是由这
种历史文化的资料而形成。尤其在大禹治水的阶段,除了《书经》等属于正史传记的说
法,只是列述许多可征可信的史料外,对于怪诞不经的传说,早被删除,概不采纳,可
是在上古的民间相传,后来成为道家与道教的传述里,便大有不然了。道家从《易经》
文化系统的立场,传述大禹治水的成功,因为他接受上古仙人(隐士)的传授,还得自
黄帝所传的河图易学,真正善于运用阴阳八卦、五行、干支等天文、物理的学问,才能
治平了亘古以来的水患,所以认为大禹的事功成就,也便是道家正统学术精神的结晶,
他们相信千古疑书的《山海经》,而且也推崇《山海经》上所记载,山林川泽的神异怪
物,确是具有神圣的神秘东西,这些半类妖魔鬼怪的事物,都被大禹的道力所降伏,而
且听命于他,被他所用,因此他才能奏此大功。总之,道家认为大禹的成功,“此乃天
授也”。到了道家的学术,再转变而落到道教的手里,那就更不同了,道教除了全盘接
受道家对于大禹的说法以外,认为他即是继承天命的圣人,同时,也是黄帝以来先圣流
传下来,所有神仙法术的继承人。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为擅长符箓等法术,他能遣使
六丁、六甲等天上神将,他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凡是一切极尽神秘、怪诞、荒谬的
能事,也都一齐套在大禹的头上,因此而形成大禹与道家、道教的因缘,特别深厚。这
便是说明春秋、战国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路线,是上接伏羲、黄帝以后,《易经》文
化系统,与《书经》文化系统,融会有关的渊源。
其实,自大禹治水之后,使夏代后裔,延续天下的治权,达四百余年之久的文化,
那便是夏代以真正农业立国的文化。因为他是秉承上古以天文、历法等原始宇宙的学术
思想,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变换的物理原则,配合农业社会的人文文化,因此而
形成夏代的文化精神,是崇尚朴素笃实的本质,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夏尚忠”的文化
精神。到了成汤革命,灭掉夏朝末代的暴君桀以后,建立商汤六百余年的文化,一变夏
代文化朴实的形态,偏向于天道的观念,走入“以神道设教”,类似宗教的精神,因此
便形成殷商时期,历史上有名的“殷尚鬼”,崇信鬼神意志的文化精神。这个属于《书
经》文化系统,一变再变,一直到了西周文王兴于陕西,他承继西北高原传统,赐经》
文化的系统,参酌古今之宜,演扬易学而成《周易》一书的基本学术思想以且;再经过
他的儿子周武王的革命成功,周公旦的扩充《易经》学系思想,融会三代以来人文文化,
与部分承继殷商天道鬼神等的思想,才得完成周代礼、乐、文教、刑政等人文文明的大
系。换言之,到了周代,才算是综合上古以来,所有文化的大成,是后来为孔子所赞颂
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化精神。因此,我们可以在《易经》、《书经》以外,
看到《礼记》、《春秋》中许多属于《易经》学系,也就是后来儒道两家共同宗奉的学
问,如《礼记·月令》等——春秋工制、月令、历法,与灾异、天象示变等的观念,有
关于《易经》象数的学术思想。
但是,我们这里所谓的周代文化,是专指中央天子的周朝文明而言,后来在春秋、
战国时期,是属于鲁国文化的系统。如果研究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思想,那就各有异同,
并不一致,彼此之间,都自保留有他祖先氏族传承的文化精神。例如,神农的后裔,封
在河南的焦城。黄帝的后裔,封在山东济南附近的祝(长清县)。帝尧的后裔,封在河
北的蓟(就是清代的直隶顺天府的大兴县)。帝舜的后裔,封在河南开封附近的陈(陈
州)。大禹的后裔,封在开封附近的杞。殷商后裔的贤人微子,受封在宋。另一殷商后
裔的贤人箕子,因献洪范而被尊为不臣之敬,受封于朝鲜。这些诸侯的分封就国,都是
上古与三代的后嗣,并非一律都是周室的功臣,而受到分封的爵赏。这是周朝文、武、
周公的德政,也便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精神,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伟大的文化思
想。其次,周室所分封功臣,从其师尚父(太公吕望)为首,封于齐,周公封于鲁等等,
所谓“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同姓者四十余人。”这样便是周代分封诸侯而建国的“封
建”局面,大有不同于欧洲上古的“封建”制度,如果把东西两方“封建”不同的观念,
混为一谈,必须要加甄辨。而且我们不要忘记,由周初分封建国,直到春秋战国的七八
百年间,中华民族的文字、言语,并未统一,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也各自保有他的传
统,等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虽然国家一统,而各地方的风俗、习惯、方言,在其同中
也各有其异。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的混同局面,在秦、汉之间,才得正式完成。
因此我们读周、秦之际的诸子百家之言,凡有关于道家学术思想的典籍,大多都如
司马迁所谓:“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便是因为方言的不同,文学的格调没
有统一,所以便被秦、汉以且自称为儒家的文人,一笔勾销,认为不值一顾了。其实,
道家的学术思想,是偏向于自然科学理论的成分居多,不像儒家的学说,是偏向于人文
思想的成分为主。凡是近于自然科学的著作,必然缺乏文学修辞优美的情调,有关人文
学术的,无论如何浅薄,它与文学毕竟不可划分。道家“方士”学术思想,以及诸子百
家有关于原始科学理论的学说,就在这个原因之下,被断送埋没在“异端”的学术罪状
之中,达两千余年之久,我们只要留心历史文化的史料,这个问题,就会容易明白。例
如比孔子还早一点的管子,在现在所流传他的著作之中,不论真假的成分有多少,即使
认为十分可靠的几篇,仔细读来,仍然不同于鲁国文学的笔调,这是代表齐国人文学术
思想的一部书,犹如《晏子春秋》一样,都具有齐国文学的笔调,在另一方面,司马迁
说齐民“阔达多匿知”,庄子在《逍遥游》上,也提到齐国的学术思想中有一本怪书,
叫做《齐谐》,他又自加一句注解说:“齐谐者,志怪者也。”换言之,《齐谐》这本
书,是齐国人专门集记希奇古怪的奇谭。由此可见齐民,阔达多匿知”的地方性,是由
来如此,因此后来中国文化,用来批判不经之谈的评语,便有“齐东野语”的名辞了。
其次,例如《墨子》一部书,因为墨翟本人,生活长大在宋国,他受宋国的学术思想影
响最深,所以他有类同宗教信仰的崇尚“天志”,而同时又相信鬼神的权能,这些便是
受到宋国传统,殷人尚鬼、信天、文化等思想影响的关系。至于他有苦节劳形、摩顶放
踵以利天下的学说与作风,那是继承夏代大禹的精神,可能也有受到宋国的邻封,夏禹
之后杞国思想的感染。当然,我说这些,都是十分可能,而且是有理路可寻的事,并非
就是定案,因为生在两千余年后的今天,高推古代的情形,时间、空间的环境迁变,绝
对已非当时的面目,虽然大家采用书本的资料作考证,也是不免出于臆测。“尽信书,
不如无书”,所以不能完全作为肯定的理由,至于曾子、子思、孟子、荀卿一系列的思
想,当然是孔门以后的鲁国文化,与鲁国文学的正统。其他如老、庄,是南方楚国文化
的情调。兵家著作如孙、吴兵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与齐国文学的进步
与升华。另如纵横家、法家、名家等学,大多都是秦、晋之间后起的思想,司马迁所说: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杂家的学术思想,与秦、
晋、齐、楚有关,也可以说,便是秦、晋、齐、楚学术思想杂集的回旋。阴阳家言,当
然就是燕、齐“方士”学术的源流。我们了解了这个春秋、战国文化学术的大势以后,
对于其中如何形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姑且另作讲说。其余如阴阳、兵、农、医、
老、庄、杨朱、墨子、名、法、纵横、杂家等,综错交罗,互相为用,便成为战国到秦、
汉以前,统统归入道家学术思想的范围了。
我们讲述道家的文化学术思想,不厌其烦由周、秦以前,再向上溯,大而言之,是
为了说明中国文化的传统渊源,以及追溯道家文化思想,实为源远流长的主旨;小而言
之,也便是说明周、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就是说明道家的文
化学术,乃是继承夏、商、周三代以上,中华民族发源于西北高原的《易经》文化学系。
至于战国前后,变成南方楚国文化的老、庄思想,是其余波的流荡而已。自孔子一系的
儒家文化学术,是传承三代以下,起于中原与东方、北方的《书经》文化学系,到了战
国;秦、汉以前,便成为鲁国文化,孔、孟思想的中心,所谓继承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的传统。总之,用于人文社会,有关礼、乐、文教、刑政的学术,儒家《书经》
文化系统,犹如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正规军。用于因应时变,藉以拨乱反正的,道家
《易经》文化系统,才是出奇制胜的奇兵,这也便是中国文化历史上有名的“外示儒术,
内用黄老”君师之道扼要的说明。
(二)战国时期北方齐鲁燕宋的文化背景
首先要郑重声明,凡是要研究秦、汉以上的历史文化,千万不要忘记,那个时期的
历史背景。我们粗看起来,周、秦以上文化学术的形态,固然是继承三代以下的一贯传
统,到了周期,才算完成建立一个人文文化具体的成型,但是我们总要不忘历史的发展,
不是空中楼阁,无因而来的、当春秋、战国时期,所谓分封建国的诸侯之邦,因为各有
历史渊源的背景,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以凡是有关构成各国文化的条件,如言语、文
字、风俗习惯、政治方式、财经措施、交通形势等等,大体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像秦、
汉以后的统一。我们只要大概没有忘记历史上的记载,自从秦始皇开始,才渐使“书同
文,车同轨”,才有废邦国而建郡县的统一制度,就不至于把秦、汉以上的地理文化不
同的观念,随便忽略过去。而且那个时候,所谓中央政权的周天子,他为共主的帝王制
度,既不是秦、汉以后帝王体制的形态,也不是三代以前的情形,只要大家研究一下三
礼(《周礼》、《仪礼》、《记》),便自然会明白了,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专对有
关天燕、齐之间“方士”学术来源的问题,因此,先从齐国说起。
凡是读过历史的,都知道齐国是太公吕望(姜尚)之后。姜太公吕望,是三代以前
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到他的时候,已经算是东海上人。他与祖先的传统文化,与他的学
术思想,是属于周、秦之际“隐士”思想的道家一系。他在困穷的环境中,过了几十年
的苦难时间,到了八十岁左右,才遇到文王,后来以兵谋奇计辅助武王,完成周室革命
事业的成功,他是周初道家学术思想的代表者。周武王为了酬谢他伟大的功勋,封他在
齐建国,《史记·封禅书》说:“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但是那个时候的齐国,
并不是好地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可比,而且还存在着原来的地方恶势力。所
以太公望在受封就国的路上,也有懒得到差接事的意思,好在靠一位旅店的老板,启示
他一番话,他才马上赶去,建立了齐国;当然,这个旅店老板,也应该算是隐士之流的
人物,他到齐国施政的首先要务,便是开发经济财政的资源,发展滨海一带的鱼盐之利,
所以我们要讲盐务财政史,姜太公吕望,应该算是一位祖师爷,至于有关太公吕望的学
术思想,在此不必多讲,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兵家,与谋略家所宗奉的《韬略》一类的书,
与道家、兵家共同推重的《阴符经》等,大概就可以得其眉目了;不管那些典籍是否为
后人假托太公之名而著的伪书,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兵家思想,系出于齐,这
是大概不会有问题的。齐国的文化学术,既是秉承大公吕望的道家学术思想而来,所以
他与鲁国传承周公学术思想的系统,就大有异同了。司马迁说过,他曾经游历过齐国,
以他观察的结果,便说:“自鲁适齐,自泰山属之琅讶,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
间达多惹知,其天性也。”他所谓惹知,应有两种解释,其一:等于现代语所说有深沉
保留的智慧二其二:也可以说富于神秘性的知识。所以战国时期的“方士”,如名助公
卿,诸侯争相迎致的邹衍等人,都出在齐国,秦汉时期的“方士”神仙们,也多数出在
齐国。同时因为齐国,自太公望开始,发展了渔业与盐务,所以它在春秋、战国的时期,
隐然便是当时中国经济、商业的中心地区,等于唐代的扬州,清末民国的上海。
文化与财经,本来便有不可或分的关系,所以到了春秋时代,便有齐相管仲经济政
治的思想出现,大讲其“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屏”的至理名言了。齐国因为
经济的繁荣,文化学术也特别发达,因此而成为诸侯各国之间,彼此文化交流的重镇,
所以战国时期的名儒学者,大多数都到过齐国,想求发展,犹如现在世界各国学者,多
数都想到美国求出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中外,如
出一辙,这也是贤者难免的事。例如孟子、荀卿,都与齐国有过莫大的因缘,这岂是偶
然的事吗?而且孟子与庄子,都是先后同一时代的人物,他们在学说理论上,都大谈其
养气、炼气的道理。孟子的思想,显然与曾子、子思以后的儒家学说,大有出入,孟子
在《公孙丑》与《尽心》章上的养气之谈,俨然同于“方士”炼气的口吻程序,你能说
学术思想,可以完全不受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吗?因为孟子有养气之说,与
“夫志,气之帅也”的立论,才引出宋儒理学家的理气二元论,如果溯本穷源,放开气
度来看,那么,对于战国时期燕、齐“方士”的流风遗韵,便不能不使人为之悠然神往
了。
至于鲁国,人尽皆知是周公的学术思想,是秉承他父亲文王的庭训,集成夏、商以
来的人文思想,因循改革而形成周代“郁郁乎文哉”的文明。因此,形成鲁国在春秋、
战国时期的文学;也是驾凌诸侯各邦之上,因为文学与人文学术,必然是同命的鸳鸯,
但自然科学与文学,就会大相逢庭了。鲁国的文化学术,既然是周公的直接传统,在春
秋战国时期,仍以代表周代文化的,只有鲁国算是正统的中心,鲁国的诸生,保留鲁国
的文化,虽然经过秦灰楚火的断灭,但是还能传到汉朝立国的初期,可见周公与周代文
化的流风遗韵,它的源远流长,垂诸后世的价值,实在相当伟大。孔子生长在鲁国,他
由衷地钦佩周公,全盘接受周公的人文文化思想,和鲁国的文学造诣,但是他是殷人的
后裔,他在潜意识中,又承受有殷人崇拜天道的成分。可是,他到底是恢弘博大的智者,
他的认识,见解与兴趣,都是综罗多方面的,所以他也崇拜虞、夏的文化思想,因此他
有《礼运篇》等所记的感言,提到三代以下文化的变迁迹象,和《论语》上的对话,涉
及齐、鲁之间的文化关系,而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几句话;不过,
这里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可不是道家的道,他是指人文文化的儒者所宗的仁道,这是
不可以牵强附会的。至于他提到当时文化思想的转变趋势,由齐一变而至于鲁、鲁一变
而至于道,形成齐、鲁文化融会的结果,产生人文文化的仁道之道,那是很好的研究佐
证。我们也可由此而窥见文化思想中心地区转移的趋势,甚之,对于研究《易经》、
《礼记》等有关于儒、道学术思想的通途之学,都可求出它在文化历史上演变的关键。
其次,我们要讨论的,便是燕国文化思想的根源了,因为历来提到道家的“方士”,
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燕、齐之间,在战国时期,突然出现许多“方士”的问题。燕国,
在周朝,是处在北方穷边的地区,古代幽燕并称,往往用来表示北方边境的称号。燕国,
是周初分封诸侯而建国的,他是与周同姓召公爽之后。召公在周代的历史上,流传有名
的甘棠树下听政的美德,成为历来政治上歌颂与效法的榜样,我们可以想见召公有豁达
大度的胸襟,和慷慨不羁的风度,他是一个具有政治道德的大政治家。他的德化与政风,
加上燕国的地理环境,因此便造成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产生游
侠、刺客的名都了。游侠是隐士的化身,任侠使气,与道家“方士”的炼气、炼剑等方
术,又是不可分家的技术。又加燕国的地理形势,本来就与齐、晋交杂相错,所以他们
吸收融会齐国的学术思想,那是顺理成章的必然趋势,司马迁作燕世家的结论,便说:
“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灾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
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矣.”了解了燕国历史地理的环境,那么,对
于燕、齐之章多“方士”,燕、赵之间多快上的原因,也便可以了然于胸了。
再次,我们附带地一谈宋国,便可以了解战国时期阴阳与天道思想发展的成因,以
及后世道家认为也是神仙的墨子,和他思想的来源了。宋国,是在周初分封诸侯而建国
的时候,因为周室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存亡兴灭”的至德,为了尊崇殷商的后裔,便封
殷的贤人微子在殷的故墟,宋国因此而建国,同时,也因此而保存殷商文化思想的部分
陈迹。殷商的末代皇帝纣王,固然残暴雨不仁,但是,殷商的文化,也是中国上古文化
演进中的主流,确是源远流长,《尚书》所保留的一篇《洪范》,便是留下殷商文化思
想的一部分精神。殷人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他们崇尚天道、相信鬼神,而且
将阴阳、五行的学说上神秘的外衣,拿他与天道、鬼神并论,或者以阴阳、五行做为天
道、鬼神的注解,那是生有自来,传统悠久,在段人的心目中,是牢不可破的;一变再
变,因此形成后来道家“方上”阴阳学说的一系。它与杞国一样,在春秋时期,都有保
留他们祖先文化一部分的传统。历史所载,武王革命建国以后,将近百年间,还有殷的
顽民,并不十分降顺,由此可以想见上古氏族宗法社会的精神,与信仰的力量了。孔子
为了研究殷商文化,曾经到过祖籍之邦的宋国,虽然他很遗憾,感叹来国有关于殷商文
化的文献资料,已经无法找到,然而他对于《易经》乾坤之理的了解,以及他对于天道
与鬼神观念的思想,多少还是受了殷代文化的影响。”至.于墨子类同宗教观念的思想,
如相信天有意志,相信鬼神有奖善罚恶的权能等等见解,那完全由于他生活长大在宋国,
承受殷人崇尚鬼神的文化思想所致,同时他著作的文字章法,既不同于鲁国文学,如孔
子、孟子的文章,而且也不同于齐国文学,如管子的文字,近世有人怀疑他是印度人,
或来自中东的阿拉伯人,那是可资疑笑的一得之见,未必可征以为训。
此外,在战国时期,秦、晋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便孕育出法家、名家的学术
思想,以及产生纵横家捭阖权诈,造成谋略之士的温床。郑、卫介乎大国之间,环境促
使颓废,富于风流浪漫的文学情调。齐国由于太公吕望道家思想的影响,又受时代的刺
激,便多产生军事哲学思想,与军事学术的兵家。凡此等等,所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文
化思想的根源,都是各有因缘,互为影响,并非无因而生,笼统一律的。
由于前面的简介,我们简单地分别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化学术思想的渊源
与环境,何以后来会造成这些学术思想,一变再变,融会交流,就统统人于道家?那是
秦、汉时期的时代趋势,现在还来不及为它作结论。我们前面所说的,也只是列举当时
的情势,由中国西北部的秦、晋以下,直到东部齐、鲁、燕、赵、宋的文化大势,归纳
起来,都属于当时黄河南、北的文化区域,勉强可以叫它为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
学术思想的概略。可是必须不可忘记的,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字和言语,犹如诸侯邦国一
样,并未统一,所以我们要读秦、汉以上,诸子百家的书,便需要留心了解当时著作的
方言音辨,以及地方术语,与不同章法的文字结构的形式,才会清出眉目,大致不会致
于尽信书,反被书瞒的过失。可惜后世读书的人,多半都受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的著作
文章所影响,所以多以鲁国文化的文学观点,来衡量其他诸子的著述,因此便疑情大起,
处处力加否定。殊不知这样读书,已经忘记了当时历史文化的背景,与当时地理环境的
异同了,如果一律纳入于鲁国文章与学术思想的标准,真有迷失“云月是同,溪山各异”
的过错,虽然毕生力学,极尽疑猜考证的能事,而学术见解异同的争端,永无休止,实
在使人有低徊惆怅,伤感这个断送一生的牛角尖之可怕了。
(三)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
已经讲过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大势,现在再来讨论当
时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我们需要透过这个关键,便可了解老子、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
想的背景。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楚国在春秋、战国的时期,不但有它独成一格的文化
系统,而且国势与力量的壮大,也是与时俱增的,到了战国末期,足以与秦国抗衡的便
是楚国,后来虽然被秦灭了,而楚南公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并非是无因
而发的,结果亡秦的,果然都是楚人。在那个时期,楚是一个新兴的力量,它的文化学
术思想,与南方好强的民风,都是富有青春新生的气息,比之文化传统悠久而古老的杞、
宋,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它与齐国有过密切的联盟,更有过文化的交流,齐国不若鲁国
的保守,所以齐、楚两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的关系上,一直都有联系,因此联带而有
文化学术思想的交流,那也是必然的趋势。
楚国,在周成王时,才受封有子男之田,本来微不足道,它在春秋战国以前,因其
祖先不满周室的轻视,便开始自称为南面王。正当北方多故,中原多事之秋的夹缝中,
坐以长大,由此渐渐建立而成为大国,便造成后来在战国末期,有举足轻重的势力。虽
然他的立国称王,并不如齐、鲁、晋、郑那样的顺理成章,但是他祖先的来历,的确是
大有来头的。他们是帝颛顼高阳之后,高阳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在帝喾的时代,曾
经命其祖先重黎做过火正,住在南方的祝融,后来因为命他征诛共工,没有完成使命而
受到诛戮,因此,便由其弟吴回继承其后,这便是他上古家世的简历。吴回生陆终,陆
终生六个儿子。因为他的夫人是难产,所以这六子都是剖腹而生的,其中的老大,叫昆
吾氏,在夏代,曾经做过侯伯,地位相当崇高。老六,叫季莲,芋姓,楚国便是他的后
裔。在周文王时,他的祖先鬻熊,曾经做过文王的老师,而且鬻熊的儿子,曾经跟文王
作过事。司马迁说季莲一系:“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最有
趣的,是其中的老三,叫彭祖,他在段朝,也作过侯伯。据说就是孔子、庄子他们所提
过那个长寿八百岁出名的彭祖,也就是后来道家神仙们所推崇的彭囗,孔子曾经引他来
自嘲说:“窃比于我老彭”。庄子说他:“以久特闻”。换言之,就是说他是活得特别
长久而闻名的上古名人。我们了解了楚国的家世以后,知道它在战国时期的各国世家中,
实在是极其神秘,而且是最富有传奇性的世家。
因为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南方诸侯,而且不满周天子对它的微薄,早已有
不臣之意。它不受约束地逐渐扩张土地,自立规模,并且随时有问鼎中原的意图。春秋
时期,第一霸主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有第一流的政治家管仲为辅,可是对于楚国,也只
能分庭抗礼。订盟而去,还不敢轻樱其锋。正因为楚国是新兴的年轻国家,它的文化思
想,没有太多的传统压力,所以它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很年轻而富于飘忽的气氛,因此
而产生言语文字与北方大有异同的楚国文学,处处具有飘逸、空灵、而富于情感,于是
连带它们的学术思想,也如文学一样,磅礴不羁,思想新颖。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楚国
的文化,仍然具有它祖先祝融后裔的传承,远绍五帝之首,黄帝学术思想的余风,加上
南方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滚滚长江,与滔滔汉水的天险,阻住了北方的势力,有无数未
经开发的深山峻岭,处处富有神秘而好奇的诱惑,于是在春秋、战国期间,有老子、庄
子等道家,属于南方楚国系统的文化思想,便应运而生了。老、庄的文辞格调,与后来
屈原的《离骚》,都是楚国文化同一类型的文学,至于有关老、庄思想,由传统道家与
南方文化思想结合的问题,就在老、庄的书本中,到处可见,在此无暇多谈。
总之,我们花了许多时间,讨论齐、鲁、楚、宋等文化的渊源和关系,都是为了解
决历史上所惯称的燕齐之间方士的学术思想,并非是战国时期,无因而生,突然而来,
实在是从上古传统文化的演变而成的。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扫校
|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