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但从外表看来,好像不可分离,而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秦、汉以
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道,这个“道”的观念,只是代
表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国末年到秦、
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
汉、魏、南北朝以后,道教改变道家的学术思想,用与佛教抗衡,乃使道家与道教,径
渭难辨,唐、宋以后,儒者并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其实,秦、汉以前道家的
学术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继承伏羲、黄帝的学术传统,属于《易经》原始思想的体
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汉、魏以后的道教,是以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
做中心,采集《书经》系统的天道观念,加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构成神秘性
的宗教思想,现在为了讲述的方便,把两者混为一谈,在其紧要的界说之处,加以分别,
俾使大家容易了解。
(一)道家与道教的天人宇宙说
中国文化思想,对于宇宙的定义,是由汉代道家代表性的著作——《淮南子》所提
出;其实,严格地说,(南子》一书,也不是纯粹的道家,大半还是杂家思想的成分。
《淮南子》说:“上下四方日宇,往来古今日富。”换言之,所谓宇,便是空间和太空
的代名辞;宙,便是时间的代名辞。在它以前,战国时期的庄子,曾经从道家和阴阳家
的观念,提出“六合”的名称,所谓“六合”,便是指四方上下的空间而言,并不包含
时间的观念,《易经·系传》上的“六虚”,一部分也含有“六合”的意义。
人类对于宇宙世界与人生的来源,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好奇、怀疑,要想寻求答
案的要求,于是世界人类的文化,便有宗教、哲学的建立,对于这些疑案,各自构成一
套理论的体系。然在大体上,不外有神造论,自然说,物理自然论等几个原则。再由这
几个大原则,产生一无论、二元论、多元论、有神论、有因无因、唯心唯物等等许多支
高差别的理论。这些属于后世所谓宗教,或哲学的学说,现在正在自然科学的祭坛上斗
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将来分解。我们的立场,只是说明道家原始的宇宙世间的观念
和理论的基础而已。道家对于原始宇宙世界的学术思想,也便是原来中国自己的文化思
想;在周、秦以前,不用宇宙的名称,只有天地的观念,便足以代表后来宇宙的含义,
道家的思想,认为天地未开以前,只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既不管有主宰无主宰的事,也
不问是前因或为后果。这个混沌,既不能叫它为物,也不能叫它为精神,正如老子所说:
“无状之状,无名之名。”在《易经》学系,原始理论科学的阴阳家们,认为这个混沌,
便是阴阳未分,混合状态的现象,后来根据八卦的法则,叫他为一画未生以前,六凿
(六爻)未动之初。在儒、道未分家的理念上,叫它为天地未判之先,在老子,便叫它
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所谓的混成,并不是纯粹的物理作用,只是说物的作
用,正在孕盲含混在其当中,经过相当时期,这个混沌便分开阴阳,就有天地的开始了。
所以我们过去五六十年前,在旧式文学中,有少年必读的一本书《幼学琼林》,劈头一
句,便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等到混沌初开,形成乾坤的天地以后,这个地与
天的情形,便如鸡蛋一样而存在,地球像鸡蛋的蛋黄,地球的大气层与太虚,像鸡蛋的
蛋清,天在这个地球的鸡蛋外壳以外。早在三千年以前,我们的道家思想,始终认为地
球和天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机体,正如我们生命的扩大情形是一样的,因此,便形成
后世道家神仙家的学说,认为人身便是一个小宇宙。有了天地的开辟,人与万物,就自
然产生了,可是我们首先要介绍道家与道教对于天地生成以后的思想理论,再来继续说
明其他种种。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类来源,与万物生成的观念,属于道家思想的,便是天
地开辟以后,最初的人种,是由天神下降而开始的。既不属于另一力量所创造,也不是
生物的进化而来,至于天神又从何来?它是到此止步,再也不加追究。后来神人之间的
变化,是因天上下降的天神,忘记了来源,贪恋世间的快乐,愈来与天的距离愈远,便
形成人世间的现状了。当开天辟地之初,原始的人类,是与天神之间,随时互通往来,
地与天,也是随时接近在一起的,从此时代愈降,人类愈加堕落,因为人类的堕落,地
与天也相隔愈远了。
此外,属于道家老、庄学派的说法,也有两种思想:依照列子所说,属于“方士”
思想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都是一气的变化,这个气,究竟是什么东西?是心?
是物?以后再说。不过列子所谓天地气化的生成,是有四个程序与原因的,如说:“夫
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大易者,
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
相离也,故日浑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论而未相继也。”至于庄子,更妙了,他以寓
言的方式,故事的口吻,对于天地开辟而有万物,人类的原始者,加以无限的讽刺与惋
惜,他说:中心之帝,名字叫作混沌,因与四方之帝一商量,觉得中心之帝的混沌太好
了,可惜的只是混沌不分,为了报答他的好意,便每天为他开一个窍,开了七天,便开
出了七窍(七窍在人身上,便是代表五官机能的七个洞)。但是,非常可惜,七窍开而
混沌死。最富于哲学幽默感的,便是庄子说的这个故事,与《易经》卦象名辞的另一趣
味来讲,如出一辙。《易经》的卦象,称天地为“否卦”,反称地天叫“泰卦”,在天
翻地覆的情况,叫它做“泰”,把天地正位的现象,却叫它做“否”,这与庄子的七窍
开而混沌死的观念一样,都是对世界形成的紊乱,与人生妄做聪明而庸人自扰的情况,
含有无限惋惜的感言,几乎同有一唱一和的趣味。
道家思想,对于开辟以后的天地,属于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理论的原理,即是上古
与三代文化思想的渊源,那就是《易经》学系的阴阳,八卦学术,与《书经·洪范》五
行思想的集合,上接黄帝传统的天文(天干,地支)等学术。可惜我们后来,有些不明
白这些原始理论科学的价值,便用一句“迷信”的口号,来为自己遮羞,并且作为扼杀
传统文化的挡箭牌,实在过于轻率。现在我们先把这些构成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大略
稍作介绍,以免大家盲目地否定它的价值:
1.关于阴阳的观念
阴阳这个名辞,在上古文化学术里,出现最早,比之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名
称,应该还要古老。在五经文化的系统里,是组成《易经》学术系统的中心思想,《书
经》果然也有提到,但并不像在《易经》学系那样重要。阴阳是上古以来,对于天地万
物,与人事物理的观察,发现万有互相对立,互相消长的法则,因此,便在现象界中,
和人事物理以上,定立阴阳互变的定律,用以统率说明万有变化的原则。在《易经》的
《系传》上,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用它来说明道体流行演变而成为万有规律
的,都不外一阴一阳的互变作用,阻阳是个抽象的观念,用它来说明对待流行的代表符
号的名称,决不可以完全把它当作实体来用。它在物理的作用上,是代表动静,在物质
的作用上,是代表刚柔,在宇宙的现象上,是代表天地,在天体的的运行上,是代表日
月,在人类的观念上,是代表男女,在动物的世界里,是代表雌雄,在理念的领域中,
是代表反正。总之,它是抽象地代表了对待的一切,可以活用到任何事物与理念上去,
它是天地开辟以来,万有对待流行的总代表,所以后来的儒、道两家,根据《易经》学
系的思想,便把天地未开的混沌,特别抽出《易经·系传》上所提出“太极”的名辞,
换作混沌的代号。于是“太极”动则生两仪(阴、阳),两仪再动又生四象(少阴、少
阳、大阴、太阳),四象生八卦的观念,便从此建立。同时老子也提到“万物负阴而抱
阳”的说法,后来儒道思想与他交相演变,便形成万物各有一“太极”,“太极”各有
一负阴而抱阳的阴阳理念了。
阴阳是中国上古文化,对于自然物理理论科学的先趋,用处最多而最普通的学术名
辞,上古的天文学家与星象学家,他们用阴阳互变的原理,藉以说明理论物理的观点,
并且用它使科学进入哲学理念的桥梁。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们,也便是当年原始科学形态
的理论科学家,秦、汉前后的占卜家,所谓使用龟策的木者,以及后来的卜筮术数,与
选择时间的“日者”,乃至魏、晋以后的堪舆家(俗名看风水,或看地理的),唐、宋
以后的星命家(欲称算命的),统统都是从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系统分化而来,然而,阴
阳毕竟还是抽象的名称,比较具体说明抽象的阴阳变化法则,便是五行的观念了。
2.关于五行的观念
五行这个名辞,在五经的文化里,最初出现在《书经》的《大禹漠》,与《洪范》
篇中。《洪范》是箕子述说殷朝人文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而且具体的说明,是根据物
理的五行思想而来,也是夏禹承接尧、舜文化传统观念的中心思想,但在《易经》学系
的学术思想里,并不多见。“五行”这个名称的内涵,大家都知道它是。包含金、木、
水、火、土的五个成分所组成,拿这五样物质的东西,加上一个行走的行字,叫它做为
五行,简直如同儿戏的名辞,那还有些什么意义?所以都认为它是古代迷信传统的名辞
而已,加以后世占卜吉凶祸福的休咎等人,如看相,算命等的口头语,动辄便称五行,
使人更觉它的可笑。其实,五行是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宇宙物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所
谓五行,便是同于《易经》乾卦象辞“天行健”的行字一样,都是用来说明宇宙天体,
永无休止,运行不息的道理,行就是行动,运动的古义。所以“天行健”。与五行的行
字,便是说明中国文化,对于宇宙的观念,始终认为它是动态的宇宙,因此对于人事、
物理等现象世界的观念,也始终认为它是“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那么,用这五个金、
木、水、火、土的物质,做为代表的意义,那是因为原始的科学观念里,凡做为科学依
据的,都是采用人类耳、目等感官、知觉、轻而易见的东西做代表。中国上古的文化是
如此,希腊、埃及、印度上古的文化也是如此,时代环境不同,站在后世的立场,轻易
讥笑前人的浅薄,也同样会被后世所笑的。、
金,是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以后,必会达到凝固的状态,所以用金的坚固性
做为符号,等于印度上古文化用地做为凝固的符号是一样的。木,是代表生发力量的性
能,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生命延续不断的功能,最明显轻而易见的,便是草木等植物,
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有草木生发的生机,可以表示宇宙万有的生命,
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水,是代表冻结合藏的性能。火是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到达光
辉而有热力的性能。土,是万有与人类立足点的基本,包括代表这个地球的符号。我们
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是立足在地球上的成果,所以在后世阴阳家的思想中,便说:“四
象五行皆藉土”,就是这个意思。道家的阴阳家们,提出了五行的观念,又从五行的变
化法则中,说明它具备有互相生长,互相克制的生克作用,都是根据阴阳消息,互相盈
虚消长的对待理论,用来分析物理与人事的变化作用,详细讲解起来,太多太繁,所以
到此为止。总之,五行的观念,与阴阳的学术思想一样,是道家形成阴阳家等的基本理
论中心之一,用它在天文上,是说明天体太阳系统五星的代号;用它在地理上,是说明
东、西、南、北、中的五个方位;用它在气象上,是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状况;
用它在生理医药上,是说明心、肝、脾、胃、肺、肾的的别名,甚之,到了秦、汉以后,
许多阳儒暗道的学者,以及由道家者流与阴阳家支派相结合,便有专讲谶纬(预言)的
术士们,把五行的变化理论,用在政治思想上去,做为历代帝王政权变更的理论根据,
发生历史治权“五德相始终”的说法,著以取媚于人主,可谓五行之用大矣哉吧!宋代
理学家周濂溪,得自道家的太极图说,仍然没有超过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的范围,这种阳
儒暗道的作风,而又用以排斥佛,老,实在有点不合礼义的精神,未免有些遗憾。
3。关于天干和地主的甲子观念
至于甲子的学术思想,根据散佚的上古史料所记载,创建在黄帝时代,用它来说明
天体日月运行的规则。一年分四季,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每天十二时辰,错综交
互而成一年二十四个气节。这种天地自然的规律,与日月运转的轨则,黄帝命大挠研究
观察的结果,认为由于天的五行,自分阴阳的功能,而且有直接“干扰”、“干与”地
球的作用,便定天干为十位的名称,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做为太阳五星与
地球物理关联规律的符号,唐、宋以后的阴阳家,把天干叫“天斡”,这个意义便略有
不同了;同时,认为地球物理的变化,由于承受天干的功能,自身又有阴阳互变的作用,
便定出十二地支的名称,叫作“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做为太阴月亮的盈亏出
没,与太阳及地球关系的规律符号。至于十二地支的观念,在印度上古的天文学说,约
当中国周、秦前后时代,也有同样的意思,不过,他们不是用抽象名辞的观念作代表,
他们是用十二个动物来表示,后来到了汉代,印度学术思想,随着佛学而传入中国,彼
此互相融会,就有用十二生肖来代表十二支的作用,因此成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
犬猪”等十二生肖。地支这个名称,本来的意思,是说地球物理本身,既然承受了天干
的关系,又互变而产生地球自身支持万物生命的功能。后来术数家们,又改称它叫“地
枝”,便与“天斡”相配,因此在观念上,便把它的作用,变成像一颗树的枝干一样了。
上古对于天干地支的学术,正如五行、八卦一样,都是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的结晶,
以科学的精神,对于自然现象的数理观念,然后归纳为一个理念,便创立这种抽象的逻
辑符号,使人们对于错综复杂的宇宙,和万事万物变化的法则,多到大如天文数字的无
限量;小到细人无间的不可知,都能够在归纳这些抽象的名辞之中,求出答案,而且容
易记忆,也可以普及。后来大家不知道这些学术思想的背景,就流为江湖末技的术数,
所以便把它的价值,落到零度以下去了,古人把天干、地支的数理观念,综错起来,构
成一套代表时间、空间、统计象数的方式,便叫做甲子,那是把天干十位,和地支十二
位的单数(阳数),和双数(阴数)联合起来,由第一组“甲于”的开始,循环轮转,
便有了第六十位数“癸亥”的总和。宇宙万有事物的开始,它的内涵,都具有如草木生
发的力量,欣欣向荣的功能,那便是“甲子”的理念,最后的归结,犹如水性冻藏凝结
的作用,那便是“癸亥”的理念,这种六十位数轮转的法则,构成一个整套的观念,便
总名它为“甲子”,后世也有人把它叫做六十花甲。汉代的道家与儒者,把它和阴阳五
行,八卦等术数的数理观念联合起来,统统归纳到以《易经》的卦象做代表符号,于是,
便有易学象数“纳甲”的名称了;用它来解释中国历史哲学,用它来统计人事世事过去
的情形,推测未来的演变,便形成两汉的谶纬(图谶)之学,后来愈演愈繁,而且各家
的计算方法又不相同,所以便把它的价值,被一般躁失者,轻轻送进荒唐的档案里去了。
此外,在道教方面,取用古代传承的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六十“甲子
一,加上宗教性的天神天将、九宫数学等,便构成“奇门适甲”的神秘术数;把六丁、
六甲、六戊等数理逻辑的符号,加上天文二十八宿的观念,穿上玄女天童的法服,就形
成腾云驾雾,撞憧往来于不知其所以然的幻想里,造成旁门左道,套进画符念咒的符箓,
从此一人传虚,十人传实,摇身一变,便变成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幻术了。然而不管
道家与道教,对于原始科学而哲学的天人宇宙观,怎样的转变,它的原始本质,是从天
文物理,与地球物理的研究观察而来,毫无疑义,决非向壁虚构,徒托空言而已。
汉、魏以后,由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演变而成为道教以后,对于天人之际,与宇
宙万有的法则,仍然以这几套罗织而成的“纳甲”思想做基础。但是道教对于天庭与人
世间的关系,在汉、魏以后,受到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便自创立另一个世界的天人观
念了。由东汉开始,自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便把战国、秦、汉以来的“方士”学术,
一变而成汉末的“道士”思想。起初他们把汉代现行政治地理的区域,指定名山洞府做
中心,重新自作主张,划分天人管辖区域,隐然含有宗教政治的革命作用,这在三国时
期,由张道陵的后裔,东川张鲁手时,已经普遍展开。他们把中国划分为三十六个名山,
为神仙的洞天,七十二个名胜,为仙人的福地,每一个洞天福地,都划分与自古以来的
隐士与方士们,也就是后来被道教所追认的神仙手里,认为那一区域中的天曹、地府所
属的鬼、神,都受这一管区的神仙所管辖。例如江淮所属的句容山,便是属于汉初神仙
三茅真君的管区,山有三台,又分属其兄茅盈,与其弟固与衷的所属,因此,后世道家
的法派,便有茅山派的—支,大茅山有华阳洞,也就是后来梁朝有名的隐士神仙陶弘景
隐居的所在地。他们把这些主管的隐士神仙们,自由地加以封号,不管他出身为平民或
将相,有的称为真君,有的称为真人,由此可以了解东汉末年紊乱的局面中,在民间社
会与知识分子结合的另一面,早已隐然有宗教政治革命的思想。他们由逃避现实而想超
越现实,要想建立一个自由天地中的精神王国,犹如西方自罗马帝国建立前后的教廷组
织差不多,如果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演变的迹象,处处发现有东西南北共同循环的法则,
好像日月的运行,在时间的影响上,略有先后的不同;也像山川风物的异样,在空间上,
各自构成一副不同的画面而已,这也是题外文章,不去说它。总之,这种天人思想的背
景,仍然渊源于上古文化《书经》学系中,类似宗教思想的来源,他们把上古重视“封
禅”,尊敬天地鬼神,与祭祀山川神只,以及对于自然万物崇敬的心理,扩而充之,向
上提升,便变成汉、魏以后,道教天人之际的组织思想了。不过有一点须特别注意的,
无论他们如何地变,如何地布置天地鬼神的局面,仍然以人道文化为本位,只是提高人
道的价值功能,由修善道而上升为神为仙,由修恶道而下堕为鬼为厉。
到了魏、晋以后,由北朝北魏的寇谦之等道士开始,为了抵抗当时外来宗教,如佛
教的关系,便多方设法,积极建立道教,于是,把道家原始关于天人的物理思想,变成
气化天地的观念,后世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便是这种
理论所形成。再加集合各方道士关于天人的信念,综合起来,便有吴天上帝、无始天尊
等天庭的主宰名号出现。这种天庭的组织,是从《书经》学系与《礼记》思想而来,依
照周官的体制,与古代天文学上三垣、二十八宿的观念,组成一个完整的上帝天庭。本
来在兵家所用的星象学上,主属军事和战争的太白星,又变成与太白长庚星的关系,化
为一个慈眉善目,白发苍苍的天上和事老。老子与释迦牟尼所管的教务,等于天上的三
公元老院(顾问),各自另有自由的区域。由《穆天子传》与《汉武外纪》等所说的西
池王母(后世也有混称为“西方圣母”的),后来又变为玉皇大帝的母子关系,做为天
上人间,孝道事亲的模范。南斗星君主寿主生,北斗星君,主死主杀等的观念,难以尽
说。
唐、宋以后,对于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老子),又仿照佛教教主如来有三身的说
法,便变为老子一气化三清,成为玉清、太清、上清的三身。总之,如果详细清理自汉、
魏以后道教的天庭组织,神帝神鬼的户籍,与天上政治体制的系统,也如我们历史的帝
王政治体制一样,历代都有变更,难以细说,但也很富于传奇的趣味。后来加上天有三
十三天,最高的天主为玉皇大帝,地狱有十八层,而分属于十八地阎王所管理。人世间
的帝王,介于天帝与地府的阎王之间,他死后的灵魂,先见阎王,由阎王陪同去觐见王
帝,再来审判他一生的善恶,受到赏罚的判决等等观念,都是由于佛教天人思想的传入
而建立的,例如:阎罗王的名称,便是印度梵文的外来语。可是到了元、明之间,民间
社会小说,如《封神演义》等出现以后,便拿周朝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做中心,编了一
套姜太公(吕望)封神的剧本,玉皇大帝与山川鬼神,以及厨房、厕所,一一封了主管
的神只。因为姜太公的大公无私,最后忘记了自己,没有神位可封,结果,只好把自己
封为社稷坛的坛神。我们由这个历史故事,牵上天人关系,在非常有趣的神话中,始终
可以看到中国人道文化深厚的一面,即如道教建立以来的宗教学术思想,也始终没有离
开人文文化的本位。
至于现在民间所流行对于鬼神的信仰,严格地说来,非常复杂,往往神佛不分,神
道不分,始终在《封神演义》、《西游记》两部小说中过活,要分别中国民间的真正信
仰,也正如中国文化一样,很难严加区别,即如现在民间的一般迷信,究竟要哪一个宗
教来负责?他们所信仰的神,应该属于哪一宗教?都很难说。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
了解中华民族另一面的伟大精神,因为在我们的历史观念上,过去虽然没有宪法明文规
定“宗教信仰自由”,事实上,已早在五千年来,便不成文地承认“信仰自由”,我们
不管是外来的宗教信仰,或自己的宗教,只要道理是教人为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一
概请上座,受恭敬,从来没有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变成仇恨,只有互谅互助,相辅
相成的维护人道的教化。为宗教而大动干戈,为宗教而伤及情感,决非中国文化本来的
精神,希望我们后世的子孙,应该多多谅解这种伟大的胸襟。例如现在流行的某一派道
门,姑且不管他的教义是否准确,但是他是把孔子、老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统
统供奉在上,扩充唐、宋以后三教同源的口号,成为五教同源的呼声,这种表现,只有
中国文化的气度做得到,这才是真正自由民主思想的象征。事实上,这一作风,已经传
到美国去了,近年以来,在美国。已有这样类同的新兴宗派出现,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
宗教,必定要走联合宗教阵线,大概不会太远了。
同时,在这里附带地说明,中国文化,对于人伦道德善恶价值的赏罚,在民间社会,
自有一套自由民主的主张,自有是非的公论,这是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例如,对于乡村
社会的善人,死后值得纪念的,便自由封他为土地神,一个好官死后,便自由封他为城
隍神(等于人世阳间县长,行政区域首长的职位)。例如,一生以道义义气为重的关公,
后来便自由封他为神,一生以精忠报国为重的岳飞,也封他为神,做官而公正廉明的如
包文正,也便封他为阎罗王,凡此等等,只要多读历史与地方志(省志、县志等),到
处可’以找出民间社会对于善恶赏罚封神的公论,这是中国文化,自周制以来评定帝王
官吏与读书人等死后功过的判例“溢法”的另一面,是属于民间的封溢思想,非常值得
重视。因此,它影响我们过去社会教育的思想,对于做人处世,伦理道德的观念,不要
主管官的管理,就自动存有生死荣辱的警戒,也是由于这种天人如一的多神思想而来,
其中的成败得失,是非因果的关键,与教育政治的关系,究竟价值如何,很难下一断语。
(二)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
在前面已经讲过,道家的学术,渊源于上古文化的“隐士”思想,而变为战国、秦、
汉之间的“方士”,复由秦、汉、魏、晋以后的神仙,再变为道教的道土,到了唐、宋
以后,便称为“炼师”;这一系列的学术思想,但从表面看来,有了几个阶段的改变;
而在实质上,却是一脉相承,并无多大的变更,只有循历史文化发展的途径,吸收其他
外来的学术方法,扩而充之而已。道家学术思想的中心,便建筑在这一系列修炼的方法
上,道教因袭道家的内容,也就是用这一系列的学术思想做根基,现在让我们做综合性
的介绍。俾可稍知举世所认为神秘难测的道家,它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1.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的估价
我们在平常,只知道中国文化,代表儒家的孔、孟学术,尽量在阐扬人文道德的思
想,提倡以人文为本位,构成五经六艺人文哲学思想的体系;但是忘记了,由上古历史
文化的传统,与五经学系的关系,及诸子百家散佚保留着。我们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人
生科学的学术思想,而且被任意随便抛散,实在非常遗憾。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
到永久平安的对策,然而哲学思想,正如宗教信仰一样,都是基于对人生的悲观,对世
界的缺憾而发出,虽然哲学与宗教一样,也都是现实人生,与现实世界问题而努力,可
是它的最终要求,与最高目的,大体都是为了研究生死问题。尤其在宗教思想上,正如
一般人所说,都为死的问题做工作,鄙弃人生,而否定现实,果然他们也在尽力善化人
生,美化现实,但它的目的,仍然是把现实人生努力的成果,做为死后灵魂超脱的资本,
换言之,宗教与哲学,大致都站在死与灭亡的一边喊话,呼唤灵魂的升华。只有中国文
化,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与这种精神,大有不同之处,因为生与死,存在与灭亡,
只是两种互相对待的现象,等于一根棒的两端,也犹如早晨与夜晚,如果站在日薄崦嵫,
黄昏衰草的一方,看到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情景,一切只有过去,没有未
来,实在充满了无限凄凉的悲感。然而站在晨朝的东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的一面,看到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源头,永久会有明天,永远有无尽
的未来,实在给予人们有无比的生气,无穷的远景。中国文化《易经》学系的思想,便
是从生的一端,观看宇宙万有和人生,因此而建立“生生不已之谓易”的观念。
上古两大文化的主流,道家与儒家,便从这个生命无穷的哲学基础上出发,认为人
本生命的价值与人类智慧的功能,对于缺憾的天地,悲苦的人生,生灭的生命,都可以
弥补天地物理的缺憾,于是便确立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是有“参赞天地之化有”的功能。
换言之,人这个生物,有无穷的潜能,如果自己把它发掘出来,就可以弥补天地万有的
缺憾。道家的学术思想,基于这种观念而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本来便可与“天地同修
(龄),日月同寿(命)”,而且还可以控制天地,操纵物理。可是为什么不能发挥这
种潜能?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呢?①由于人类自己不能认识生命的根源,被外物所朦蔽,
被七情六欲所扰乱,‘随时随地自己制造麻烦,自己减灭寿命。②由于不知道延续补充
的原理,只知道减少的消耗,不知道增加的妙用。到了战国时期,因为时衰世乱的刺激,
国为自由讲学风气的盛行,因为民间研究学术思想,渐为上流社会所重视,于是燕、齐
之间,笃信这种思想观念的方士们,有的从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的研究,认为人身生命
的规律,是与天地运行不息的规律相同的,便建立一种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在这种方法
的总则之下,有的做物理、生理的研究,有的做化学药物的研究,有的做锻炼精神、颐
养神气的研究,有的做祭祀、祈祷、净化思想信仰的研究,花样百出,各执一端。可是,
这只是举出他们对于人生修养的方术观念而言,他们从这种方术观念出发,至于立身处
身,用在对人对事的观点,也各有一套思想和理论,就构成诸子百家异同的学说了。我
们姑且不管这种绝对而崇高的现实理想,是否真能做到?至少,这种对于人生价值,与
生命具有伟大功能的观念和理论,实在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中,是史无前例,只有中国一
家一一道家首倡其说。过去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完全由道家这种学术思想而来,因此,
在魏、晋以后,医家不通赐经》、《内经》、《难经》与道家学术的,便在医理学上,
大有欠缺了。
2.方士思想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新兴流行的“方士”思想,在只知穷经读书的学者,除了坐
以论道,讨论人文的思想以外,完全缺乏科学兴趣,不加重视,甚之,笑为荒谬不经、
一概鄙弃,而在通人达士的上流人士,也与愚夫愚妇一样,便多多少少受其影响。于是,
当时流行的“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等风气,便逐渐普及,等于这个
科学时代,不管懂不懂科学,原子冰淇淋、原子理发,也随科学的风气,随口乱喊一气,
尤其如美国,科学的幻想小说,犹如《封神演义》一样流行。现在我们只把当时道家方
士思想有关的著名学说,分类举例加以说明:
(1)养神论者的理论与方法:当然首推老子,例如老子所说养神论的原则,便有: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讲出这
个谷神,后世有些旁门左道的道士与炼师们,便把它生拉活扯到医学的范围,弄到身体
的生理上去,认为这个“谷”字,便是“榖”字,“榖神”,一种解说是脾胃的神(道
士们称它叫中宫的部分),一种解说是榖道(大肠与肾脏的衔接处),于是使忍屁不放,
紧撮榖道,认为便是合了老子的道法,修炼“谷神”的妙术。其实,老子所谓的“谷
神”,只要细读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道理,便可知道他所说的:“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的方法论,便是“谷神”的注解了。能把心神宁谧,
静到如山谷的空旷虚无,便可体会到“空谷传音,虚堂习听”、“绵绵若存”的境界了。
魏、晋、隋、唐以后,道家“存神养性”的方法,配合道家医学的《内经》,与道教所
造的《黄庭经》,就又产生“内机返照”、“长生久视”的理论。所以“内视”与守肚
脐眼的方法,都是后世道家修炼的事,并非禅宗的术语,如果有人弄错了,应当注意。
那么,道家所说的神,究竟又是什么呢?这在战国时期的子书中,存有很多同异的
说法,姑且举几个例来说明:《易经·系传》:“神无(无)方,而易无(无)体。”
后来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司马迁在《律书》中,更加发挥说:“神使气,气就形。”“非有
圣人以乘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司马氏父子所说的形神问题,与黄
帝《内经》太素本神论篇中,岐伯所说。的形神论,原则一致,如:“形乎形,目冥冥,
问其所痛,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复不知其情,故曰形。”又:“神乎神,
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见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
若风吹云,故日神。”这些有关道家思想所说的神,都不是宗教性质所谓的神,而且这
些神的理论,是科学的,也不是纯粹哲学的,但是它不是物理的唯物思想,它是神能驭
物,做为生命根源心物一元的思想。到了道教《黄庭经》的手里,这种原始道家生命的
神论,便被它穿上道袍法服,绘上鬼神的脸谱,站在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每一穴
道里去了。于是,依照《黄庭经》思想的观念,我们这个生理的身体,简直成了一个神
的神秘世界。如果用它来解释儒家思想、《大学》、《中庸》戒慎恐惧的理论,培养诚
敬的心志,倒是最好的注解。倘使从纯粹道家原始科学思想的观念看来,这种贯串生理
与宗教性质的学问,实在为世界宗教思想史上独一无二的境界,在此不及细说。
(2)养气与炼气论者的先声:在周穆王之后,到东周开始,至于春秋期间,道家
方士们的修养方法,是偏于养神的,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医药的进步,药饵、炼丹的方
术盛行,因此道家修炼的方法,从专门主张养神的阶段,便进入兼修“形神俱妙”,偏
重服气、炼气的阶段了。在这个时期,为道家代表者的庄子,便随处并论“形神俱妙
‘的方法与理论,所以同为道家宗祖的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学术思想,虽然脉胳相承,
而在理论的旨趣与方法上,便有异同之处了。庄子说的养神原理,大致不外忘物忘身、
视生死为一贯,齐物吾于无形,而在方法上,却特别提出“斋心论”与“坐忘”论,为
养神合道的根本,使其能够到达“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然后才可以“乘天地
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比起老子的道妙理论,已经演进得相当具体。可
是他在养神以外,又同时提出养气的方法,说明:“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以及“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等理论,随处说明气
机存在的作用,与生命关键的道理。庄子这种学术思想的发展,显然是受到“方士”思
想的影响。不但庄子是如此,与他先后同时,认为是直承孔子,行仁由义,当今天下,
舍我其谁的孟子,在他的学说之中,讲到修养的方法,也显然是受到道家“方土”养生
思想的影响,与孔子原来平实的学说,已经大异其趣,与曾子的“慎独”与“诚意”,
子思的“诚明”和“明诚”的养神方法,也大有不同。孟子在修养方法上,干脆提出养
气的言论,所谓:“夫志,气之帅之。”乃至特别提出由养其夜气而至于平旦之气的气
象,然后可养到至于浩然之气,而充塞于天地之间,而且更具体地说出养气进修的程序,
如:“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
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等言论,无论如何,在孔子、曾子、子思传承的修养方法理论
中,实难找出类似这种线索的。
经历两千年来的道家炼丹学说,始终不出气的范围,一般想求“长生不老”,效法
修道的人们,吞吐呼吸,熊经鹤伸,天天在吐故纳新而炼气,做为修道的张本,那么,
道家所谓的气,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也经常有人问我,服气,应该归纳到哪里才对?或
为下丹田(脐下)?或为中宫谓腔部分)?殊不知这个身体,犹如一副内外通风的皮袋,
装进许多骨骼,腑脏,全部神经系统,血液与内分泌,牵一发而动全身,到处都是流行
无碍的,譬如一个皮球,当你打气进去的时候,你想把气集中停留在皮球的某一固定处
所,是可能的事吗?如果不可能,那么,吐纳呼吸的炼气术,等于是通风作用,藉以做
到吹扫清洁的运动而已,那里可以积气炼丹,而得“长生不老”的成果呢?印度一部分
瑜伽炼气术的理论,认为空气当中,充满了日光能,以及许多不可知的物理养分,可以
增加人的寿命。殊不知血气当中,固然存有许多营养人身的作用,譬如氧气,如果过分
吸收得多了,它也会变成有害无益的,日光能吸收得太多了,也是会改变人体的形质,
乃至可以引起不良的后果。总之,这些理论,都是似是而非的妄语,实际上,都被“依
文解义”所膝蔽,并不真能了解道家的意义,所以魏、晋以后的神仙家们,生怕大家误
解气字的意义,更独创一格,把这个气字,改写成“炁”字,这样便是后世道家另一派
的旁门,专以拆字方式传道的一种先趋。这个从无“无”火而组合成的“炁”,也就是
道家,用来说明此气非空气的道理。另有一种观念,把氣、气、炁三个中文的字,做了
三层解释,认为有米的这个氣,是指呼吸的氣,不加入米字的气,是指空气的气,只有
无火的炁字,才是道家所讲的气。什么才是道家气字的真正含义呢?那便是专指生命本
有的一种潜能,并非是电,也非原子的作用,我们站在现代的观念,借用现代的知识,
只能为它借用一个物理学上抽象的名辞——“能”,做为暂时的解释而已。由此而知,
所谓吐故纳新等炼气的方法,并非说它对于健康养生没有用处,只能说道家用吐故纳新
的呼吸术,不过像是借用一根火柴,靠它来点燃自身潜能的一种方法而已。
我们对于这些太涉专门的解释,为了节省时间,不能多说,现在继续说明战国时期
的道家,由“方士”们提出“形神俱妙”的服气、炼气的修养方法以后,便由“方士”
的观念,提升到“神仙”的境界,其中开始划时代的信念的,又是庄子;在传统的信念
中,对于道高德妙,成为君子、大人、先生、圣人,无形中把它变为人位当中的至高标
准。庄子由此标准再向上提升,便创立了“至人、神人、真人”的名号,如说:“至人
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后世道家与道教,用以称呼得道的神仙,叫他为“真人”
的,便是从庄子的观念开始。我们要知道,在庄子全部思想的观念里,如果一个人达不
到这种神人的境界,便是做人没做到顶,所以不能称之为至人,因为做人既做不到人的
最高境界,所以芸芸众生,统统都是假人,也就是后来道家思想所谓的“行尸走肉”而
已,并非“真人”。庄子这种对于人生价值,和人格升华的标准,陈义实在太高了,在
一般人而言,可以说只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成分,所以大家便认为他和所有道家的思想一
样,只是一种理想主义。其实,把人生生命的观念,提到和宇宙的功能一样,何尝不对,
只是人类既要自尊自大,又不够伟大,所以就自卑而不敢承当而已。那么,他提出“真
人”、“神人”的境界是什么呢?如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
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吹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
疵疠,而年谷熟。“庄子像这样描述“神人。的话,屡见不鲜,有的地方便说“神人”,
是乘日月以游行,比乘云气还要扩大,因为他提升了人的境界与价值,所以居高临下,
凭空鸟瞰,便自然而然的鄙弃世俗,卑卑不足道也,所以他说,像这一类的“神人”,
只要用他的残渣废物,就可以制造出许多圣人,其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云:“之人
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
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3)服饵者的理由:说到服饵者,在古代道家学术中,也有叫他为“服食”或
“饵药”等等名称,总之,这是道家“方士”演变而成后世丹道派的“炼丹”,与服食
丹药而成神仙,道家物理科学而哲学的正统派,也便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知识,对于
物理的观念,引用到生物生命学的理想,企图以药物改变身心生理的气质,延伸人的寿
命,至于羽化而登仙的要求。他们是世界上打开化学纪元的先驱者,也是初期药物学研
究的主流,这种以药物服饵为主的道家流派,才是战国时期所称为正牌的“方士”,同
时也包括了医学的人士。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儒家思想的观念出发,对于从事济
世活人医药的人们,一概叫做“方伎”之士,向来把他们与“方士”并待,他们在儒林
中,并无地位,也不受重视,有时还把他们列入佛、道一样,鄙视他们为江湖末技,因
此,在明、清以后,有许多学者从医的,便特别标榜自己为“儒医”的招牌,以争取学
术的地位。关于服饵方士派的理论,约有两个理论、三项种类、三个程序:
所谓服饵丹药的两个理论:①他们认为人身便是一个细菌的世界,四肢百骸,五脏
六腑,都充满了细菌的生命活动,他们以原始的观念,命名这种细菌的种类,都叫它为
虫。在中国古代相传的医药观念上,素来便把人的身体分为上、中、下三焦;大约由头
部至肺部,为上焦;自胃部到横隔膜,为中焦;从横隔膜以下,包括肾脏系统及大小肠、
膀胱等为下焦,这三焦所有的寄生虫,便统统命名它为“三尸虫”,而且还为“三尸虫”
的种族,取了名字,叫做彭琚、彭质、彭矫。后来道教,比较客气点,又称它为“三尸
神”。又例如说:“上虫居脑中,中虫居明堂(眉眼的中间),下虫居腹胃。上尸虫伐
人眼,中尸虫伐人五脏,下尸虫伐人胃命。”综合起来,便叫它为“三彭”。所以他们
锻炼矿物药品,如水银(硫化汞)、砒霜、硫磺等五金八石的毒药,经过化学的提炼而
凝结成丹,吞服求仙,也就是为杀死“三彭”的杀菌作用。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理论是否
正确,但在二千多年前,根本还没有现代科学影子的时代,公然有了这种医学的理论出
现,你能说他是绝对没有科学思想的根据吗?②除了服饵丹药,消灭“三尸虫”的观念
以外,第二个思想,便是认为这个血肉骨骼系统的五脏六腑,是容易感受外界物理作用
的损害而生病,如寒、温、暑、湿与传染病的侵袭,如果把这个人身生理所有的机能,
换成黄金、白银一样的体质,当然就可以活得长久了。因此他们研究矿物药物的化学,
把铜铁制成黄金,(因为秦、汉时代,所谓黄金,大都是赤铜,真正的天然黄金很少,
所以要化学制造,因此中国的炼金术,也是世界科学史上最早发明的冶炼技术,后来由
阿拉伯人,辗转传到欧洲去的。)再用某一种天然植物的成分,把纯净黄金化为液体,
渐渐吞服下去,使它慢慢吸收,久而久之,便把所有生理的机能,整个换成黄金的体质,
当然就可以长生不老了。你说这种思想,多么可笑?然而真可笑吗?不然,凡是科学的
发明,都是等同儿戏的幻想而来,我们在没有证据以前,只可以取保留存疑的态度,可
是,你一定会说,吃了黄金不会中毒吗?会的,黄金中毒的成分还不太严重,如果不把
黄金化成液体,肠胃穿孔的情形,随时可以造成,“方士”们对于解救黄金中毒的药物,
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研究出几种,可惜有的已经失传而已。至于炼铁成金的方法,在
后世还有流传,据说,现代有人试过,果然可以炼成,可是现在天然的黄金太普遍了,
用这种化学炼成的黄金,成本比天然的黄金还贵。所以没有用处,这是见之于现代人研
究道家修炼报道的事实资料,随便一提而已。我们听了这种道家“方士”学术的思想,
看来非常可笑,同时也很有趣,当然不会使人相信,但是现代的人,想用血清等药物挽
回人身寿命的理想,到今天还未正式试验成功以前,岂不是同样值得怀疑吗?科学家的
精神,是由幻想、理想中寻求理论的根据,然后再拿理论来求证实验的,所以我们对于
这种道家“方士”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姑且把它当作科学小说的观念来看,不加可
否为妙。
讲到这里,我们顺便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上,许多帝王、名人,
例如汉、唐、明、清几位笃信道术,服用丹药的帝王,以及名人如韩愈、苏东坡、王阳
明等人,都是服用道家“方士”的丹药而促成速死的,这是什么理由?在这里,我要忠
诚告诫各位迷信现代成药,尽量服用补药,与专打补针的朋友们,应该同在这个问题上,
予以相当注意。“方士”们发明锻炼五金、八石等矿物质的药品,在医药的价值上,与
在人身上做物理治疗的用剂,只要用的适当,不但没有错误,而且极有价值,但是,这
类从矿物质提炼出的药品,都是燥性的,而且具有强烈的挥发生理生命机能的功效,与
现代某一类多种维他命等的成药,有殊途同归之妙。在真正道家“方士”们的服用方法
上,第一重点,必须要在心理行为上,彻底地做到“清心寡欲”,对于男女性行为,与
贪吃浓肥、富于动物肉类等食物的欲望,已经绝对不生贪恋的作用,才能开始服食。否
则,这种药物,一吃下去,具有强烈的壮阳作用,必然促进性机能的冲动,这对于那些
帝王,与名公巨卿们,终日沉湎在声色场中,与醇酒美人打滚的富贵生活中人,无疑地
便成为催命剂了,那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第二重点,道家对于服用这一类丹药的
条件,必须先要炼到神凝气聚,可以辟谷而不吃人间烟火食的程度,才能吸收融化,否
则,或因食物相反而中毒,或因药而得病死亡了。总之,一般服用丹药的人,不能断绝
“男女饮食”的欲求,相反地,还想靠丹药的功效,以达到“男女饮食”玩乐的要求,
那么,“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这是必然的结果。大可不必把这些烂帐,一律记
在“方士”们的名下,你说对吗?
关于服饵丹药的三种类。自战国以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庸之间,
丹道服饵派的种类,大体可以把它分为三类,也就是后世道家所谓的天元丹、地元丹、
人元丹三种。
天元丹约有两类:一是指天然的矿物而成丹的,如五金、八石等天然化学药品。一
是指不需自己的辛勤煅炼,接受已经炼丹得道者的赐予。
地元丹:是专指采用植物性的药材,研究提炼而成丹的一种。从秦、汉以后,中国
药物学的发展,与讲究修炼地元丹的道家,实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例如民间相传服食成
仙的灵芝草、何首乌等等故事,都是由于地元丹的思想而来。道家对于灵芝草的研究,
存有专书,包括灵芝的种类,有矿物化石、动物化石的灵芝等等,大多是见所未见,闻
所未闻,我们普通采到野生的灵芝,并非神仙炼丹的一种,这是属于菌类的灵芝,有的
是有毒的,即使无毒的一种,少吃只会使人起幻想,多吃会使人精神分裂,或中毒,万
万不可以迷信服用,以免无故而仙逝,后悔莫及。
人元丹,约有两类:①是指离尘出借,避世清修,专门养神服气,弃欲绝累,涵养
身心,使其达到清静无为,虚极静笃的境界。利用极其寂静的作用,只求积聚,不事任
何消散的成果,引发本身生命的潜能,例如普通所谓打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然后到
达神凝气聚,发挥生命具备的伟大功能,再来自由作主制造新的生命,也就是后世道家
所谓的清修派,或名为单修派的一种功效。②是以古代房中术的理论做基础,研究性心
理与性生理的作用,认为男女两性内分泌(荷尔蒙),具有延续生命的功能,在合理而
正常的夫妇性生活中,不乱、不纵欲,而达到升华精神,延长寿命的功效,这就是后世
道家所谓的男女双修派,属于房中“长生久视”“内视炼精”的一种。他们对于内分泌
的研究,应该算是世界医药史上发现的最早。但是这一派的流弊所及,百害丛生,例如
普通所谓采补术(采阴补阳,或采阳补阴),以及过去旁门左道中,采取紫河车(胞
衣),服食丹铅(输食童男童女的血液),闹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不但违反伦常道德,
甚至触犯刑章,大逆不道。在中国民间社会,许多无知的人,迷信这—类旁门左道的道
术,暗中相当普遍,殊不知这些知识,在现代医学上,经过科学的整理,已经有许多药
物,如荷尔蒙、维他命等等,早已超过这种原始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再也不可迷信了。
服食丹药的三个程序:战国时期道家正统的“方士”,应该属于从事服饵的丹道者,
他们是专以煅炼五金、八石,与烧铅、炼汞(化炼硫化汞、氧化汞等)药物化学的发明
者,也是成效方单医药的创始派,他们有物理科学理想上的理论,也有实验的成绩。后
世道家把修炼身心的精气神,叫做炼丹,那便是取用人元丹内养方法的演变,做为主体,
这是中国专有养生学上的特别成绩,以后再加说明。不过,专主修炼精气神的内丹,不
懂道家医学的原理和道家药物的知识,在丹道而言丹道,是有缺憾的。
从丹道方场来说,服饵丹药,约有三个程序:第一个程序,服用地元丹,是为修炼
养生做预备的工作,所谓强壮其筋骨,健全其身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服食而
求保健的,由此发展,便成为后世中国人讲究食物治疗的风俗,例如冬令进补,与膳食
养生的习惯,都是渊源于地元丹的思想而来。第二个程序,就是修炼人元丹,变化气质,
以达到道家凝神聚气的标准,犹如庄子所谓“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
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境界,到了这个程序,可以辟谷而不食,
昼夜不眠而如一,正如庄子所说:“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讠斤,其入不
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
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然后才可以服食天元丹,这便是方士丹道派修炼服饵
的程序。可惜古往今来,若干不知丹道真义的人,因为不明究竟,欲求“长生不老”,
反而促成短寿早夭,不能乐终天年,岂非大谬不然吗?
(4)祀祷派的修炼:关于“方士”们修炼神仙的学术思想,在前面已经做过极其
简要的介绍,至于祀祷派修炼神仙的方术,向来都把它与“方士”混为一谈,这是莫大
的误解。真正“方士”修炼神仙的学术思想,是由科学而哲学的理论做根据,祷祀派的
学术思想,完全是基于宗教性的信仰,属于精神与灵魂学的范围,也就是汉代以后,形
成道教的中心思想。讲到祀祷这件事,必须上推三代文化传统的祭祀思想而来,再向上
推,应该归到黄帝前后时代,与上古民族留传下来的巫祝,在医学上,用于精神治疗
“祝由科”的渊源。根据《书经》学系的文化传统,直到《礼记》中心的祭礼思想,可
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在三代以上的宗教思想,与宗教情绪,也正如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
起源一样,都是由于泛神思想,与庶物崇拜等观念而来,然后渐渐蜕变,形成一神论的
宗教权威。我们的祖先,虽然也与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来源相同,先由类似宗教的信仰
开始,但是始终不走一神权威论的路线,而且最大的特点,始终把天、神、人三者,在
道德善恶的立足点上,永远是平等如一的。并且以崇敬祖先的祭祀精神,与祀祷天地神
只、山川鬼神的仪式,是互相为用的,尤其在周代文化,裁成融会三代文化思想的精粹,
建立各种大小祭祀的规范,统以祭祀祖先为中心。所以我们后世对于已故祖宗父母的牌
位,一例都叫为神主,由此而建立以“孝道治天下”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与世界各民族
的文化,都由上古宗教思想学的发源,大有不同之处,万万不可以拿其他文化的规格,
随便向中国文化头上一套,那便有张冠李戴,绝对非我文化的本来面目。
由于上古的祭祀天地神只,与山川鬼神的演变,到了唐尧、虞舜、夏禹的时期,便
继承先民的思想,以“封禅”山川神只,为国家民族治平政治象征的大典。可是大家不
要忘了“封禅”的真正精神,仍然是以人文文化做本位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山川神
只,虽然伟大而崇高,然而不经人间帝王,率领全民意志去崇敬它,“封禅”它,那么,
它依然只是一堆山水土而已,“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大家都知道“封禅”思想,在
中国上古文化思想户,等于宗教的观念和仪式,可是大家都忘了它的内在精神。却是提
高人文思想的真义,唐、宋以后,儒家思想所褒扬大人君子的圣贤,与元、明之间,民
间小说的《封神演义》,都由这个精神而来。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玩弄“封禅”开始,
这种由传统而来的“封禅精神’,就大加变质,完全不合古制。他们除了表现帝王权力
的踌躇满志,借此巡狩四方,用以耀武扬威的意识以外,事实上,确被当时一班祀祷派
的“道士”们,利用他们心理上的弱点,妄求“长生不死”,妄想登遐成仙,要做到道
家传说黄帝乘龙而上天的奢望,于是便在历史上记载着,秦皇、汉武戏剧性“封禅”的
“页了。这一派“道士”的方术,完全讲究精神与灵魂的作用,利用药物,配合咒语与
符箓,借此而锻炼心理意志的统一,引发心灵电感的功能,演出鬼神的幻术,博取秦皇、
汉武的信仰,使其做出求药寻仙,“封禅”以邀神佑的壮举,他们在这中间,便可上下
其手,自饱私囊,如李少翁的招魂、栾大等人装神弄鬼的幻术,不一而足,及其祸弊所
及,汉代宫廷的巫蛊大案,就是当然结果的榜样了,后来历史学家,把这一批“道士”,
或“术士”的滥帐,一概记在“方士”名下,这对于秦、汉以来,真正的“方士”们,
似乎大有不平之处。我们在这里附带地说明一句,中国文化学术思想中,对于精神学、
灵魂学、与心灵作用等雏形,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已经普遍流行,只要读过《论语》,
孔子讲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便可知道孔子对于“封禅”的观念,王孙贾问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等章
句,便可知道古代对于家神、灶神崇拜的习惯,由来久矣。
秦始皇重“封禅”,汉武帝在“封禅”以外,更喜欢祀拜灶神,同时又相信降神的
法语,这便是后世流传到现在的扶箕、扶乩、扶鸾(这三种方法不一样)等旁门左道,
相信灵魂存在的传统。我们平常随便开口批判别人为迷信,其实,真正是迷信的人,倒
不是愚夫愚妇,实际上,知识愈高的人,愈是迷信,而且批评别人迷信的,在他心理上,
正在迷信的臼窠之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有深度的心理问题,将来再讲。然而,为
什么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很愿意听信迷信的神话,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人类
知识,始终无法解开宇宙人生的谜底,所以祀祷派的“道士”们就能在种种心理的空隙
上兴风作浪,产生利用的价值,极尽玩人的手法了,现在我们举出司马迁在《封禅书》
上所载汉武帝相信神话的迷信现象,足以显见古今中外一律的戏剧,如说:“神君所言,
上使人受之,书其言,命之日书法。其所语: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着,而天子心独
喜。”于是便有神仙派的五利将军,“装治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公孙卿的奏言
“神仙好楼居”,便大兴其土木了。至于秦始皇做的诸如此类的故事更多,你能说秦皇、
汉武,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物吗?这种做法与思想,不是第一流的傻事吗?与其聪明绝
顶,才会有这样的傻劲,不傻者,未必聪明,这又是一个哲学上的重要课题,在此不必
细说。
然而祀祷派的思想,都是一派谎言吗?不然,真正祀祷派的渊源,除了上面讲过,
实是远继三代以上的祭祀精神以外,它的内容,也自有它的学术源流,而且包藏很多学
术价值,例如人尽皆知祭祀与祷祝(告),是全世界,贯古今,所有宗教共同的仪式,
如果要研究全人类原始上古文化思想的渊源,那么,那于道士祀祷派渊源的追溯,便不
可轻易放过,同时,也不能只把它当做人类原始的迷信而已。因为虔诚的祭祀与祷祝,
有时候的确可以产生心灵的感应,对于事物的反应,达到伊然如有神助的功效,当然啰,
这里所说有时候的意思,便是指精神意志,绝对统一,到达极其虔诚的情况,这种作用
与功效,也便是人类对于精神的功能,心灵的玄妙,灵魂的奥密,三种基本的学问,始
终未经解开的谜底。上古的巫祝,以及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祝由科”,他们便在这种
奥妙的学问上,建立它的基础,后来尽管演变而成为宗教的仪式,可是在它的基本上,
还是由于精神生命的心灵作用,与灵魂的关系而来,我们如果把它迷信的外衣褪去,不
是用来欺人,是以科学的精神来研究,你能说它不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吗?假使我们
真能研究发明精神的功能与奥妙,那么,对于宗教、哲学、科学的文明,也必随之而来,
会有新的变化了。其次,“道士”们用以统一精神,用做祀祷的咒语,看来都是邵俚不
文,不堪年读,然而,推开精神作用而不讲,如果要研究古代的方言,与古代民俗的俚
语,那就不能不留心注意,足供发掘了。至于画符用的符箓,由东汉时期,张道陵五斗
米道以后,派别更多,符箓的式样,也不统一,如元、明以后,辰州派的符咒等等,看
来真有鬼画桃符,如同儿戏的的感觉,然而你要研究上古方案不同的来源,例如蝌蚪文
等,以及印度梵文与中国符箓的关系,与唐、宋以后,道教自创文字的思想,就不能不
慎重地注意了。总之,祀祷派“道士”们祭祀、祷祝的礼仪,以及画将书篆、念咒诵文
等方法,他的主要精神,仍然要与“方士”修炼派的养神论者,与养气论者的作用合一,
才有灵验,换言之,当在画符书盝,念诵咒文的时候,不能达到忘身忘我、精神统一的
境界,不能炼到神凝气聚,阔气炼形的情况,那便如民间俗语所说:“不会画符,为鬼
所笑了!”所以晋代道家的葛洪,在他著作的《抱朴子》中,讲到修炼符箓的要点,便
特别提出炼气的重要,因此祀祷派的方法,仍然属于“方士”学术的范围,其由来也久
矣。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扫校
|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