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表现出逻辑的时候,是人们把它归结为逻辑思维的。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难道就没有形象思维相伴随吗?在脑子里边它可以反映逻辑的形象;而任何一个形象的反应,都是秩序的反应,秩序本身就是逻辑的产物。所以说,它们都是映象出来的,都是映象空间诞生的,而且作用的时候是同时的、同一的。逻辑与形象是整体思维映象的一体两面,因此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只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因为偏重于二者之一,就根据人的需要来提取,所以在认识的感觉上二者是相分离的,就把它人为地界定为逻辑思维层面或形象运动思维层面。其实不然!逻辑思维、形象运动思维和实象思维,是同时存在的,同时发生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同时运用的。那么这个“当然”的存在,是由映象空间这一整体的思维存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现性之境界。
那么烦恼也是一样的。《唯识论》把人的自性所呈现的思维模式分析为八个层面,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层面,其后因前六识而形成的思维参照模式这一层面就是第七层面“末那识”,平常人的思维模式只是在这个层面和之前的六个层面上建立起来的,对此即称为假我。第八层面是“阿赖耶识”,是前六识无分别的状态下反映事物的整体性思维参照模式,对此即称为真我。这样的八识分法,只是为了帮助人们去认识生命存在的本真——即实相,其实无有所谓的八个识或“八识”。
阿赖耶识称为种子识,烦恼即是果,烦恼的因都藏在第八识的种子里边。每个人都有烦恼的因,你想贪求的时候“缘”就有了;这个因转成果的这个缘产生的时候,果自然现前。你贪求,贪求是使烦恼之因变成果的动力!你一贪求,“我要做好事,我要练好功”,这就是个缘,这个缘把脑子里边想求的那个因调动出来了、提出来了,提出来以后,展现出一个烦恼果。烦恼即菩提,同样是真心自性里边产生的,如果明白这个理,你就不生烦恼,即是菩提。烦恼即菩提,是“烦恼断,菩提现”,让你明了这个因缘。
实质上人的思维就是实相,就是一个大实相。那么一切思维模式,皆是实相的具体应用,没有什么几个内容、几个层面的划分和界定;皆是实相映象的结果,是映象空间里边的内容。这才是人产生思想意识活动的根本。其实“意”是跟色、声、香、味、触、法有关系的,觉受产生意,眼根产生意。你看进来的事物,在里边一接收,接收完成它一计算,然后你想要表达什么事物,它一反映就是意。
眼、耳、鼻、舌、身、意要对外界反映的时候,体现的就是我们真心自性所展现的功能,是我们般若智慧的性体的实相的功能,大实相的功能。什么样的实相?一切事物皆是实相的自然呈现。当眼、耳、鼻、舌、身、意主观地去反应事物的时候,只能解读出事物的局部特性,这样形成的参照系模板,就只能够偏执地——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僵化地、狭隘地反应事物;即在反应事物的过程、内容和结果中,造成形式与内容相分离,现象与本质相分离,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所以像这样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和实质,即不能客观地反映事物整体性的存在,这就是不能呈现实相本体的根本原因。
如果这个参照系模板反映出的内容,是符合实相这个“体”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无边无际、无涯无始等根本属性的,那么这样反映和展现出来的内容就叫分别智;如果不符合,那就是分别心。你不符合就会有执著,有执著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妄想。这分别、执著、妄想都是因为贪,由贪而生的。有贪,就生瞋、痴、慢、疑。说“不受不贪”,它就讲贪,是因为其他四毒皆是因为贪这个毒根而来的。所以说不要执著于福德,也不要执著于功德。执著追求,那么就会产生烦恼,产生障碍,所以做人一定要避免这个过程!但又不是说什么追求都没有,而是不住在追求上。当人的追求符合自然事物发展规律、合于道时,那么这个追求就是精进的内容;如果人的追求不符合自然规律,那么就是妄想,就是执著。所以对这二者的认识要区分清楚。
佛祖如来给我们悲心示现,开示什么?开示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说要通过财布施来展示你的福德,来积累福德;还要通过法布施来积累你的功德,以至于你才可以修行而“得成于忍”,达成无生法忍之般若境界。这里还是要提醒一句,布施波罗蜜,没有财布施、法布施或者内布施、外布施之分,只是这样一个说法,这样来描述而已。
“不受不贪”,就是让你不要主观地去为、主观地去受、主观地去贪,不要这样做,这样做不行!告诫你,你不要走歪了。你要这样去想,这就是歪的。预先提前跟你讲好,当你发现自己歪的时候,你就产生了警觉点,这时你就可以受持这部经典,读诵这部经典。这样做会给你带来什么?确立参照模式的标准!我们修行不是没有参照系,也不需要改变参照系,只是把你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转化、转换一下,使之符合法身的特性、法身的属性,这样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