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前五品串讲
**********
第五品“如理实现”,从字面上可以这样来理解如理实现:如果按照如来的这个真理去做,实相般若——如来本来面目当下就会现前。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以上是对前五品所讲内容的一概否定。前面已经讲了五品的内容,五品的内容分别把道——如来、般若智慧的境界讲出来了,那是个什么境界?一个平常的境界,一个非常平常的境界。
还有什么样的境界?佛祖通过这样的说法、教导的语言让你去了解,从文字、从理论上去了解生命存在的内容、存在的形式、存在的规律。那么就是要我们不仅学习理论,还要把所有的方法都学好,方便的境界和文字的境界,都要把它呈现出来。当学习理论的时候,不被文字理念、文字的观点概念所障碍,不执著于它,那么你这个境界就可以变成什么?变成文字般若境界。
那么你学习了这些内容,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你也这样去做了。最伟大的、稀有的世尊,教给你方法,教给你理论,并且同时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跟参与者的、跟修行人的生命活动合到一块儿,给大家带来这种般若智慧的方便,这种方便般若便现前。佛又说,没有具体的方便法,我是这样讲的,给你带来了方便,但是你还不要执著于我给你带来的这个方便;你不执著,那么这个方便呈现出来的境界,就是方便般若境界。
那么到了第四品,讲了布施,行于布施。布施的对象是什么?是所有的生命,包括对自己的生命、对别的生命存在、对各种不同层面生命的布施,它是自我胸怀开阔的方便法。布施是对有情众生的肯定,同时也把修行过程中“自我”的这种眷属内容展现出来。但还是说,你不要执著于“眷属”这个相。因为布施属于六度万行里面的内容,布施的内容,实际上既是对自己、又是对别人、还是对所有生命的布施;同样从大实相这个根本上来看布施,也是对自己的生命根本存在的布施,是对般若智慧的布施。布施使得你这个修行的成果得以体现,那就是眷属般若的呈现。
实际上,从第一品讲到第五品,不管是从文字上还是从境界上,还是从方便的内容上,以及包括你这种眷属布施的修持上,都要让你“进入”。通过否定和肯定的过程,都要使你进入到那种无我的境界,进入到般若智慧的境界。实质上,它里边贯穿着一条线,前五品是从整体的方面来介绍般若智慧的内容,践行见证般若智慧的具体内容。怎么样去学?怎么样去做?就是要大家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产生的所有念头都要予以否定,你否定了以后,才能产生“现诸相非相”的境界。这个否定不是放弃,而是放下,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一至五品所讲述的内容,并没有离开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还有眷属般若的内容,它是把金刚般若五方面的内容具体化了。你想践行见证实相般若智慧,你必须得从境界、从文字、从方便法门上去入,你必须得从眷属——有情眷属这个方面去入。实质上教了你四个方面的下手法。这四个方面的下手法实质上是一个内容,归根结底也是一个下手法,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来讲述般若智慧的空性之属性的。为什么翻来覆去地进行肯定、否定,一个否定的同时就是一个肯定?在讲到第五品的时候,又把前面四品所学到的内容,你所将要见证的内容提前告诉你。你学到这个地方,就应该把自己的那个“己”否定掉,把自己获得的境界、获得的知见、获得的方便、获得的眷属——有情眷属全部否定掉,使自己呈现出自然而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那种状态,那种无我的境界。
从第一品到第五品,始终在讲述“佛性本如来,空性中自有”这么一个内容,表达了这样一个本质性的内涵。简不简单?非常简单,从第一品这个头,到第五品的总结,首尾呼应。其实就是告诉你,修行的内容和过程是很简单的,像行云流水一样。践证的过程就是行者从做功夫的境界上入,从文字上去入——即从学习理论进入,从方便法门、从有情眷属当中去入、去见证,见证什么?见证般若实相之境界、文字、方便、眷属这五方面的整体内容,“性空本有”的体性——见证这个。
所以说,从第一品到第五品贯穿了这样一条线,它从来也没有离开般若智慧的根本内容、本质内涵去讲。不仅有具体的内容,有方便的、境界的内容,还有各种见地的内容,而且这些所谓的内容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是归根结底是怎么说的?佛祖如来严肃地说,这种严肃就是法相庄严,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现)诸相非相。即见(现)如来”。注意,此“见”即是“现”。实质上就告诉你了,这个东西简单不简单?你学过的,包括我讲的,包括你们对我的感受,对我这个生命活动的感受,我现在讲给你们听,我虽然见证了圆满智慧的觉悟,但是你们对我的这种感受和印象,对我的这种崇拜,你们都不要形成这样一个固有的观念,这就是“身相”的本质涵义;还包括我讲的内容,讲的方便的理,讲的文字的理论,都不要著相,都不要住在这个相上。
一个见证了真理的人,其所有的在人生当中学到的、经历到的文化知识和社会人生经验,都是不会执著于它的。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就强调“凡所有相”,你们都不要执著。佛祖如来法相庄严,非常严肃地对大家讲:你们对我这个身相,你们对我概括的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我所讲的这样圆满觉悟的见地都不要执著,这些理论与经验都是见地的产物。“凡所有相”,还包括在人生中建立起来各种各样的经验和文化知识,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是靠不住的。如果执著于“我”这个相,已经证得了圆满的“我”相,把这个所谓圆满相当做你将来需要证明的圆满,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结合现在来讲,有些人听过去老师讲的课,始终觉得非常科学,而且认为它是几百年不变的科学,这就给自己画了一个相了。用这个相框去套人,说你觉悟了,那你符不符合我过去老师给我的印象?这样就真的成为“印象”了,你圈下来的印象,这个印象就是个概念,用它来衡量一个觉悟者,但你就不知道每一个觉悟者的个体圆满特征是不一样的。佛祖如来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无相之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无相之相。请大家不要对觉悟的人与他所见证觉悟的内容和过程都产生或形成一个固定俗成的概念。如果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相。你将没办法进入到三摩地,进入到般若智慧境界。世尊是讲述这么一个内容。
翻来覆去地讲,翻来覆去地用,这种“否定”是对实相般若最完整的描述。这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对实相般若最平凡、最简单的描述。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脑子里边还存有一个概念,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人,接触的事,还保留一个概念固定不变的话,对此如果不把它否定掉,如果还是坚持自己的己见,执著于自己的观点,那么如来真实义就没有办法展现出来,如来本来面目就没有办法当下呈现。那怎么做才可以呈现呢?现诸相非相。
例如生活当中,如果平时做五个人的饭,今天家里只能回来三个人,你打米做饭还按五个人打?打米煮饭还用过去的思维模式参照现在的具体情况,与本来自然衍化的事物不相符合,不客观,那么在你这个观念下形成的观点,就导致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导致了一个错误的、偏颇的结果。那么对于证明实相呢?其实践证实相的过程也是这样的,放下一切相。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只要你敢否定,只要你愿意否定,只要你每时每刻、每一个当下去放下自己存在的观念,那么如来即时呈现,就在“当下”呈现。
第五品,实质上是对前四品的总结。佛祖如来说,这个方法教你们了,已经讲完了,如果你要想证得圆满般若智慧境界,你需要怎么做呢?一、二、三、四、五品就够了,你这么去做就够了。那么除此以外,是不是就完了?还不是的。
到了第六品,就是讲修行的内容。不管你是觉悟了的人,还是未觉悟的人,必须要有谦卑和诚信,什么样的诚信呢?“正信希有”,它讲“正信”了,就是要你这么去做。学了这么多的内容,我告诉你如何进入这个境界,这是第一、二品当中就教了方法,从哪个境界入?第二品教你“应如是住”,安坐入寂,当然其他的任何方式方法,只要能使自己进入到无我的境界都是可以的。注意这句“如是降服其心”,这是教你以这样入寂的境界去实证,去了悟人生。
如果只做这一个方面的内容行不行?不行!第二,你还得去证明,你还得从文字——理论上去入。怎么入?那你就必须得了解生命存在繁衍的形式、存在的内容和衍化的规律,从这个上面去认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的自然生命运化的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等方面去认识、去了解、去学习、去探讨。那就是让你成就文字般若,让你从文字上入;入了以后,你还不要把这学到的文化当做什么?当做般若智慧,文化知识不是般若智慧!如果把博学或聪明才智当做般若智慧,那就大错而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