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怎么讲的?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同时在前三品里,实质上讲述了佛祖自身见证圆满觉悟的方便方法,告诉你如何去做,给你带来方便。但方便法不能成为障碍你的方法,要成为你呈现智慧、展示般若智慧的方法。方便在平常中方便,方便用知识来方便,方便通过境界来方便,它同样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这样才是方便般若。
到了第四品讲“妙行无住”,什么叫妙行?行六度波罗蜜时,能够呈现出无我之境界,那就叫妙行。布施有什么样的布施?布施如果你要强分,有财布施,有法布施。财布施就是捐钱做好事,给人带来物质利益,这是财布施;法布施就是通过内在的修炼,给人带来智慧利益。我们现在讲的布施和佛祖当时讲的布施,在认识和理解上应该是一样的,不能把布施分为什么财布施、法布施或外布施、内布施。你说讲财布施,你那个起心是从哪儿起的?你那个动念是从哪儿动的?布施的过程是开阔胸怀的过程,光布施,光按照你所想的那个内容去布施行不行?这就要告诉你,布施也是有方便善巧的,怎么样来布施呢?通过戒律来布施,就是你不要乱布施。那么戒律是帮你如何走向觉悟的方便法。“持戒”就成为布施里边需要符合生命活动内容、符合生命运化过程的东西。这样一来,持戒布施的混化内容,就成为展示般若智慧最合理的内容。
布施持戒之后是什么?“忍辱”。布施还有更具体的内容呢?光给钱行吗?给钱人家不要,你心里边舒不舒服?“谁要你这几个臭钱,不稀罕。”你会怎么想?你脑子里边还有观念没有?你不觉醒的时候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别人以最大的逆反心态来反对你,来阻挠你的时候,你的心态怎么样?那么“忍辱行”就成为布施里边不好把握的内容。比方说,虽然自己难过,但是你不要执著于那个难过,这样去现诸相非相,就现如来了。
忍辱布施能不能做完?是做不完的,后面还有“精进”。你可别忘了,布施的境界是需要精进来达成的。你懒懒散散的,你想把般若智慧现前行不行?像我们有的修行人,练两天功,休息五天,那就不行了,那你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自身的思想意识修养不够,别人急需要你的帮助,而你却告诉别人“等着”,或“以后再说”,这样的境界行吗?如果发现自己有很多的固执点,有很多的想法不符合般若智慧的特性,但又不想改,这样修行可以吗?如果自己修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起骄慢心了,或者产生了满足的心态,滞留在这一阶段性层面上,不再向更圆满的境界努力,这样般若智慧怎么可能现前呢?
例如,达到一果罗汉的境界,如果不精进,就不可能达到二果罗汉的境界,甚至会从一果上掉下来;那么二果罗汉不思进取,就不可能证得三果罗汉的境界;同理,三果罗汉如果自我满足于这个境界,就不可能成就阿罗汉道之觉悟如来境界;如果停留在阿罗汉的境界上,而不去行菩萨愿,就没有办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觉悟如来境界。所以精进布施,就是改造生命活动,加速改造意识修养,使思想意识活动符合我们生命运化规律的要求,同时又符合般若智慧境界的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精进来完成。修行人是须要有紧迫感的。你光知道布施,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还得有紧迫感!精进就是个鞭子。鞭子是促进你成长的催化剂,精进是非常重要的布施内容!
光有了精进行不行?你不入三摩地,没有“禅定”,行不行?所以行布施是一定要产生大境界的,只有进入到三摩地之中,进入到禅定之中,才能呈现出大清明。布施通过持戒、通过忍辱、通过精进深化了的内容,在禅定当中进行整合,通过混化进行整合,混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就变成了“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什么?就是实相般若。
佛祖世尊在第四品中讲到“妙行无住”,妙行无住从布施开始。布施的内容包括哪些?你不知道怎么布施不要紧,那就教你从头做起。那么具体怎么布施呢?通过持戒、通过忍辱、通过精进、通过禅定的方式方法来布施,进入到无我的境界之中进行整合,然后达到般若波罗蜜的境界。
如果你一布施就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不是般若智慧就现前了?如果通过持戒达到了“戒、定、慧”的时候,是不是般若智慧就现前了?如果通过忍辱得以成就“无生法忍”,顺来顺受、逆来顺受,连“忍辱”的概念都没有了,高高兴兴的,那是不是无我的境界?那就是忍辱波罗蜜了。如果你精进,精进的过程中,打比方说,两腿一盘,原来还酸、麻、胀、痛的,你坐着坐着一下子也没有酸,也没有麻、胀、痛,没有内心的烦躁,没有七情的干扰,这样一来,进入清明境界,当“净土”呈现出来的时候,安心心则安!通过行精进之功,一下就可以直达般若境界。在精进的具体方式中,通过打坐,可不可以从静之极入定,定之极生慧?静、定、慧等持,也是同样可以进入的。那么禅定就不用说了,禅定没有前面几个内容是做不好的,三摩地——禅定就进入不了。
六度万行皆是呈现般若波罗蜜的具体内容,自己泯灭掉自我,是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佛祖世尊在第四品,把行布施当做“妙行”来讲。大家不要认为布施的内容仅仅只是一个布施那么小的概念,不是的,它还要包括我们的持戒。关于戒,并不是像我们了解庙里的那种持戒——不吃肉不吃啥的,我们讲从“心”而戒。这个戒是让你不要著相,这个戒是教你学会如何肯定、教你学会如何否定的下手法,教你学会运用辩证法,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产生戒律,来持这个“心戒”的。你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戒就是“无戒可戒”了!
那么布施里边还有内容,仅仅只是持戒的内容吗?还有忍辱。光在那儿持戒,假如你心情烦躁,那你的忍辱就不够了。布施、持戒、忍辱都是准备工作,是齐头并进的,还是须要做好这几个工作。你必须得符合进行这几个工作的条件,在第五品当中就谈了这个条件。所以佛祖如来法相庄严,非常慈悲、非常严肃地告诉大家说:要不然你就不要修行了,要真修行你就听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这几句话好说不好做。
那天有个同学挨板子了,打了好多下,她也没有把这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识清楚。我已经听她解释过了,我叫她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还叫她解释呢?就告诉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她搞不懂,所以还是要接着回答,不断地解释自己理解的内容。理解的内容是不是个概念?是不是虚妄的?跟如来本真的境界是相背离的。行在当下,布施就是行在当下,当下行就要放下,放下你解释的观点就进入了。可是我们大家就是不会做!佛祖花了那么大的力气把所有的内容给你讲了,虽然非常简单,但都是真实义!讲完了以后就否定,不仅对自己的形象否定,说你们对我非常的敬佩,对我非常的崇敬,认为我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最稀有的、最伟大的导师,但是我告诉你们,你们不要把这些变成了障碍你们修行的概念,而且我讲的、让你们学的那些内容,也是一样的,你不要把它当做绝对真理。
因为真理不是个“东西”,真理不是你们看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否则真理就非真理了。如果你把我讲的那些理论、让你们学的那些内容也当做真理,那我告诉你,那不是真理,那是我见证过来的,我圆满觉悟过程当中证明的内容。虽然是经过我证明的,但是这个内容你还得自己践行见证出来才行;你不要把我证明的东西当做你的智慧,像这样否定才行。如果你要把它当做自己的智慧,我告诉你那都是虚妄的,都是靠不住的。那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怎么说的?不管是我说的,还是人家说的,还是你自己证明的,只要你没有得现如来本来面目,那么所有的观念、观点、念头都没有意义了,一切都没有意义!“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既然没有意义,那就放下。放下即现如来。
一到五品就讲了一个内容,讲什么内容?讲的是金刚般若。就是我们前面第一讲里面讲的内容——金刚般若。关于金刚般若的内容,佛祖还将在第六品当中继续讲解,从人的社会属性开始讲,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必须要有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你就要有诚信的心,有谦卑的心。尤其是在人类生活中,在真理的践证中,你必须确立这样的心态,这个心态才是“正信”。佛祖讲,对人际关系如果没有诚信谦卑的心念,你要是想修行见证真理,是没办法达到光辉的顶点的。第六品就开始讲解这个内容,从一开始人就存在于社会之中,人是社会之中的人,从人的社会属性谈起,所以说正信稀有,一般人都不会有正信。
一到五品的内容串讲了一遍,虽然当中有很多重复,但是一定要听这个重复的内容,这是最根本的教育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