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依法出生
**********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假使有人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难道还不够多吗?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世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所说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实福德属生灭法。因此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还有人,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中,认识、学习并践行见证它,广为宣说传诵,哪怕仅仅只是受持四句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胜过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须菩提,一切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皆出自并符合此经之如理。佛法即觉悟之法。
须菩提,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按:《金刚经》第八品 依法出生
佛祖世尊说,一个人要有般若智慧,让般若智慧呈现出来,不仅是这个方法进入,而且你还得学习,学习自然,学习社会,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那就是生活中的细节——柴米油盐。围绕着柴米油盐,要发生的一切与自然的关系,生存、温饱等问题;还有与社会发生的一切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人际交往等等——行住坐卧都包含在其中。围绕着了解柴米油盐,你必须得了解生命的存在形式,了解生命的本来面目,那你还得学习。所以说,不仅要这样去做,而且还要学习文化知识,为般若智慧的开发和运用奠定基础。实际上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千百年来,各位译释《金刚经》的先生们在讲解的时候,极少有能够真正围绕着主题,奔着金刚般若的本质内涵切入的。那么讲了这么多,要你去学,既学了理,又学了法,又做了事;然后对所形成的这些法,就要破你这些法。破一切法,就是让你不要执著于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事,以及在每一个具体事中,都不要被概念、观念、观点甚至于念头所障碍,也更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感受所障碍。要破一切法,就得破一切相。为了破一切法,破一切相,所以才有第六品的说法,和第七品中应该这样去做的内容。
所谓“品”,就是章的意思。“品”是后人把《金刚经》这个整体的内容进行了划分,添加了品名。第一品列一个小标题,第二品列一个小标题……好像是导读了《金刚经》,帮助你认识和学习了《金刚经》。实际上不是!《金刚经》通篇就讲了一个东西,那就是——般若智慧。可是通过这样的导读,容易使人走向分别,去对很多内容进行分别。第七品是讲“无得无说”的,那么第八品“依法出生”……人们就会去分别,就会执著于《金刚经》的所谓“分品”的这样的形式和内容,而不会对它原本连贯的、全面的、整体的内容所蕴之本质内涵,从整体观的高度去了解、学习、认识、践证,并因此升起正信、正念、正觉、正智;而是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割裂的、片面的、不完整的和偏执的认识,这样一来金刚般若的整体性就被分割肢解了。分品是为了帮助学习的人们,给人以方便;但是如果执著于分品的形式,不能从般若智慧的整体内容和内涵去认识、学习、了解和践行,就无法让人升起正信、正念而获得正觉、正智。
在这里我们从《金刚经》的本质内涵着眼,从金刚般若的整体性着眼,从培养形成人的整体思维模式——即整体观着眼,得把分品之后产生割裂的、片面的、不完整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观念、观点破除掉;还包括仅仅只是从文字上、佛学文化上、宗教思想观念上产生的认识,都要破除掉。因为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静止的、僵化的、教条的;这些认识所形成的观念、观点,都与科学地、合理地、整体地、全面地开发般若智慧的宗旨相背离。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因此偏离了正道,偏离了般若智慧的本质内涵。虽然我们现在讲的时候,还是按照第几品、第几品的方式来讲,但是讲到最后,把三十二品讲完了,我们会破除一切相,再进行否定。否定什么?否定这种分品的方式。这种分品的方式既是一个方便大家学习的导读方式,但又是非常容易使人产生分别、执著、妄想的这样一种分裂的结构形式。
所以当我们学习第七品时,它告诉我们,佛所讲的,教我们如何进入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学习的内容,及我们在生活、学习、践行的过程当中所证得的东西,一概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像佛祖世尊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那样的方式来进行,提出这个问题,就开始进行探讨。探讨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的本身,而是为了否定你所树起来的这些概念、观念和观点。这些概念、观念和观点,使我们在践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不符合开发般若智慧的认识,形成了具体化、固定化、模式化的内容和方法。
具体的方法有没有?有。你按照具体的方法做对不对?对。执著于当下的方法对不对?不对。执著于方法的“有”对不对?不对。执著于方法的“无”对不对?不对。所以在这个地方,是通过否定来达成般若智慧现前的又一个方法,那就是通过否定之否定。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呢?“如我解佛所说义”,须菩提回答说,从我听佛祖如来开始讲《金刚经》以来,所说的一切内容我都听到了,我也理解了;根据听到的和理解到的这些内容,来看待您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无有定法”,如来所讲之法,无有定法。像这样的法的产生,依这样的法修行,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修正,对于这样的方法,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修“无上正等正觉”法。说它是这样的一个名称,其实也无有定法,它只是这么个称呼,给这么个概念。但是你不要著,这修行的法可不是个概念,只是告诉你这么走,我就是这么说一下、描述一下而已。就同我讲这是个杯子一样,你脑子里不要执著于杯子就是这样的,那么杯子还可以是其他样子的,因为杯子细分还有保温杯,还有塑料杯,还有玻璃杯……各种不同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