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汉,我们大多学佛的人都知道,罗汉是自了汉,跟行菩萨愿、修大乘的人有点区别。罗汉主要是自己了悟自己的人生,还未形成为众生服务的这种观念或行为。所以说,修行到罗汉道的人,就名为自了汉。
下面一段内容是:“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这里边又有了内容。斯陀含在四果罗汉之中,名为二果罗汉,二果罗汉被称作斯陀含。佛祖问:如果有人通过修证、修行,达到了斯陀含这样的境界,认为自己证得了斯陀含果,你说这样可不可以?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说:不可以,世尊,这样是绝对不可以的。那么这又是什么缘由呢?斯陀含被称为一往来果,实际上既没有往,也没有来,已经达到不往不来的境界,只是称为一往来果——斯陀含而已。只是称其为这个名称而已,假其名而已,要不然我怎么说?得有个什么称呼,对于这样境界的人,你得给他个名称。你不取个名称,那可不行;但是如果你认为真有这么个“果”,这样你又错了。那么二果罗汉又是什么样个境界?一往来果。实际上有没有一往来呢?没有!只是这么个描述的方式。因为实际上没有往,也没有来,就是这么个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他不会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概念,没有的;如果有来,也有去,那就不是一还果了。所以在这里如来讲述了这么个内容:一个人修行,你证到的成就,所产生的境界,做为你获得成就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是假其名来分界限的,是对人在修行过程当中的一种激励法,是用来鼓励人的。
实质上说入流果、一还果,都是说法而已,都是对一种境界的描述,不是让你“作是念”,不是让你认为:“这就是我,我就是要达到这样子。”不是的,如果你有个念头,你这么去想了,那你就错了!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真有个来,真有个去吗?有来有去便不是一还果了。既没有往,也没有来,不往不来,它是这么个内容的涵义包含在里边。那么二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不仅只是破见惑,而且已经开始破思惑了。达到这样的功夫境界,假拟了个称呼,叫一往来果——斯陀含。这是二果罗汉的境界。
这个“一往来”是不太好理解,我们再解释一下。“一往来”就是事物反应到脑子里边,还得需要通过如理往来一回。这个一往来,就是说应对事物时,当时一著,一著便消,念起觉消。一著便起觉了,这个过程要用如理来衡量一下。他入了法性了,他这也是不执著,是著了这个念,一著就放下了,这就叫“一往来”。“如来”是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现象即本质,这就是如来境界。一往来,它得在脑子里边暂时住一下,它得过一下。简单地说,就是有个取舍,就是念头一起,一觉,它就消了,有这个过程。
打比方:吃面条,你觉得口味有些淡了,这是很常态的。如何处理呢?第一种处理方法:不符合我的口味,那么请你帮忙调整一下也可以,不调整也可以,他都可以放下,这就是一往来。第二种处理方法:我是在进行布施,帮助你去认识,你要学会称法行,我自己不存在着所谓口味淡不淡,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做得更符合事物的要求。他是为了让你知道你做事要懂得一个称法行,而不执著于自己的观念,这个过程就叫如来,叫如来义。如果你执著于面条的咸淡,坚持要加咸盐,那就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了,便不是罗汉的境界。这里只是打个比方,大家可别住在这个比方里。
然后佛祖如来的第三个问题又提出来了:“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祖问:阿那含三果罗汉,能不能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那含果?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说:不可以,世尊。拿什么理由来说明呢?因为阿那含被称为不来果,而实际上并无不来,已经达到了无来无不来的自由境界。这个很重要!就是一个人修为到了这个层面,他这个明心以后快现性了,这个人开始有般若智慧出现了。所谓“不来”的涵义,就是在面对事物时,应对与放下是同时的,而且是同一的。也就是说,遇到了各种事物时,脑子里面也会起念,但是这个念要起还没起来的时候,就觉到了,所以对这种境界就称为:念起即觉,一觉即消。其实起、觉、消是同时的,这就叫“不来”。
一开始只是入流,入流以后自己的身心智慧在发生变化,参照模式发生变化,衡量事物的标准在逐步逐步地符合客观存在的内容,符合客观存在的规律,也就是破了见惑。二果罗汉是不但破了见惑,而且已经开始破思惑了。到了三果罗汉的时候是怎样的呢?三果罗汉已经比较自由了,见惑、思惑皆破,修行达到了这样的功夫层面,已经开始出般若智慧了,已经开始体现空性的结果了。但是你们要听着我这么讲,如果有什么结果存在的话,我告诉你那是非结果,没办法,假其名,是名“结果”。所以只是称为不来果——阿那含而已。
那么讲到三果罗汉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从一果罗汉入流,到二果罗汉,从境界上来看,已经走上了空性,到了三果罗汉就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般若智慧。第四果罗汉是什么样的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前面已经讲了三果,现在第四果你想想看,我这样讲,你做何感想呢?说阿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自己证得阿罗汉道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成果、这样的成就呢?能不能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概念?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说:不可以呀,世尊。这又是什么理由呢?实际上已经达到不著一法,不执著于任何理和事,达到空性的境界。也就是修行功夫上已经觉悟到无所谓见惑、思惑,达到了这样不执著于丝毫分别的境界,这样才称为阿罗汉。其实也只是这样称呼,假其名而已。如果你有这样的概念,那是不行的。如果仅仅作为一个称呼,它是有的;如果你把这个称呼当做了你这个成就,那也是不行的,那是没有的,那是“不可取”的。如果阿罗汉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了大彻大悟,那就著了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
阿罗汉道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那就是现性了,开始展现出般若智慧的属性特征。阿罗汉道,就是已达到了不生不灭,自然无为的道的境界。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有一丝的关于你得了道的这样的念头,那我就告诉你,非常严重!你就著了我、人、众生、寿者,你就不是个得道者,不可能是个得了道的觉悟者。所以须菩提说“不也。世尊”,说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不可能的,世尊!这个我知道,我修行这么多年,往昔以来,说我多少辈子修行,这个问题我是知道的,我是不会这样产生妄想的,不会产生贪瞋痴慢疑的,这些个想法确实一点都没有了。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段话比较长,里面内容比较多,多在哪儿?多在一念,就是多在一念上!这一念是什么?就是一相,一念即是相。我们怎么翻译的呢?须菩提说,如来对我有一个评价,说我证得了无诤三昧。所谓破相,就是破人的观念。诤就是烦恼;无诤就是没有烦恼,离开了烦恼。离开了烦恼即是空,是从理上入的空。“理要顿悟,事要渐修”,他是从理上顿悟的。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了,无诤三昧就是通过解空理,离烦恼,进入到那种定境,是什么定境?我们说了没有身见,没有边见,还没有什么?没有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就有什么见?就是正见了。这个正见就是什么?解空理,离烦恼,是因为离烦恼以后,烦恼断,空理生,空理生出来了。“离”即“生”,离开了烦恼,就是有烦恼却不住烦恼中,这样产生的结果,人就呈现了空性,这就叫无诤三昧,定到“这个”里边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