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  第二节 庄严净土 **********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祖如来问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理解呢?

        如来往昔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证得任何觉悟之法了吗?
 
  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确实没有获得任何觉悟之法,实际上无所获得。
 
  须菩提,那么我又要向你提问了,你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呢?潜心修行大乘的人能否仍存这样的一念:可以用修行所得功德,来使佛土①①佛土,即大彻大悟觉悟者之净土,即本心。更加庄严?
 
  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所谓的庄严佛土,本没有庄严的概念可言,也无法使其庄严,只是用“庄严”来比喻形容而已。
 
  因此,须菩提,所有一心向道的修行人,应该像这样符合如理而生清净心。“心”不应该住于任何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住于色,“心”不应该住于任何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事物上。
 
  应该没有任何执著,一切不住,一切无住;事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即“庄严”。如此生其心——此清净心即净土、即道体、即如来。
 
  须菩提,打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身就好像须弥山王一样,你认为如何?其身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非常大,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如来所说身,本没有身的概念可言,所以只是称为“大身”而已。
  
按:《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
[释义]
  注:(一)以须弥山王身,比喻本心——庄严净土。以大身比喻形容本心之无边无际、无涯无始、不生不灭。

  (二)然(燃)灯佛所:“灯”即性体之光。“燃灯”即真心自性所发之愿力。“燃灯佛”即最初通过自照本心,明了自性——自觉本性,走向觉悟,并燃起智慧之光,自觉觉他,这样的觉悟者。燃灯佛是七大古佛之一。发愿之时即是觉悟之时(三元归一,当即觉悟),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向觉悟的人,都可以称为燃灯佛。“燃灯佛所”即燃灯佛发愿、燃起智慧之光的本心,即燃灯佛所——庄严净土。
  
  第十品“庄严净土”,这一品所阐释的内涵是自觉自性。在讲第十品之前,回顾一下第九品讲到的内容——“一相无相”。

  实际上“一相无相”讲了四个层面的内容,这样来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如果一个人出了般若智慧,从开悟之时,到现性之果,一共有四个层面的内容。《金刚经》在这里很明确地提出来了这个内容。

  之前讲第八品“依法出生”,就肯定地说过:如果你依法修行,按照这个方式,按照这样的内容去进行受持,那么你一定就会获得成就。获得有哪些成就呢?紧接着,第九品就谈了将会获得这些成就的内容。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为什么提到成就时,就讲罗汉果的四个层面,而不讲菩萨呢?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明白。因为菩萨是行心之愿力的,是个行者修行的过程;而罗汉是指人的功夫,你这个行者修行的智慧功夫层面。修持金刚般若,获得金刚般若智慧,它是个功夫的成就,而不只是个行愿心的问题,它不是发个心就解决了。见证金刚般若是个功夫层面的内容!所以,佛祖世尊讲罗汉果的内容有四个层面,实质上是讲什么?讲的是般若智慧从明心到现性有四个功夫层面。佛祖世尊在这儿讲解如理的时候,讲解实理的时候,是从罗汉这个层面来讲的。

  第一个层面,我们从第九品中了解到是什么“果”?入流果。前一品当中不是“依法出生”吗?出什么生?小孩在母亲怀孕十个月之后要出生了,出生是怎么养的?出生了以后,是怎么回事?从这个地方告诉你——入流。一出生,人一到了这个层面,一开始进入的时候,叫入流,就好比初生之时的婴儿。所谓入流,就是明心了。入什么?入法性之流。也有的慧根之人,当时就明心现性。这个平时常被说到的“见性”的“见”,其实就是“现”,是现性,本心自然呈现,不是你看见的,是自然呈现的。一般讲从明心到现性,首先有一个层面就是入流。入流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做功夫是硬过硬的,必须真修实练,要达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无所入,不住在上边。入法性之流是无所入,无所入——入到哪个地方去?入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修行功夫上已破了见惑,只是并没有破得完全、彻底。这个叫开悟以后第一个层面的功夫内容。

  佛祖世尊讲这部经典的时候,始终谈到菩萨,但在功夫层面就提到罗汉,我们再强调一下,二者是有区别的。菩萨是用自己见证到的智慧功夫来行愿的,通过行愿并取得成就;谈罗汉的内容就是谈智慧功夫层面的内容,这是不是一目了然?你看佛祖世尊在前面反复提及菩萨、诸菩萨、诸菩萨摩诃萨等,为什么到这一品不提菩萨而提罗汉呢?一个人想行愿,想布施帮忙大家,没有能力、没有功夫、没有智慧行吗?光有好心,但就是做不到,成就不了好的结果,那就是什么?功夫不够,智慧不够。你用愚昧去帮人家,那不就帮倒忙了吗?

  你想行愿,就要有行愿的这个能力,那你就得出功夫、出智慧。所以第九品很着重地讲功夫层面,提到罗汉,而且还讲清楚了,四个层次的罗汉:入流,一往来,不来,阿罗汉道。四个层面的内容,从开悟到完全觉悟。开悟只是开悟了,到觉悟还有个距离。这个距离就是过去老师们说的,开悟了以后还得跟着老师修行五到十年,还得跟着老师后面,跟着学,跟着做,学十年,这也就是过去所说的“理要顿悟,事要渐修”的过程。注意!怎样理解理要顿悟呢?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些如理中入,能够于明透如理的当下呈现人的实相净寂之心境,是从这个地方入,这才叫入法性之流。结合人的身心活动来理解入法性之流,就是入到“无所入”里去。无所入就是不住,即不住感官功能的觉受“色、声、香、味、触、法”上。这既是你要达到的境界,又是衡量你开悟没开悟的理。所谓的事要渐修,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会驾驭自己因感官觉受而产生的各种心意活动。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