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 第二节 离相寂灭 **********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此时此刻,须菩提受教于此经如理如法,已经深刻地明了个中义理妙谛。于此情此景中涕泪悲泣①①“悲”,既是无上的欢喜,又是悲心的流露。,敬对如来说:最伟大稀有的世尊,如来您教授了这样使人获得解脱的玄妙经典,自从往昔我证得慧眼以来,从未听到、看到、学到如此究竟的无上智慧经典。

  世尊,如果再有这样的人,听到、看到、学到此经之如理,挚诚笃信,一念清净,当下即生如来实相——道。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成就了第一等无上稀有之功德。

  世尊,成就如来实相,其实并没有如来实相的概念,也无所谓成就可言,因此如来说只是称其为“实相”——道而已。

  世尊,现在我受教于这样能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经典,挚诚笃信,深刻领悟并如法践行,这样做并不难。如果到了后世,再过五百年,那时有众生,听到、见到、学到这部经典,也能挚诚笃信,深刻领悟并如法践行,这样的人即是第一等稀有人才。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必须认识什么问题呢?我相,其实没有任何概念可言;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任何概念可言。对此应该怎样理解?不执著于一切相——一切思想、观念、观点和念头,行在当下放下,无论是谁,即可成就,名为圆满智慧觉悟的人——佛。

  佛祖如来郑重地对须菩提说: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如果又有人听到、见到、学到这部经典的真义,不惊乱、不恐慌、不畏惧,要知道像这样的人,是非常罕见稀有而珍贵的。
  那么有什么问题须要注意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无上智慧,实际上本没有无上智慧的概念,只是称为“第一波罗蜜”①①第一波罗蜜即寂态、清净土。罢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忍辱智慧,如来说本没有忍辱智慧的概念,只是称为“忍辱波罗蜜”而已。对此应该怎样理解呢?

  须菩提,比方说,如来我于往世被歌利王肢解割截身体,在那一刻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于那时遭到分肢截体的时候,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会产生瞋怒怨恨了。

  须菩提,再回忆如来我于过去五百世中,曾号为“忍辱仙人”,修行忍辱功夫。在那时候,已经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了。因此,须菩提,修行大乘的人,应该不执著于一切思想、观念、观点和念头,而发大彻大悟觉悟之心。不应该生“住色”之心——即不应该执著于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及现象和境界上,不应该生“住声香味触法”之心——即不应该执著于一切所能听到(声)的、闻到(香)的、品到(味)的、感觉到(触)的、意识到(法)的事物及现象和境界上;应该生不停留、不执著这样的“无所住”之心。

  如果人之心有所谓的境界可住、可著、可停留,即当现住无所住的智慧境界。② ②住即非住,非住即住;离住,离不住,一切离也离。

  因此,如来说行大乘法的人,“心”不应该执著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和境界,而要这样行在当下放下。

  须菩提,修行大乘的人都要以众生获得解脱觉悟为本愿,以济他、觉他、度他为本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应该这样行于布施——不住于相,行在当下放下。

  如来所说一切相——各种各样的概念、观点、念头,实际上本没有所谓“相”的概念可言。又说一切众生,实际上根本没有“众生”的概念可言。

  须菩提,如来真实义是对自然而然的事物的描述(真语),是对真理的客观认识的描述(实语),是不被任何存在所占有的描述(如语),是没有虚假的、不欺骗的描述(不诳语),是对不与客观存在规律相违背、不与道相违背的描述(不异语)。此五语,皆“道语”。

  须菩提,如来见证并教授的觉悟之法,此法无实无虚,非谛非妄。

  须菩提,如果行大乘法的人,其“心”执著于固有片面的观念、观点、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来布施,就如同一个人置身于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无法呈现。

  如果行大乘法的人,其“心”不执著于固有片面的观念、观点、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来布施——行在当下放下。就如同人眼之视觉功能,于阳光明照下,可以映现出各种有形有象的事物,世间万象万缘。

  须菩提,等到了后世,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能够学习、践行并广为宣说传诵此经如理,便是如来呈现。以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完全能知道有这样的人,也曾亲见并完全能预见,像这样的人皆得以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和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按:《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
[释义]
  在讲第十四品“离相寂灭”之前,我们回顾一下昨天所讲的十三品“如法受持”。

  十三品以前的课程里边大多讲的是如理。理已经讲到这份儿上了,讲了那么长时间了,边听边深入,边听边打开,到了这里就是如法受持的过程了。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去行呢?在这一品中所强调的就是怎么样受持。首先要了解如法受持什么?佛告须菩提,我们现在如法受持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受持这个,是按照这个如理进行践行的。按照这个如理进行践行的过程,就是如法受持的过程。

  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前面在讲课当中也讲过,这里再强调一下。金刚般若波罗蜜,实质上是从常人聪明才智的此岸,度向无尽智慧的、无上智慧的那个彼岸。这个彼岸智慧,与一般常人的聪明才智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此岸,一个是彼岸。由此岸达于彼岸者即为解脱,即为解脱者。所谓的此岸和彼岸,都只是一个讲法而已,只是打了这样的比方,方便大家来理解的。此岸比喻未觉醒之时迷中的境界,也就是常人的境界;彼岸比喻觉悟境界,当下进入即是彼岸。实际上对于圆满觉悟者来说,彼岸即此岸,此岸亦是彼岸。

  所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是讲解脱的、讲了悟人生的这样一部经典。如果按照上边的内容,遵循如理去行、去受持,这个过程就是“如法”的过程,这是最重要的。那么在行的过程中,佛祖如来就开始要破相了,破什么相?如来讲了这一部经典,这部经典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说的是彼岸世界,获得无上智慧的内容。实际上本没有所谓的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只是假其名而已。

  如果我们通过学习这样的如理,并把它固定化、模式化,那就变成颠扑不破的谬理了。所以,一当我们学习了、认识了、建立起来了修行的参照模式,就应当马上把它破除。破除什么?是破你脑子里边形成的所谓的固有的参照系、固有的参照系标准、固有的参照思维模式。就是警告你,告诫你,不让你形成固有的、固定的、不变的参照模式。说只要是《金刚经》讲的内容就是开发智慧的,那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读了《金刚经》也没有开发智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物——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观点和道理。哪怕是开发般若智慧之如理,所谓如理亦是相对的。如果把如理绝对化以后,那么如理就变成了谬理。

  从这个地方强调怎么破?是从你、我、他(它)开始破。我们大家对三千大千世界的认识,包括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内容。白天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一般就是地球存在的太阳系这个世界,甚至连太阳系这个世界都看不太清楚;可是到了晚上,如果是晴朗的夜空,我们就能看到满天的星星,是无限缤纷的宇宙世界。我们就知道了,宇宙之大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那么三千大千世界也是我们肉眼所观察不尽的内容,是由有形有象和无形无相的存在构成的。首先从客观存在的物质上来破。

  因为我们从出生来到这个世间,能感受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是有形有象的所谓客观存在着的这些物质。而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质由什么组成的?由“微尘”组成的。那么微尘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固有存在的呢?佛祖世尊就开始强调了,从身边感受到的,从眼睛所看到的,从耳朵所听到的,我们的味觉尝到的……也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由所谓的微尘而构成的微尘的客观存在。但微尘这样的物质,它也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宇宙运化会相应发生着运化,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实质上没有微尘这样一说,只是假其名而已。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把“微尘”固定化了。

  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观点,改变这个观点的实质,就是修正我们每一个愿意完满人生、有道心、发道心的人所应该去改变的参照模式,实质上是一个破参照系模式的过程,所谓破相就是如此。到了第十四品,文字中并没有强调破相,但是已经开始破什么?破对客观存在的绝对存在的认识,破我们每一个人认识到的客观存在的内容的相,破内容中各种观念的相。所以第十四品正式提出来——离相寂灭。“离相”并不是离,“离开”并不是离开,而是什么?而是离开脑子里那种已经确定了的固有的参照模式,应把它改变成一个符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而人认识的参照模式也应该是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随时发生改变、随地发生变化的这样一个过程和内容。

  首先,是从客观存在上破,破你固有的观念;然后,再从观念上,这一品就是从观念上破参照模式。在十三品、十四品当中主要讲述的,就是破我们人从小到大到成人,这个整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平常人的参照模式。这就是说要把我们这种固有的模式、不变的模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模式、不符合自己生命规律的模式,不符合如来真实义呈现的所有的理论、观念、观点以及各种概念哪怕是念头,都把它给换了。换了是不是换呢?就像离相是不是离开它呢?不是!而是不住,是不停留在这个概念上。你只要不停留在这个概念上,那么这个相它就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所学到的、认识到的内容,形成的概念,不障碍我们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不再障碍我们呈现如来真实义,在当下呈现,那么就是离相寂灭,就是如法受持。所以第十三品中讲到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就是这些。

  下面我们讲第十四品“离相寂灭”。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是让你成就的,是让我们大家成就的。因为在上一品中讲到如法受持,到了这一品连概念都给你破除,那么你就走向“寂灭”了,走向寂态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这段话不好理解,即使是把它翻译到我们这个层面了,也是非常难讲解。此时此刻,须菩提受教于此经之如理如法。就是人明白了,或是将要明白道理了,只要你点拨一下,当下即可以进入。须菩提就是这样一个人,点拨点拨他就入了。“受教于此经之如理如法”,什么叫如理呢?不著色,不著相,即是如;不著色也不著相的理论,那就是如理。如法呢?在受持的过程中,在练功、修行、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在修正意识、修正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著色——不被有形有象的事物,不被眼耳鼻舌身意所牵挂、牵连、障碍,就是不著色;不著相,不受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所障碍,你这样受持,即是如法的过程。

  我们这样讲是比较简单、比较概念化的说法。如法的过程就展现在平常生活当中,在行住坐卧的过程当中,在柴米油盐的生活过程当中。我们平时讲课中讲的内容《所想所做都要放下》,还有一个讲饮食的《喜欢与不喜欢》,里面讲到了我们的生活,讲到了色声香味触法。大家可以参看《圆觉智慧书》这套文集,结合那个内容来体会、来理解。

  理解到什么程度才叫深解义趣呢?在生活当中我们感觉到困惑的东西,现在一下豁然开朗了,那个义趣就跃然于这个生活的过程当中,好像一下就明朗了。我们想不通也是障碍,我们执著它也是障碍。只要是我们受这些事物障碍的时候,在听到这个道理以后,一下就明白了,一下就豁然开朗了,这就是义趣,这就是妙谛。解义趣实质上是“证”!这个解不是理解,千万别认为是理解!这个解实质上是既理解又证明,叫深解,否则就叫理解。就是深到什么程度呢?深刻地理解到、并已经证明到它是对的;在学习如理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与践行的过程产生同一性的时候,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深解义趣的过程。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