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佛才发大慈悲、大善德之心,告诉大家,你们要起宏愿,要行般若智慧之法,去开发人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开发我们自身的觉悟之性,从而使自己得到完全的、圆满的解脱。你要这样去做,这才是这本经的精义所在,这才是如来的真实义。但是这个真实义所涵盖的内容是不可思议、不可思量的,是不可以想象的,你尝试着去做做吧。就算是没给大家求情了,苦口婆心!从这一段里边,我们就能读出来,佛祖太慈悲了。
在第十六品经文里边,佛祖如来的苦口婆心,跃然纸上,生怕在座的听众有一个走偏;唯恐你们不能听明白,还得详细地解说。就好像是告诉我们:别走歪了,这个地方走不得的,小心啊,回来。你们不要怀疑,持经功德中其实已经讲了,但你们是无法想象的。你们干脆不要知道得太多,你们去修,按我说的话去做、去受持就可以了。你走错了我就告诉你,在每一品当中都有告诫你的地方。这是佛祖如来的慈悲情怀。
我们可以看到,至今所学的前十六品里,佛祖世尊反复反复地强调,当然在后面的经文中依然会反反复复强调:走好道,行正道,不要旁斜歪视,而要直取真谛。般若法门是顿现法门,说短,短到什么程度?没有距离感,当下便现。顿与渐又是一如不二的,承始承终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修行的内容和过程。所以佛拿自己打比方,佛有架子没有?佛祖如来一丁点架子都没有;有人格没有?没有人格;是不是高高在上?不是,而是和大家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呼吸、共命运,同时还现悲心。
悲心怎么现的?反复地提醒,反复地告诫……并拿自己打比方,说:我往昔被歌利王肢解身体的时候,还有五百世之前我做忍辱仙人的时候,我是怎么做的?我是用什么来进行布施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放下,是对般若智慧的无我的追求,是于无量无数劫那由他诸佛供养所获得的成就。而大家不需要那样去做了,只需要什么?只需要当下,当下进入便现。你们受持此经,当下便现所获得的成就,比我经历这么多的往世、这么长的时间修行所获得的成就和功德要大得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无以计、无以量、无以称、无有边、无以数来比喻。这样做就把我们累世阿僧祗劫以来所造的罪业给消了。为什么消?受持此经的过程,是你净化自己的过程,那便是消业的过程。你在净化自己的过程中,业自然就消除了,业力顿消。般若智慧顿现,业力就顿消,它是这样的过程。
所以在十六品当中,就讲完了一个平常的自我修行的过程与修行法门,修行的受持的内容,还有修持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成就标准,以及走正道——不歪、不旁视斜看的告诫,都包含里面了。这就是十六品中的内容,这就是一个觉悟者所需要的经历和过程。大家想一想,需要什么样的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以前讲过的,受持《金刚经》的形式、内容和结果是什么?怎样去获得这个结果?怎样去认识这个结果的内容?怎样走过这个形式?实质上离相即寂!这就是答案。怎么去做?既符合形式,又符合内容,还符合结果——就是当下!你受持也是这个内容,受持也是放下。离相即寂是没有深浅的,就是个“一”。当下,当下什么?当下放下,离相即寂——答案就是这个。受持的过程,是放下的过程;放下——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还是结果。十六品“能净业障”就是通过受持消除业障,也就是“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