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  第二节 法身非相 **********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你会怎样理解下面这个问题?

  可不可以凭借见到所谓的三十二身相,就当做是见到如来身了呢?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是这样,大家就是这样认为的——可以凭借所见到的三十二身相,认为是见到如来身。

  佛祖如来说:须菩提,如果可以凭借见到三十二身相,就认为是见到如来身,那么王身具有三十二相的正法治世帝王——转轮圣王,也是如来了。

  须菩提对佛祖如来恭敬地说:世尊,根据我所理解的如来您教授的内容及所示如理来看,不应该凭借见到三十二身相,就认为是见到如来身。

  当时佛祖如来口诵偈句道:

  若以色现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现如来。

  意思是说:如果凭借一切有形有象的现象和身心完满的境界,来做为如来身呈现的标准,欲执著于眼根所见来呈现“我”;如果凭借任何音声求现如来身,欲执著于耳根所闻来呈现“我”。总之,欲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所觉之“色声香味触法”来呈现“我”。那么像这样执著于外求的修行人,就已经偏离正道,堕入邪道了,无法证得如来真实义,不能得现如来境界。没有明了洞彻应该“内求诸己”。内求诸己,即自性自度;己,即自性、根本。

  
按:《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释义]
  注:“转轮圣王”,古印度宗教思想中的理想统治者。依佛典所载,系指成就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治世的大帝王。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

  说《金刚经》中有四句偈,佛祖如来在《金刚经》所有的讲话中,屡次提到四句偈,强调如何受持四句偈,以及这样受持所累积的功德,所获得的福德,有多么多么的巨大。这个福德的获得,这个功德的取得,获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但是这些四句偈为什么出现在不同的段落或品文中呢?《金刚经》几个地方都出现了四句偈,它们的内容又是什么?哪四句偈才是如来所指的四句偈?我们在前面讲过了,千古以来,所谓修行的人都认为这是个谜。但是今天我们在讲解这一品经文的时候,会再次强调它。首先我们把这品经文译解出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对于以下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认为?可不可以凭借见到所谓的三十二身相,就当是见到如来身了呢?佛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恭敬地回答:是这样,就是这样的。大家不明真义,没有实证到那一步,所以只是从外求的形象上去参照的话,那么就会这样认为:凭借所见到的三十二身相,便可认为是见到如来身。这里可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须菩提迷糊了,没明了佛祖所问,还有这个身相的执。而是什么?是须菩提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些还未明了真义的人们的角度,去反映大家认识的偏颇,也是代大家向佛祖提请开示。这也是须菩提的般若智慧所展现出的我心即你心、你心即我心的慈悲心。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佛祖如来说:须菩提,如果可以凭借见到三十二身相,就认为是见到如来身,那么王身具有三十二相的正法治世帝王——转轮圣王,也就是如来了。转轮圣王,是古印度宗教思想中的理想之统治者。所谓转轮圣王之七宝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其是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治世的大帝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当即对佛祖如来恭敬地说:世尊,根据我所理解的如来您教授的内容及所示如理来看,不应该凭借见到三十二身相,就认为是见到如来身。“如我解佛所说义”,须菩提又回到自己的智慧见地的角度,说从大觉悟者展现出的智慧境界来看,绝不是外求所能成就的,也就更不应该从所谓三十二身相上去认识和衡量觉悟境界了。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现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现如来。”这个时候,佛祖如来口诵偈句。这四句偈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凭借一切有形有象的现象和身心完满的境界,来做为如来身呈现的标准,欲执著于眼根所见来呈现“我”;如果凭借任何音声求现如来身,欲执著于耳根所闻来呈现“我”。总之,欲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所觉之“色声香味触法”来呈现“我”。那么像这样执著于外求的修行人,就已经偏离正道,堕入邪道了,无法证得如来真实义,不能得现如来境界。

  因为你执著于外求,就没有了虚寂明灵之性,那么内求诸己、自性自度就不可能了。因为你的方向错了,是向外求,而不是向内。这里“若以色现我。以音声求我”中的“我”,就是指如来法身,指根本自性。向内,善护念,不住相,不住见,不住色,不住法,即现如来。可是你往外求了,看形象,听声音,而觉得像那么回事,可告诉你,错了!必须是要向内求,当你这样见证到如来境界的时候,也就无内无外了。

  那么这一品讲的是什么?法身非相。我们回忆一下,第一品展示的是佛祖世尊释迦牟尼的生活,道的展现是什么样的?一个有了如来境界、得了道的人,是怎样的生活情形呢?化缘、吃饭、洗脚、整理衣服、打坐……非常流畅的生活内容,跟大家一样,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讲课的时候还讲课,就那么平凡。讲什么课、什么理?讲如来境界的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什么?如来是什么样的境界?法身境界。法身是不是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形象,或者固定的境界?都没有,法身非相。破这个相,是破我们修行当中的参照模式。实质上从十七品就教我们如何破相了。

  在修行的过程和修行的内容当中,不住相即破相。既是标准,又是过程;既给你确立修行参照的标准,又要告诉你不要执著于这个标准。如果把这个标准当做见证如来的标准,那你就错了;如果你通过这个标准去求“我”,那也错了;如果你按照如来说的内容去做,执著于这种见解,那也错了;你按如来说的去做,依葫芦画瓢,没有灵动的灵明之性闪现,那也错了;如果按照如来所讲的这些内容、这些标准去做,除此之外而否定其他一切法,那也错了。那么如果因为我觉悟了,我展示出来的形象美,眼睛、鼻子、手指、身形都长得完美无缺,能不能就把这个完美的形象固定化以后成为如来的身形,任何一个人要证得如来境界,都要像这样子?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是不可以的。

  因为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各自的个体差异、个体特性,每一个众生在了悟人生的时候,在解脱的时候,达于彼岸的时候,其圆满也是个体的圆满。这怎么理解?彼究竟身非此究竟身,觉悟之时,觉悟之后,人对一切存在事物的反应具有同一性,具有统一性,但是没有模式化、没有概念化、没有固定化的存在;如果有,你就著了我人众生寿者。所以说“不可以三十二身相观如来”。这个“观”既可以翻译成“看”,又可以翻译成“观念”,形成什么观念?固有的观念,模式化的观念。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当做是如来的呈现,那我告诉你,了不起的正法治世帝王长得也是非常圆满的,长得也是非常完美的,他以其完美的身相、完美的人格、完美的意志力征服了世界,才能称为转轮圣王。但是,他却不具有完美的、圆满的般若智慧,这个是差别。

  讲到这里,须菩提并没有糊涂,而是帮助大家提问,那假如我认为三十二相即是如来呢?是为了让佛祖世尊讲解得更清晰,须菩提尊者为了帮助后世的人们能够透彻地明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典的本质内涵,而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这一品当中要提出一个假设?因为这一品又在开始总结,用四句偈来总结《金刚经》的本质内涵。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