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那么下面怎么翻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念头,那么发行道证道之心的修行人,就会这样认为——若想证得圆满觉悟,不能有任何的标准可依凭,而要放弃一切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所谓的觉悟之法。人的根本自性为因,法为缘,实相智慧的呈现为果。实际上所有的法,由因现果之缘各别而无常,因果依缘相续而无断。假使否定所有的法,则否定了根本智慧呈现的缘,自性之因仍处于迷中,也就无法证得圆满觉悟的果。这样就诸法断灭,诸法皆成顽空了,无缘则因与果便断。所以你万万不可以产生这样的想法,哪怕是这样的一个念头都不要,也不可以有。

  在这里“汝若作是念”,是不是就指须菩提这个人而说的?我们前面讲过,须菩提在《金刚经》中代表什么?代表空性!所以这个“汝”,是直指人呈现空性的境界而言。也就是说,空性的境界是实无有法的,是离色离相的,那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没有法、没有色相即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祖说,“莫作是念”。如果认为空性就是空,那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只是指发证道之心的人,而是人于发心时的那一念,即著断灭相。

  这个里边有一个词“断灭”,什么叫断灭?人的根本自性为因,法为缘,实相智慧的呈现为果。如果否定缘,则违背因果相续之理,就是断灭之见,即是断见,属于邪见中极恶者。实质上有的人总是想把所有的事物都看透,看透以为就停止了,能否停止?如果认为能,那便是邪见。因为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想停下它不可能,想空掉它更不可能。它实实在在发生着、存在着,而且不断发展,怎么可能空掉?我们说放下,是从观念上不住,有而不住,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要。所以说这个邪见障碍着你追求般若智慧、践行般若智慧。像这样的认识,是邪见中最邪恶的见解,最邪恶的、最糟糕的一种见解。认为事物一断灭,什么法都没有了,就可以成就,那是最坏的我见。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为什么说不可以产生哪怕是丝毫的这样的念头?发行道证道之心的修行人,对于觉悟之法,以至于所有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都不可以执著于断灭相。执著于断灭相,便落入顽空。这样便没有任何施为了,于无上正等正觉,无所入手,无所践行,也无所得证了。

  这一品首先是说,你想证得如来之境界,不以具足相的缘故,能不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具足相是不可能成就如来之境界的,但是执著于具足相也同样是不可能成就如来之境界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具足相呢?由于在每一个修行者之间存在着生命的个体差异,生命生存环境的个体差异,在社会中生活层面的个体差异,地域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差异,学习修行文化所形成的差异,修行所达到的圆满境界的差异等等,那么这样所产生的具足相也同样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但是所谓具足相的实质——本质内涵,是无有个体差异的。

  所以说,是不是必须具有三十二相才算是具足相?不是的。据说五祖只有二十八身相,那么五祖是不是就不够觉悟的要求,不能证得法身成就?不是的。因此,具足相不能固定化为具足三十二身相,三十二身相只是具足相中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把具足三十二身相当做鉴别如来法身成就的标准,即是邪见。我们在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已经讲到了这个问题,圆满的色身——报身,可能人人各别,而且不是说具有了它就是如来境界的呈现。但是如果你连最基础的健康都没有,身心整体都没有呈现,那也是不可能见证般若智慧的。身心整体的和谐是基础,意识的整体性呈现是根本。二者缺一不可,又执一不可。所以前面讲你执著于具足不行,这一品又讲了,你执著于不具足也不行。

  须菩提,“莫作是念”。你想证得如来的境界,不具足身相是不可以证得的。但是修行的觉悟境界有圆满的标准,而没有个体圆满的标准,它不是一个固定化、模式化的标准。因为证得如来境界只在当下,只在当下进入。它没有一个固定化的个体圆满标准来衡量,也不是执著于圆满的概念才能获得的,不是的!如果修行的境界达到了所谓具足的标准,只要不执著于它,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修行的境界没有达到所谓的具足的标准,但是只要你不执著于任何一个理、任何一个法,不要把任何一法当做一种固有的、不变的东西,同样也是个体圆满具足,这样去修也可以证得般若智慧。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