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参军时就知道出国作战是为了打通滇缅路,因为中国抗战没有物资,国家穷,全靠外援。但是所有的港口、海边城市都失守了,物质运不过来,滇缅公路是唯一的依靠,很简陋的土马路,一天就运那么一点儿。当时中国是很困难的,连武器都没有,就是有枪也没有子弹,我听老兵说,打一枪,子弹壳自己还得捡回来再上交,就是那么困难。我们到这时还没摸过枪,根本也没发枪。 但就是这条路现在也被阻断了,由此,我们对远征军前一段历史开始有所了解。 第一次远征,杜聿明率领第五军三个师,二十二师、二 师,还有九十六师出去,一个师编制一万两千人, 三个师三万六,再加上师直属部队,不到五万人,后来又上来第六十六军和第六军,就为了打通这条路调上来十多万人,最后都垮了。第五军是精锐之师,一九三九年打昆仑关,消灭了日军一个旅团,少将旅团长都被击毙了。 我们现在参加的是第二次远征,一九四四年初,中国驻印军在史迪威的指挥下,从印度向缅甸反攻,目的是打通滇缅公路,打开为国内战场输送援助物资的通路。 编者注:第一次远征,中国军队出动十万人, 伤亡近六万,多数牺牲在胡康河谷野人山,英军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日军伤亡四千余人。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 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 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第一次远征失利了,我们二次远征的结局会不会重蹈覆辙? 当时没有想那么多,我们就想着去拼,可能最后就会拼出个名堂来。 一九四四年六月五日,开始空运出国。在昆明机场上的飞机,是C47 美国运输机,每机乘坐半个连,还是那身很简陋的服装,没有枪也没有行李,就上飞机了。 那天一位同学说,咱们现在不是远征不远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平安过驼峰。我们的飞机在喜马拉雅山经常失事,经常撞山掉下去,还经常有日本飞机袭击。差不多每个月都有十多架飞机坠落。年纪大的就说,这一关,我们能不能安全过去, 就看驾驶员了,飞机不失事,我们就能安全抵达,才能谈远征, 就看我们的命怎么样。我们年纪小的不太懂,反正要死要活的碰运气吧,该睡觉睡觉,该吃饭吃饭。上飞机时天很热,一摸飞机都烫手,翻越喜马拉雅山的时候,一爬到九千米以上,人都冻硬了,像冷藏一样,太冷了。运输机没有恒温,只有小窗户那样个小眼,一看下面全是白茫茫的雪山,到那时也给扣上了,我们都穿的单衣冻得浑身发抖。到了高空后严重缺氧,全迷糊了,我的脑袋嗡嗡的,要死要活的,后来不行了,迷迷糊糊就倒在飞机上睡了,直到身上发热才意识到到达印度了。 飞机过驼峰都要飞到八九千米以上,日本飞机经常袭击,虽然有美国战斗机护航,有时候也护不过来,航线上飞机一架接着一架飞,不知道从哪里就冒出来几架日本飞机拦截你。但我们贵阳教导团很幸运,一架飞机也没失事全部到达印度。 总共飞了两个多小时,中午刚到了印度的丁江。一下飞机,我们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关算过去了。接待我们的是一位驻印军中尉,把我们领到一个大帐篷前, 叫我们把衣服全脱光,都扔了,我除了把父母和二姐的照片留下,其余都付之一炬。进去后每人发一块肥皂,一条毛巾,里面的淋浴一排排的。 说我们那时用汽油洗澡,那是扯淡,汽油那么金贵,能给你洗澡吗?就是跳汽油桶里泡泡,搓搓算了,我们在印缅洗澡都是在营地附近的河沟里,水很清,都是那么洗。 统统都洗干净了,出来焕然一新,开始发装备:衬衣衬裤两套、毛袜两双、英式咔叽布军便服两套、皮鞋、胶鞋各一双, 打森林战没有皮鞋不行,薄厚军毯各一床、蚊帐一床、钢盔、便帽各一顶,便帽是印度帽子,我们叫通帽,很轻,夏天戴的。两用雨衣、背包各一个,水壶、干粮袋、米袋各一个。 换了军服,行李全背好,列队后被分到驻印军的五个师,
原来的贵阳学生教导团就分开了,我们广东来的大都分到了新六军二十二师学生大队。接收军官立即把我们带上火车,开赴训练基地雷多,雷多在印、缅交界处的印度一方。
一进军营,连帐篷都搭好了,这时我们才知道,还不能马上到前线,要先在这里接受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