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我们把军阶关系看得没那么重,不是那么害怕,当然违反纪律那不行。 我们知道二十二师是爬野人山过来的,一万多人就剩两三千人,都是打死的、饿死的,爬野人山时没有吃的,太疲劳,饿得走不动,倒下了一睡着就完了,还有自杀的。但是三十八师损失不多,保留得比较完整。 我说指导员你讲讲第一次远征的故事,他说是呀, 你们应该了解这些,一个士兵不了解自己部队的历史, 是不会提高的。 他说,我们第一次远征失败了,但假如没有这次失败,现在第二次回来,最后能不能胜利都是个问题,从这次失败里面我们找到很多教训,最主要的教训就是, 不能过度依靠英军的配合,因为英军的战斗力很差,了解他这个底细很重要。 中国军队第一次远征时,是带着昆仑关胜利的那种余威,非要去打通这个道,非要把日本人打出去,把他的威风打掉不可,气势上没有输,但结果却一次次陷入重围。 比如作战计划一分配,英军布置在我左翼,和我们齐头并进,他的战斗力很差,跟敌人一碰头就跑了,我们的侧面就会受攻击甚至被包围,可能这场战斗就输了。 编者注: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 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一部在劣势情况下,以不满千人的兵力,击败十倍敌人,救出十倍于我的英军,从而轰动全球,是现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获得的荣誉。英国人将此战比作第二个敦克尔刻大撤退,英国女王第一次将“帝国司令”勋章授予孙立人这位外籍将领,罗斯福授予孙立人“丰功” 勋章,仁安羌大捷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为以少胜多的范例,作为战术课的教材。 第一次远征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军不能打不说, 你还要负责救他,他不仅靠不住,还是个累赘,英军七八千人在仁安羌被围一天就在无线电里喊了:“快来救我,不来救我就完了。”中国军队因此分散很多兵力。最后失败了,不是中国军队不行,是英军造成的。 英国人一碰到敌人就跑,不能打仗,这么一个部队, 臭架子却非常厉害,史迪威的美国兵见到我们,是大拇哥伸出来:china,顶好!英国人看到我们都是举着小拇指,说顶好顶好。 第二次远征我们就不依靠他了,等于没有他一样, 如果侧面是他们,那我们侧面也布置一点兵力;你打不下来,需要我上去,我上去行,你往后面撤,你撤了我再上去,这样就没有负担。 英国人很傲慢,实际作战能力没有,缅甸是它的殖民地,但他们的军队在缅甸在印度都不卖力气。 我们到缅甸作战不是为了外国人,而是为了我们的生存,我们需要物资,这些物资必须要有通道运到中国, 支援给我们的很多物质都是先到缅甸的仰光港口上岸, 再往中国运,仰光失守后,就靠印度走中印公路,抗战的物资运上来不容易。 编者注:密支那战役后,一九四四年八月, 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休整扩编, 成立两个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下辖李鸿新三十八师、唐守治新三十师;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下辖李涛新二十二师、龙天武新十四师、潘裕昆新五十师。 七月下旬,廖耀湘军长到雷多检阅我们学生大队,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廖耀湘,原来说是蒋介石来检阅,后来他没来是廖耀湘来了。 廖耀湘中等个头,比较胖,带个眼镜,短头发,圆脸,说话的时候一只手叉腰、侧身仰着脸,喜欢带着这个这个、那个那个的口头语。 那时他刚提升军长,扛着两颗星星的中将军衔,部队一排排站好了,他走过来相面一样一个个地看,就走到我跟前儿了。 我就奇怪那么些人站在那儿,他跟谁也没说话就到我这里站下了。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我听懂了,他问我:"你是么个地方的人?"我说:"广东番禺。""么个名?几岁?"我一一作答。他又说:"你好好干,多杀几个鬼子,给家乡父老报仇,给中华民族争光。"我说: "是的!"他又说:"知道吗?"我说:"知道,好好干!" "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