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遇到一件事儿,我心里就想,完了,这内战是非打不可。我这个人年纪虽然小一点,文化知识上也不如队伍里的哥哥们,但我爱想事儿,爱观察。 我去驻扎江边的六十五团找朱富华,他一直留在六十五团团部没有回教导营,那天刚好六十五团派出的一个加强排从江北浦口回来了。 新六军的编制,一个排是五十一个人,加强排就是一个排再加上重机枪排、携带小炮的炮兵班,有七八十人,这些人坐 在马路边上,都低着头,很沉默,好像很有心事。我就问朱富华:“怎么了,重机枪都架在这儿,人都坐在 这儿?” “刚从浦口撤回来。” “浦口怎么了?” “昨晚打了一宿,新四军向这个排进攻,我们伤亡二十余人。” 那时,我们的部队跟谁打仗都是不会投降的,就是跟他干。可是打了这么一仗,回来情绪这么低落,大伙都想不通,刚跟日本人打完啊,自己人就干起来了,那就是说这个内战,必打 无疑了。 这时候大概是一九四五年十月份吧,双方小的战斗就开始有了。我就想,下级军官也不敢自作主张就来打我们啊,他也得有上级命令嘛,既然上级有命令了,这个战争就难免了。所以当时我就发觉完了。 在南京前后驻扎了一个多月,十月末,部队到了上海,驻在江湾的盐业新村,准备开赴东北,那就是内战指定要开打了。 盐业新村的军营都是日本人盖的新房子,建好了还没来得及住就投降了,两幢,一个很大的院落,有个足球场,我们每天上午踢足球,踢完球就在附近散步,挺自由的,部队也不搞训练了。 这时上面有打内战的思想,但下面没有准备,抗战结束前, 我们在云南、在湘西没有一天不训练,到了上海没出过一天操。 在上海给我们发了胜利金,中士军衔是六千多元,有些同学买照相机、手表、望远镜等,我一律不买,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年纪小对那些没什么兴趣,也没有可消费的。 江湾区离市内不远,礼拜天闲着没事就都出去,比我们年龄大点的,就去驻地附近麻将社玩。上海是个花花世界,听他们讲得乱七八糟的,上街的时候我都是自己走,各人的需求不一样。 从军营出来走四十分钟到北四川路,坐摩电车到南京路霞飞电影院看话剧,最有印象的是《夜店》,这是一个名著,描写下层社会人的生活,进去了经常没有几个座位,就剩十七、十八排的了。那时门票很贵,二百块钱一张票,抗战胜利金才领六千多,吃一碗面条才二十元,所以一般都舍不得看。 看完话剧就去南京路、外滩、公园浏览市容,饿了想吃点饭,在街上找饭馆,女招待都在门口,看到就拽,我一看,哎呀,那能进去吗,也不明白怎么回事,一看到她们我就跑步过去。找不到地方吃饭,又不敢进去,反复走好几个来回,终于遇见个大排档,门口摆几张桌子,屋里面也有几张桌子,二十块钱一碗肉丝面。挺大的碗,就吃碗面条。 几乎每次去市区都会遇到相同场面,中午这顿饭对我是挺伤脑筋的,回来跟同学一说,他们就说我小鸡雏子,什么也不懂,有钱连饭馆都不敢进。为什么不敢进? 汤恩伯是蒋介石的红人,他领着第三方面军进驻上海,他的部队军纪就不行,我们坐公共汽车、摩电车都站排,他的兵不排队。 那天我和卓干成看见一个,就拽住了,过来过来,不站排怎么能行呢,上后面去。他说我不站排。我俩说你多啥?他是个上士,看我们俩挺凶的,两个打一个还不削扁他?就到后面站排了。 所以当地人对我们印象很好,知道新六军是远征军。 我们有时穿上罗斯福呢,扛上枪在南京路等热闹地段游行, 一边行进一边高唱胜利之歌,就是要给满城老百姓看看,这是一支什么军队,胜利之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在上海我们跑了一个同学,他是上海人,在教导营营部当书记,营长陶逸同意的,说那你愿意走就回去吧。 我出生在上海,但没啥印象了,上海还有些父母的老关系, 但没去找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