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挑 战 者——全国优秀乡镇青年企业家周海江掠影
作者:李玲修
字体: 【大 中 小】
能进入市场,只能靠借用别的商标。受制于人,终非久远之计。周海江常常为此困扰。长久上不了国家目录,企业就面临关闭的危险。
周海江想到了股市里有些公司用重组来借壳上市的办法。他想,我们公司能不能兼并一家企业“借壳上目录”呢?
想到这里他十分兴奋。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公司管理层说了,大家也都拍手叫好。事后分头通过各种关系寻找重组对象。
线索不少,但周海江都感到不合意。不是地点太偏僻,就是厂子包袱太重、债务太多。找来找去,终于有了合适的对象。
这个厂在上海,是上陵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叫申达摩托车厂。申达是家老国企了,从解放初期就生产小三轮出租车。因这种三轮车开起来“叭叭”响,故而老百姓赐它雅号叫“叭叭车”。起初“叭叭车”红极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里首先不准行驶了。后来乡镇也不准卖了。这样“叭叭车”彻底被挤出了市场。如今“申达”人老珠黄,每年亏损,医药费3年未报,工资拖欠了一年。上陵集团想集中力量做电器,有意把申达剥离出去,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婆家……
周海江带着几个人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厂内有员工260多人,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大都走了,还有的提前退休去干点杂活贴补家用……
尽管“申达”在一般人看来是满目疮痍,但周海江却看到了其潜在价值。厂址占地23亩,位于江扬南路,不仅给红豆未来进军大上海有了一个桥头堡与基地,而且土地必定升值无疑!(后来此处地价果然翻了数倍。)
经过洽谈,红豆集团出资2700万兼并了申达厂,演了一出“蛇吞象”——民营兼并国企的创新大战!这一不同寻常创新之举,意义非凡。经过媒体宣传,红豆集团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兼并“申达”后,新股东给申达员工报了医药费,发还了所欠工资,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改革。企业一分为三,配备成两个总装分厂,一个配套分厂。接着引进红豆的新机制:不仅两个总装分厂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总装分厂与配套分厂之间也形成买卖关系。如果配套厂的产品在价格、质量与服务上不胜出一筹,总装厂可以另寻合作伙伴。断了奶的孩子终于学会了走路,经过一番打拼,配套厂在三个分厂中首先实现扭亏为盈。不仅与本厂总装分厂配套,还与其他多家企业配套,从江扬路工资最低的厂家变成了最高的厂家。
人们欣喜地看到,“红豆”兼并申达所演出的这出创新大战,不是虚晃一枪,也不是绣花枕头,而是确确实实救活了一个企业。
当然,最大赢家还是红豆集团。他们用“申达”名字经过一段过渡后,名正言顺地把“赤兔马”送进了国家摩托车目录的大堂。不久,赤兔马的兄弟“欧豹”也出生了,它们很快成为摩托车市场中的两支劲旅。
因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大城市开始禁摩。周海江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有环保概念的电动自行车这一新产品。这样,摩托车主打农村市场,电动自行车主打城市市场。就连申达原奄奄一息的“叭叭车”,经过重新设计,迎合农村市场需求,也成了每年盈利三四百万的走俏产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摩托车行业带给红豆集团的不仅是“赤兔马”与“欧豹”,还带动了并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橡胶轮胎制造业迅速扩张,在集团公司中异军突起,不仅给摩托车、自行车配套,也给汽车配套,十分红火。油箱厂、发动机厂、配件厂、帘子布厂等也应运而生,使公司经营实现了二次飞跃。
周海江没有满足,1997年他脱产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办的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修班学习了半年。回来后,他在红豆报上用两版篇幅发表了篇论文《美国大企业的资本经营》。当然心得决不会停留在纸上。2001年1月8日,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000万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发行价为每股7.4元。这一资本运作项目的成功,为“红豆”净募集资金3.58亿元。这些资金重点用于公司高档西服、衬衫生产流水线技术改造,建立服装开发设计中心,和美国、澳大利亚合资开发高档女装、依迪菲时装等服装项目,为红豆集团做强服装主业又输入了新血液……
至此,周海江已清晰展露出他作为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他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江苏省出口创汇超百亿美元先进工作者”、“扛苏省杰出青年企业家”、“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驾诚信之舟涉房地产大潮 挑战“无商不奸”的经营理念 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周海江感到面对的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员工,还有广大的社会股东,怎样为公司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人提供了“捷径”。曾有“庄家”来找他们公司,希望联手炒作“红豆”股票。只要“红豆”能像有的上市公司那样,不顾真实业绩状况,配合“庄家”挖掘出一些概念,发布一些真真假假的公告。等个一年半载,“庄家”出货完毕时,就会有几千万“利润”到手……
但周海江断然拒绝了这种以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为代价的“获利”做法。他说,公司要脚踏实地地做好主业,开拓新的领域,寻找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系统认真的市场调查,周海江发现有三个行业利润空间较大:电子、生物医药、房地产。
但前两行业加入“世贸”后,受到的冲击较大。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中国2000多家医药公司经销额的总和,尚不及美国一家大医药公司,所以未来竞争必然很残酷。
惟有房地产行业有较强潜力。美国房地产商再强大,不可能把房子从美国进口到中国吧,但电子、生物医药产品则不同,关税减免后会大量涌人国内。再则红豆集团做的是传统产业——服装起家。无论是人才储备、研发能力,还是资金实力,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不是强项,贸然进入这个高科技行业,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房地产行业也有科技含量,但这些是可以用资金购买。
周海江审时度势,感到房地产行业前景十分看好:这是因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手里有了些积蓄,住房、汽车与子女教育成为主要消费方向。过去老百姓攒一辈子,等钱够了再去买房,因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是不愿借债的。现在观念不同了,分期付款买房靠银行或公积金按揭已习以为常。所以没房想买房,有房的想改善住房条件购置第二套房。这就给房地产行业提供了偌大的市场。这是其一。
第二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批乡镇撤并变成市区,大批农村人成了市民。仅从江苏省7000万人口来看,城市化进程每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4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个市场潜力是很可观的。
再考虑自身的条件,房地产行业需要资金实力,“红豆”拥有,房地产行业需要品牌,红豆已获中国驰名商标多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房地产行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红豆更是不缺。“红豆”的管理人才都是搞服装出身,他们习惯了精打细算控制成本,在质量上又有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这些对企业忠诚、工作务实、敢于创新人人争先的管理人才,必定会把红豆的企业文化带到房地产行业中,造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
决定进军房地产行业后,目标选在哪里呢?有人主张上海,也有人主张北京。京沪两地的房价高、市场大,一炮打响,全国走红。但务实的周海江却选择了离无锡不远的镇江作为首战场。
2002年,红豆集团建安公司经过重组成立了红豆置业有限公司。谁来挂帅出征呢?
红豆用人机制中充满了创新。其中有一条叫“老人办新厂,新人办老厂”。
这是什么思路呢?就是经过实践摸索,周氏父子认为,老干部对企业忠诚,办事规范到位,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这样的人去创办新企业不仅稳妥,还可能激发更大潜能。而新干部创新欲望强,精力充沛,思路活,没有条条框框,他在旁观老厂长领导某个企业时,会发现一些不足,思考一些解决的方法。所以当一个老厂在老干部手下很难再有起色时,换一个新厂长去往往会有所突破、创出新局面。
经过慎重挑选,周海江任命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钱静出任红豆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直搞行政工作的钱静和戴敏君当初不懂摩托车一样,对房地产业也是一窍不通。但她多年在“红豆”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才干与优良品行足以使董事长对她委以重任。
钱静也很有信心,她知道这么大的项目董事长不会让她唱独角戏。况且周海江和自己一样,也没做过房地产。但她知道周海江干什么都有个制胜法宝:那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再学习。
果然公司一成立,周海江就带几员大将马不停蹄地跑,到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海南、成都、重庆、南京、深圳参观那些好楼盘,向人家取经讨教。“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嘛。
周海江通过不断地顽强学习已使自己从一窍不通变成了房地产内行。这期间他让公司买了一两万元的房地产书籍,发给管理层人员阅读,他说,一两万元是小钱,避免了种种失误,无异于增加上百万上千万的效益。周海江还带钱静、闵杰等5人花高额学费参加清华大学房地产培训班进修一年多课程。
钱静听说镇江市有位领导是周海江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同学,希望周海江通过这个门子去批一块便宜的地皮。不料周海江不但不去找关系批地,还在镇江首次土地拍卖会上花高价——4.545亿元争拍下两块地皮。
说是高价,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镇江房地产史上,从未把地皮卖得这么贵!平均下来土地成本价几乎等同于当时镇江的房价了。这个项目还有法做吗?
想讲诚信也要付出代价的。本来也许这两块 地不需要这么高的价可买下来的,但因为当地有 家小公司想和红豆置业联合做房地产。周海江考 虑到对此公司不甚了解,所以就婉言谢绝了。不 料这家公司得知红豆置业看中了两块地,便在拍 卖过程中不断哄价,所以最后拍卖师落锤时已到 了4.545亿元这个高价区。
当时镇江房地产界一片哗然。
有人说:“这次红豆必死无疑了!这么高的价买这两块地,决策错误!”
还有人说:“周海江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能 把镇江房价直线拉上去呀!地皮这个价钱,盖好 房子,每平米得卖2800元到3000元才有利润。 可这价谁买呀?镇江老百姓总不会放着1800元 的房子不买,去买2800元的房子啊!”
此时的周海沁b里却很踏实、坦然。这是因 为他胸有成竹:他所以选址不选京、沪、穗,因为 那里强者如林。新涉足的“红豆”贸然进去,有可 能成功,也有可能被淹没,所以他把目光转向沪 宁城市带。他发现,沿线所有城市中镇江的房地 产一直没有启动起来,高品位的商品房很少。因 此它地价偏低、房价也偏低。镇江与南京之间车 程只有一小时,但南京房价3000元一平方米,镇 江只有1000元,相差悬殊,显然不合理。但这不 合理最终将被打破,恰恰是给开发商一个商机。
再则目前镇江的房价偏低,也是因为当地没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小打小闹,或想借盖房子成为暴发户的人,自然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出好楼盘提供给消费者,房价上不去也是自然的了。老百姓拿出一生或几十年积蓄去买房,肯定不会像买一般东西那样随便。他们会比了又比,挑了又挑,甚至会拿京、沪、穗等大城市的好楼盘来参照。他们会宁可晚一点,但要好一点,宁可贵一点,但要质量放心一点。他们这种期望恰恰与红豆做房地产品牌的思路不谋而合。他们不买“红豆”的房子买谁的呢?一分钱一分货,只要楼盖好不愁房价上不去。
周海江确信镇江的地产会升值。还因为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