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挑 战 者——全国优秀乡镇青年企业家周海江掠影
作者:李玲修
字体: 【大 中 小】
子。你这么脆弱,以后在社会上一遇到挫折会垮掉的!”
当时海江尚未认识到这段话的分量与内在哲理。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高考,瞄准了北京清华等名校时,一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
那是清明节前夕,老师找到周海江,告诉他深圳大学搞改革提前来招生。学校推荐他,深大也选中了他。这就意味着周海江已铁板钉钉是深大的学生了。当然,他也就不必再苦读苦背后踏进那扒一层皮的考场了。
周海江按保送生的待遇提前回家等待录取通知书。全家自然都很高兴。海江第一次带点炫耀的口吻对海燕说:“我已经是大学生了。”
不料三个月后,事情发生突变。学校写信来火烧火燎地通知周海江:省招生办只承认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保送名额,至于新建的深圳大学,对不起,不予承认!这意味着周海江的保送泡汤了。
全家人都惊呆了,怎么会是这样子?幸运之神像恶作剧似的拍了一下周海江的肩,待到他转过头时,厄运之鬼已在对他发出狞笑。
周海江的自信心一下子被摧毁了。他完全乱了方寸。算算离进考场的日子只有半个月了。这么短的时间怎么能复习好?肯定来不及呀!
再想想自己回家呆了三个月。保送的消息亲朋好友都传遍了,老师、同学也都来祝贺过了。如果自己参考落榜了,哪还有脸面再见熟人啊,岂不成了港下饭后茶余的笑柄了吗?
这并不是我周海江的错啊!悲哀的是我总不能把落榜原因向每个相识的人去逐一解释吧?
周海江心里郁闷极了。他一个人恍恍惚惚跑到街头去转,想散散心。但看到满街景物满街人却更增添几分愁。他只觉得悲哀像一股股冷风直扑自己的心房。怎么办?考还是不考?他翻来覆去把利弊权衡对比,最后认定与其仓促上阵落个难堪下场,不如复习一年明年再考!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里,虽然他尽量掩饰自己的悲观情绪,但还是没能瞒过精明细心的父亲。周耀庭说:“我看你还是抓紧时间好好复习,去考一下。考不上也不要着急,没必要。我没上大学,现在不是蛮好嘛!”
妈妈和海燕也都赞同父亲的意见。已在学木匠手艺的鸣江此时显得更仗义:“不要紧,大哥,你考不上就回来,我养活你!”
鸣江这份兄弟情更使海江难过。他不禁想起上高中时那个令他终生难忘的一次家庭会议:爸爸严肃地对两个儿子说:“咱们家生活困难,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到底让谁上,你们哥俩商量一下!”
海江还没醒过味来,鸣江已经大义凛然地表态了:“爸,让哥哥上吧!他学习比我好!”
正在苏州中学就读的海江听了弟弟的话,不禁热泪盈眶。他知道这份兄弟情义分量有多重,也知道鸣江为这决定做出了多大牺牲!
他不能推辞,只有义不容辞。就像战场上,指挥员挑选爆破手去攻占碉堡,只能向那个相对胜利把握大的战土下达命令。当时海江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全家的期望,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来报答亲人的嘱托。从此他的学习更加奋发努力。不料命运偏偏如此残酷地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全班第一个被保送的他又要回头去参加考试,考得不好12年的苦读将付之东流!
在这关键时刻爸爸的豁达与镇定让海江吃了颗定心丸。周耀庭一边引导儿子的思想走出误区,一方面写信给省、市、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他们引起重视,给予合理解决。周耀庭未尝不知道这些信在繁忙复杂的高考期间作用甚微。但他的积极行动却点燃了海江心中已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从沮丧的沼泽地中一步一步走出来,决心尽最大努力复习功课,到考场上拼一把。
父亲把海江送回了学校。回校后一条信息让海江又增添几分懊恼:他所在的这个重点学校的重点班,有32名同学保送进了重点名校!如果周海江不是先期被深圳大学“锁定”,那他这位校团委副书记肯定也会在这32名同学之中!
但此时的海江似乎已经成熟了许多,他已被挫折磨去了脆弱和虚荣,剩下的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
更让海江感动的是,高考的头天晚上,爸爸骑着镇上奖给他的一辆摩托车满头大汗地从港下赶到了苏州。事后海江听妹妹说,爸爸天不亮就装了一桶汽油上路了。他整整骑了一整天。难怪他到宿舍后和儿子说了没几句话,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了。
爸爸是来给海江助阵的!也幸亏他来了。海江由于过度疲劳与紧张,饭票都给弄丢了。若不是爸爸及时赶到,海江将会饿着肚子上考场!
第二天上午考完试走出考场,海江就见到了等在门外拿着食品和汽水的爸爸。他心头一热,迎了上去。爸爸立刻用摩托把他带走了。爸爸事先曾叮嘱海江考完不要和同学对题,以免因察觉出错而破坏情绪,影响下面的考试。周耀庭除了不能替儿子猜测考题,能想到的障碍他全想到了!
结果周海江考取了深圳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郭丽英在自家院内摆了几桌酒莱招待亲友及海江的在港下的老师、同学,庆祝他们家诞生了一位饱经风浪的大学生!
“还幸亏考的是深圳大学!”20年后已成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江苏省青联副主席的周海扛颇感欣慰地说。因为是深圳特区这个改革前沿的新兴城市,使他比内地早几年接触了市场经济的诸多理念,是深圳大学这个新兴大学,使他懂得并学会了靠自己实力和勇气去挑战、去竞争、去变被动为主动的生存理念,也使他对人生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因而当他在河海大学感到难以施展自己的一些创新想法和抱负时,他敢于做出辞职回乡跟父亲并肩创业的抉择!他说:“如果读的不是深圳大学,我不可能做出这种决定!”
但这种挑战会得到爸爸的支持吗?爸爸在许多方面都是敢打破常规闯新路的。如今他对儿子这种逆向择业观念会是什么态度呢?
周海江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些“造反”行动使父亲陷入两难境地。从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当然希望儿子能进厂工作,企业最缺的是人才,但那种年代,乡镇企业根本分配不到大学生。但从儿子的前程考虑,这风险未免太大了些。也许老伴说得对,身边留一个儿子足矣,海扛有条件,应该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进太湖针织制衣厂,就意味着他的城市户口将失效,他的一生前程全都押在这个小厂。
毕竟海江是他的长子。在海江身上,周耀庭始终寄托了莫大希望。海江这孩子似乎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就是当干部的料。他从小学开始就当班长,中学早早入了团,大学又人了党。他读书用功,上进心极强。他的刻苦精神和自律能力使老师都叹服。上初一时他是在镇中学读的,班主任陆宛中老师见了周耀庭就夸海江:“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很有组织能力,班里同学都蛮服他的。每天中午吃完饭,他就抱个篮球到操场上去,同学们也都呼啦啦一大群跟随他去操场活动。估摸时间快到了,他话也不说只把球往怀里一抱,转身回教室。同学们也都呼啦啦跟随他回教室了。有他这个班长,我省了不少力气。”
周耀庭常常为海江感到自豪。他看见每逢暑假、寒假,海江就把上年级同学的课本借来,一个人到学校借教室预习。有一次他生了一场大病,落了一些课。痊愈后上学为了省时间,他就住在陆老师家里,补课、做作业。到期中考试时竟然仍旧名列前茅……
面对儿子挑战的周耀庭不仅左右为难,还受内外“夹击”。在家里,老伴和小舅子埋怨自己不该答应海江回乡企工作,在镇上却有人风言风语说什么,周海江回来也该到别的厂去,到他父亲领导的厂,“太湖”岂不成了家族企业?
这个表态真真是很难的。周海江第一次看见父亲掉下了眼泪。
但周耀庭毕竟是周耀庭,他决定给儿子投支持票。过去在周耀庭的心目中,海江是个有远大抱负但却很听话的好孩子。从小到大,他听家长话、听老师话、听党团组织的话、更听革命伟人的话。这次他突然没听任何人的话,擅做主张辞职回来了,周耀庭吃惊之余更有几分欣喜: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了!更使周耀庭欣慰的是,他从儿子身上看到了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与魄力!如果海江一辈子循规蹈矩,恰恰会使周耀庭感到几分遗憾!
周海江至今都感到庆幸,他的挑战最终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他进了太湖针织制衣总厂,成为江苏省第一位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大学生。
但这仅仅是他人生挑战的第一步,是对是错是福是祸,谁也不敢打包票……
深人车间搞变革小试牛刀
挑战旧有落后的管理套路
周海江进了太湖针织制衣总厂后,先是在厂部当秘书。具体来说就是办些杂事儿。写个会议通知啦,挂个标语啦,打扫办公室卫生、打开水啦……这些一般书生不愿干的杂事儿,他全干得很认真。这使厂内许多元老级的叔叔、伯伯们放了心:海江虽是上了《新华日报》头版的大学生,但做事很踏实。
不久,周海江被调到成衣二车间去当主任。这自然引起大家的关注:刚出校园,到底有多大能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周海江每天早来晚走。有些老工人对海江不见外,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当老师、当教授?到乡镇企业来太吃亏了,还是外边大企业好!”周海江听了并不多解释,只是笑笑说:“我回来是锻炼的!”有的工人见了他很拘谨,不敢说话,他就主动和颜悦色打招呼。有人称他主任,他说:“不用称我职务,你们就叫我海江,有什么困难向我反映好了。”
很快,工人们就喜欢上了这个新主任。他不但没架子,还蛮关心工人疾苦。当时车间没有空调,夏天上班忙起来常常是满头大汗。周海江见了,就交待几个班组长隔一两个小时就拎一桶水,把浸湿的清凉毛巾递给干活的工人擦汗。这样既可避免工人自己离开岗位去擦汗,耽误时间,也避免了汗珠落在衣服上留下汗渍。
在海江来之前,车间每天开两次饭。周海江来后正赶上车间为一批外贸定单赶时间。工人们常常加班到夜里11点。于是他提出在每天下午三点和夜里九点,给工人加餐,免费供应点心、包子、馒头、面条等食品。每天都换花样。工人们自然都很满意,干起活劲头也更足了。
周海江很快觉察到车间管理上有许多漏洞。比如:全车间的灯是一个开关。有一个人加班,也是全车间灯火通亮。后来他让电工在每支灯管上加了小开关。这样夜班时哪个部位有人加班就开哪个部位的灯,电费自然节省不少。
还有制衣用的缝纫线。以前是工人写个纸条就去领来一大堆,因为每次加工产品的色泽不同,一次领来的线用不完,只好扔在一旁搁置了。一批活儿下来,常常会有一两筐缝纫线扔在那里,很难再用上。而裁衣,因要躲过疵点和小洞,一片布料用心可裁50件,不用心只能裁成40件。但不论40件或50件都一视同仁。布料裁成 率自然也较低。
针对上述情况周海江制定了一套新的管理 制度。缝纫线要用完再用空轴为凭去领。布料裁 成率也做了规定。每个工人,班组都搞成本核算, 节约有奖,浪费受罚。使这些大都从农村来的“泥 腿子”工人开始接触现代化管理的点点滴滴……
以前的车间主任是位农村生产队长。他从不 召集工人开会,只是讲“几号交货”、“快点干”。周 海江来了后则常常召集工人开会。在会上,他不 仅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现代化企业的理念给工 人听,还把即将下达的生产任务的数量、质量要 求、交货时间一一通报给大家。这样使人人心中 有数,增强了工人的责任心。
有位技工曾是周海江初中同学。他以为周海 江会对他宽容,便在上班修机器时戴着耳机听音 乐。工人们看不惯,班组长也看不惯。有人向周海 江反映了。平时温和的周海江找到这位同学严厉 地批评了他,随后又在车间大会上公开批评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