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挑 战 者——全国优秀乡镇青年企业家周海江掠影
作者:李玲修
字体: 【大 中 小】
那里强者如林。新涉足的“红豆”贸然进去,有可 能成功,也有可能被淹没,所以他把目光转向沪 宁城市带。他发现,沿线所有城市中镇江的房地 产一直没有启动起来,高品位的商品房很少。因 此它地价偏低、房价也偏低。镇江与南京之间车 程只有一小时,但南京房价3000元一平方米,镇 江只有1000元,相差悬殊,显然不合理。但这不 合理最终将被打破,恰恰是给开发商一个商机。
再则目前镇江的房价偏低,也是因为当地没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小打小闹,或想借盖房子成为暴发户的人,自然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出好楼盘提供给消费者,房价上不去也是自然的了。老百姓拿出一生或几十年积蓄去买房,肯定不会像买一般东西那样随便。他们会比了又比,挑了又挑,甚至会拿京、沪、穗等大城市的好楼盘来参照。他们会宁可晚一点,但要好一点,宁可贵一点,但要质量放心一点。他们这种期望恰恰与红豆做房地产品牌的思路不谋而合。他们不买“红豆”的房子买谁的呢?一分钱一分货,只要楼盖好不愁房价上不去。
周海江确信镇江的地产会升值。还因为镇江的GDP增长幅度在沪宁线的城市带上是排在前列的。经济增长快,税收多,财政也就会增加。市长口袋里有了钱,自然会去修马路,搞绿化,改善基础设施……整个城市形象改变了,房地产自然会有发展后劲。
信心是信心,压力并不会减轻。尽管红豆置业公司前身也曾在无锡盖过红豆花园,但毕竟规模很小,档次属于员工宿舍水平的。
首要的还是要有人才。红豆置业招聘了一批房地产专业人才。但新组建的团队需要磨合,企业文化融合到房地产上,还要有个消化过程。
周海江给红豆公司拟定的企业精神八个字中前四个字是忠诚、务实,他认为这是取得任何事业成功的关键词。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偏偏有些聪明人出于某种见不得人的私欲而与其背道而驰。诚信二字尽管是每个企业都必高悬的金字招牌,但挂羊头卖狗肉的开发商不在少数。否则为什么中国消协中投诉最多的是买房的消费者。报纸电视中报道最吸引人眼球的也是开发商与业主的纠纷,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对簿公堂。
无商不好的理念还在很多开发商中大行其道。而买房的百姓盼望有一天能像逛公园那样轻松地去买房,一路上没有任何羁绊和陷阱。他们盼望开发商能不用那些即使是外行也能一眼看出有明显缺陷的设计,而站在买房者的角度多动动脑筋,他们更盼望到手的新房真像卖房广告那样美好温馨……
这些并不奢侈的要求对开发商来说并非做不到,而是有人不愿做。
现在“红豆置业”这支新军愿意并切切实实这样做了。
“美好生活从香江花城开始”。
这是悬挂在镇江的大街小巷诸多香江花城条幅上的一句话,也是最动人心弦的一句广告词。
周海扛深知,要使这句广告词变为现实,必须站得高,抓得细,稳扎稳打下大力气。虽说房子是盖在镇江,但是制高点不能局限于镇江。如果没有品牌意识,那么在苏南名不见经传的港下镇就不会创出中国驰名商标——红豆。
周海江还是读书时的那股劲儿,他不允许自己成绩落后,不论是做外贸还是房地产。经过比较鉴别,大家对中国地产龙头企业——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房子很感兴趣。感觉无论是房子格局,还是景观设计,以至绿化都属一流。
周海江懂得人类的进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而攀登的结果。这就是说要善于学习,要善于吸取别人成功中的经验,来营养自己。四季花城是全国评比中第一名的优秀楼盘,把它的模式拿来,无疑是抢占制高点的捷径。
这样红豆置业把曾与四季花城携手的高手都请了来。全程策划请的是曾隶属于万科的深圳国际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请来了深圳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请来了北京林业大学深圳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这些高手与红豆置业强强联手,成为缔造“镇江时尚人居新时代”的重要保证。
果然强手出手不凡,策划公司一行人员来到镇江城后,看地块,跟部门交流,经过一番调研得出结论:香江花城这块地毗邻长江、焦山、象山、虹桥港,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在设计上如用焦山佛光之灵气,象山登高之雄姿,长江万里之浩荡,虹桥静港之醇美,必能打造出“高尚品质、城市新商业中心、多功能相结合”的复合型新城,高档社区,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人居”。
当然拿来主义不是完全的照搬。深圳与镇江是两个历史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的城市。老百姓对房屋的要求肯定也不尽相同。就这样,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在保留四季花城精华的基础上,又根据镇江的实际情况,溶进了许多新的灵感与改进。
比如深圳人买房不是十分强调朝向,因为那里气温高,日照充足。但镇江则不同了,大家买房都十分重视朝向。所以香江花城是坐北朝南,以保证房间内阳光充足、明亮。门窗的设置,深圳房子窗户都采用中空玻璃,可以隔热、隔音,但成本高。镇江百姓消费水平低,所以南向窗户就采取了单层玻璃。朝西或朝北的窗户才采用中空玻璃。深圳房子朝北、朝西和卧室的窗户都设计得较大。如果照搬到镇江,冬天业主会觉得太冷,受不了,取暖会消耗较多的能源。所以香江花城的卧室和朝北、朝西的房子窗户都设计得较小……
真是点点滴滴都是情,为消费者考虑到家了。
另外,周海江通过调研了解到,镇江百姓的十大需求和全国百姓是一样的,第一需求是教育。镇江这里出过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出过政治局常委李岚清等名人。家家都望子成龙,所以择居时会考虑到方便子女受教育。有的家长就是因为留恋好学校而宁肯住在早已想换掉的旧居。
针对这一点,红豆置业找到中山路小学,与镇江这家最好的重点小学签订了意向协议,将合作在香江花城建中山路小学分校。
考虑到香江花城地处城郊,为了业主购物方便,红豆置业又与世界500强的正大集团合作,准备在香江花城边上建起易初莲花大超市。这消息一传出,有心购房的人都连连称好。
设计上了档次,施工就成了关键环节。红豆置业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建筑商,最后选定的是两家有一级资质,获过鲁班奖的“江苏建设”和“江都建设”两大建筑公司施工。监理请的是甲级资质监理。
在施工过程中,红豆置业的管理人员像监督服装质量上的一针一线那样细心地盯着施工质量……
香江花城开盘了!它的销售创出奇迹。第一次开盘是2003年9月下旬,265套房两天卖光。第二次开盘是196套,第一天卖掉70%,余下的如不是公司留作样板间,也全售罄!
红豆的房地产项目一炮打响!他们稳稳地获取了百分之十几的利润。使当初扬言周海江这两个项目决策错了和“红豆必死无疑”的业内人士又一次大跌眼镜!
2003年8月,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2003届年会上,红豆置业从全国数百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引领中国城市住宅风尚企业”殊荣的10家企业之一。这表明红豆置业不仅获得业主、网上公众的好评,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镇江许多老百姓来到红豆置业的售楼处咨询、预约,有的要买“红豆·江南府邸”,有的希望他们盖别墅,“哪怕我等两年也要买你们的别墅,看了你们的规划方案,我太满意了!”
“红豆”用诚信赢得了业主的信赖,赢得了业内的好评,也赢得了市场……
欲将关爱洒九州
挑战为富不仁的社会偏见
鲁迅先生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中国文化讲“文如其人”。其实,商界何尝不是企业如其人呢?
如今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企业家常常扮演着一个“祸国殃民”的角色,不是打打杀杀、血债累累的黑社会头目,就是向政府要员行贿,拉其下水搞腐败的罪犯。这是一种对企业家的误解,也是国人“仇视富人”心态的折射。周海江常常在大众场合说,其实,绝大多数企业家是好的,他们搞好企业吃辛苦,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
周海江以行动证明着一切。在港下镇,周氏父子赢得了广泛尊敬。港下镇财政的半壁江山靠红豆集团支撑。二十年来,红豆集团给港下提供了上万人的就业机会。有的一家几口都在红豆集团工作。廿年来,红豆集团不仅自己发展起来了,也让不少与红豆相关的企业和人也富了起来。
周海江作为乡镇企业的“新生代”,并不追逐一些“前卫”企业家的“时尚”行为。他把所有精力与时间都用到工作与学习上。
“红豆置业”搞企划的李健曾领教了周海江学而不厌的劲头儿。
2002年8月他随周海江去海南参加博鳖21世纪房地产论坛年会。晚上从无锡赶往上海,八点半飞机起飞到了博鳌后,已是11点多钟了。海南天气很闷热,大家都已睡觉,可周海江却争分夺秒地看会议有关材料。中午也不休息,只是到了下午2点开会前,他对李健说、:“我休息5分钟。”就这样,他闭目养神5分钟,就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会场。
有些人开会,精力不在会上,而是在风景和娱乐上。但周海扛开会是一丝不苟,他还叮嘱李健要提前到会场,占个好位置,便于听便于记。晚上,周海江放弃去卡拉OK,关在屋内读材料,直到深夜一两点钟。李健看了十分感动。他觉得自己岁数比周总年轻,学历比周总低,但学习劲头却远不及周总。周总在公司一直强调让员工不断学习,他自己真正做到了率先垂范。
更为可贵的是,周海江始终保持着善良、宽厚的性情。他不是那种只关注企业成长、利润而对周围不管不问的人,他对部下表现出很大的爱心。每逢中秋和春节,他就会让工会主席虞翠英代表他带着月饼、水果、新衣服去慰问那些已退休的老员工。下属工厂哪位职工生了病,他也会让虞翠英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去探望,带去他本人和公司的深情。2003年,西服厂一对夫妇下班路上被摩托车撞伤了,周海江得知后发动员工献爱心,为其募捐了一万多元人民币,使他们及时得到了治疗。两口子伤好上班后,逢人就感激地说:“如果不是‘红豆’,在别的企业工作,不知今天我们是什么样子!”
相思鸟西服厂有个跑销售的大学生,刚进厂不到一个月,突发阑尾炎,没钱治疗。周海江就让工会把他送到医院,和医生打好招呼救治。员工们又捐助了七八百元医疗费,使大学生及时做了手术。
有的企业家在公众面前乐善好施,但在本企业内却颐指气使,对手下员工显出一副奴隶主的姿态。而在“红豆”内,周海江的亲和力和宽厚胸怀有口皆碑。
周海江认为对员工最大关爱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他十分珍惜每位员工的创新建议,他给员工打造机会平等的赛马场。在公司竞争上岗中,有许多人大爆冷门成为中层管理人员,他对不同意见的员工总是虚心考虑他们意见的真谛。如果真有道理,他会“投降”。甚至对那些离开红豆到别处“高就”的人,他也决不恶言相加,而是友善分手,并说:“红豆的大门是永远向你敞开的,你什么时候想回来都欢迎。”事实上,不少出去的人又重新回到红豆并继续受到重用……
周海江还把关爱的目光投向社会。六一节来了,他会想到派人去学校给孩子赠送电脑及学习文具;一位台商骑摩托车被别的车挤伤了,他也去探望、慰问;作为市政协委员,每年开会他都热心关注民生。港下交通事故较多,他建议在马路上划黄线,十字路口加设红绿灯,把原来设在集团门口的集市移到另外划出的区域。他还建议无锡市内的公交车延长直达港下……
1996年扶贫时,周海江与北古庄一家贫困农民结成了对子。这家两位老人都已70多岁,40多岁的儿子精神有障碍。周海江对他们十分关心,常抽空去探望,逢年过节送年货与慰问金,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位诗人为红豆写过这样两句诗:“旭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周海江作为一位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关注的决不仅仅是本企业、本地区的疾苦。而是把红豆“款款深情”的种子撒向九州大地。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时,红豆捐赠了五卡车的衣物送给洪区群众;2003年春天,在盐城,红豆捐资14万元参与兴建光彩世纪林,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尽力;在镇江,周海江个人捐赠20万办了一所红豆光彩学校……
周海江的真诚关爱还表现在他决不把同行当冤家。
为了推动服装主业的发展,周海江所在的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02年盖起了一座4.2万平方米三层楼的西服衬衣大楼,规模居亚洲之首。大楼一建成,十万套的大规模外贸订单就一一接到,生产供不应求。
有同行慕名要求参观西服衬衫大楼,这是企业秘密,按行规可以拒绝。下面的人去请示周海江。周海江说:“所有人来参观都让看。不论是装备、配置还是经验都不保密。他学走了回去发展,会感谢红豆。发展不起来说明‘红豆’确实强,不是看一下就能学走的。再说,竞争强手多了,我们红豆才能更强……”
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怎么会把企业做大做强?一个没有眼光的人怎么会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一个没有宽广胸襟的人怎么能广纳人才?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么会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周海江用实际行动挑战“为富不仁”的传统观念与社会偏见,他使人们看到了一个讲政治,有思想境界的,有个人操守的新兴企业家形象……
有人说,“周海江真神,干什么成什么!”
他到底“神”在哪里?
周海江“神”在他敢于挑战,靠的是勇气。“神”在他善于挑战,靠的是智慧。神在他与时俱进持续地挑战,靠的是不懈的学习与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他清醒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他的目标决不是给“红豆”赚几个钱,更不是给自家子孙留下巨额财富,而是想把“红豆”打造成百年名企,让它在世界工业之林中永远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