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松柏发新枝
作者:张艺声
字体: 【大 中 小】
二、建校新主角:吴友富走出温岭,走向上海,走向美国,又返回故乡台州办学;王建华走出路桥,走向省外,走向英国,也返回故乡台州办学。他们殊途同归,撑起创办台州市外国语学校这片蓝天。
A 1950年金秋10月1日,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一年半以后,一个婴儿从台州湾呱呱坠地,取名吴友富。吴友富在温岭泽国镇小学读书毕业后,坐着木炭燃烧的破旧汽车到上海读中学。中学毕业以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虽然坐在上外教室里,但心里却叨念泽国小学。这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乡情结,寻根情怀。每年春节,台州同乡欢聚时,他都感叹着“别离岁岁如流水,谁辨他乡与故乡”。有一句古诗“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他把“青山”换成“上海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因为他的根在台州。虽然今日已是“琵琶起舞换新声”了,但昨日仍然“总是关心旧别悄”。
在上海工作与来上海探亲的台州同乡时常相聚,畅谈如何报效故乡的养育之恩。有一次春节同乡聚会,王建华教授对大伙说:“我们是教书行伍,在办学方面能为台州的教育兴市出点儿力!”周星耀一听这话,忙接着说:“我们局长陈子敬虽然是老公安,可特关心教育事业。我们台州学校在数量上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名校不多。他曾嘱咐我们留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我回去向他汇报一下!”吴友富把两人的话儿连接成一门“公关学”!谁也没有想到“寻根”、“情结”的潜意识与怀乡、建乡的一席谈,竟然“寻”出、“结”出一所“名校办民校”的台州市外国语学校的美梦来了。
我打开计算机,寻到了www.sfls.cn的网站,一位台州气质、上海风度兼而有之的中午学者的形象与我的眼球碰撞出喜悦的火花。这点滴火花幻化成为一行行汉字符号——
吴友富,生于1951年4月,浙江温岭人,教授、博导,中共党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兼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上海外国语学校校长。
197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留校任教。1985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 1989年赴美国继续进修公共关系和现代管理专业,并在西雅图奥林匹克学院、海湾大学任教。回国后,仍在上海外大任教,历任英语系总支书记、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上外校校长、书记等职。主要著作有《新编现代管理与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等书,主要译作有《公共关系与实践》、《媒体公关12条原则》与《英语 368天》等书,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国俗语义研究》(合作)与《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英语教材》等书,发表主要论文有《目标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运用》、《论管理意识与管理创新》与《品牌立市刻、不容缓》等数十篇。
我注视着屏幕上的介绍,鼠标不再移动了。眼球抛向上外新闻网,文化教育与外语电化教育等专栏,因为这里都有吴友富的短论、专题等篇什。我的思维在上外与台外之间快速跳跃,叩问电脑屏幕:外国语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不就是吴友富主编的《系列英语》吗?我想可能是的吧!于是又向下移动鼠标,跳出了三行符号:吴友富任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吴友富是中共上海市第七、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台州桑梓父老为新创办的台州市外国语学校有这样一位集行政管理型、学者治校型与教授博导型于一身的三型人才任台外董事长而自豪。吴友富呢,也为挑选了上外的高材生王建华博士、教授任台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而欣慰。
我们的学子、家长难道不应该“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吗?!
B 我与王建华有着四分之一世纪交情的忘年交。我们合作翻译并发表过几篇短篇小说、作品评论,合作撰写过文学理论的论文。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时,我们讨论过如何合作完成比较文学的科研课题。他当时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礼貌的语用学研究》。春节期间,我翻着他特地从上海带给我的这本近26万字的博士论文打印稿,脑子里浮现出新生代高知形象王建华的成才历程。记得2000年春,我到上海时,从巴西大使馆回国任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常务副主任的陈应品做东,请我、丁锡满、王克平(巴人之子)和王建华四人吃饭。我对他们说:“我们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我给你们写过报告文学。现在,我想给八十年代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博土写报告文学呢!”我放下筷子;用手一指说:“他,就是王建华博士。他的人生道路可丰富精彩啊!”由于诸事繁忙,这个梦到今天才开始进入境界,可这次写的内容也只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一角,浮光掠影地素描式地追梦一小回吧!
王建华1957年出生于黄岩金清的一户农家。他父母在家境窘迫中供他读书。1974年高中毕业以后,在家务农、当公社企业临时工和中学民办教师,与泥巴、机油和粉笔粉粘连了整整三年。1976年伏妖降魔前夕,子夜过去的晨曦,这位农家子弟做梦也想不到被公社推荐并考入台州师专英语系读书。报到注册后的第一夜,他躺在学生宿舍的床上,眨着眼皮儿兴奋地想:这里是台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吗?是我这个农家之子、民办教师来读英文的高等学府吗?我真的冲出了海涂,冲出海滨小村庄了吗?这时,他的耳膜响起临行前,父母亲、公社干部送他到小汽车站时讲的一句话:“建华,你学成之后,回家教书吧!”可是,他没有打道回府,而是留校任教。当年,一位专科毕业生留校做教师的,不是凤毛麟角的高才生吗?但是,王建华并未驻足不前;而是向“高处不胜寒”的境界攀登着……
1978年—1979年,他攀登的跫音在杭州大学 (现为浙江大学)英语系回响……
1984年—1987年,他攀登的跫音又在武汉华中师院(现为华中师大)英语系助教进修班回响……
1986年11988年,连续三年获得教学奖。1988年,又红又专,双喜临门,晋升为讲师,加入共产党。
1989年1月,荣获浙江大学“包氏奖学金”。这是世界级船舶大王包玉刚所设立的“包氏奖学金”,以赞助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赴国外作访问研究的资金。全省经过考试而获此荣誉的中青年教师仅四人,王建华是其中之一。他进了英国剑桥大学。
1991年3月,王建华学成归国,为报答祖国送他出国而加倍努力数学与研究。他的努力连年获得了党和人民的肯定:1992年评为校先进教师, 1993年获“台州市先进教育者”的光荣称号,1994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9月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提前一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同年转攻博士,1999年12月获博士学位,2001年评聘为东华大学(即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在这期间,1995年在上海外大获全国性的“宝钢教育奖”, 1998年评为台州市十大科研优秀人才。2002年,特聘为上海上外网络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编,兼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网教院副院长。与此同时,他的一系列重要著作相继问世了。除了出版博士论文《礼貌的语用学研究》之外,还陆续出版了《语用学引论》、《翻译理论精要》、《国俗语义研究》(合作)、《新编语用学概要》、《比较与超越——世纪之交的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合作)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厨师之旅》、《人类之声》、《夫妇们》等十多部译著,还在《外国语》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与以上一系列荣誉称号双轨并进的是他先后担任一系列行政职务:台州师专英语系副主任、东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上海网络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网教院副院长等职。2003年,他奉上外之命、应台外董事会之邀,出任台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这又是他的人生新冲浪,那美丽的浪花将在台州湾涌起千层浪。
我到椒江访问台外的有关领导、教师和职工,他们都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拓荒者。他们都对我说:王校长为了创办台州市外国语学校,不但“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而且“科学管理,首创意识”,用中西综合的教育理念把台外营造成富有品牌意识、形象工程的新颖学校。但是,王建华返回上海参加董事会去了。
C 上海外国语学校校长会议厅的落地式窗棂悬挂着一幅幅苹果绿的半透明窗帘,半开半合,阳光穿透纱帘,洒在会议窗上,亮丽而柔和。台外的董事们依据台州市委、市府、教育局、公安局以及其他部门的意见,进行认真、严肃的讨论。会议最后,董事们对董事长吴友富教授、校长王建华教授的各种筹备工作,表示十分满意,对台州市的各级领导对台外的引进、支持,表示十分感谢……
董事会结束了!
小会议厅留下了吴友富与王建华两人。吴友富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名校办民校’的理念,我们用上外创办台外的行动予以实施了呐!”他边说边递过两个文件,王建华接过一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王建华说:“这是我们民办教育的根本大法,我回台州以后,组织学校的所有人员好好学习,把每条每款的基本精神都要吃透!”这样,他们一边喝着咖啡一面回顾上个世纪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民办学校所走过的曲折的历史时段:第一时段是邓小平推翻了姓“资”姓“社”的铜墙铁壁的大路障,使民校起步发展;第二时段是世纪之交,进行民办学校公益性与回报性的大争论,则使学人陷于彷徨困惑的窘境,一度停顿不前;第三时段是2003年周济部长提出了“名校办民校”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全国各路学人军团的办学热情。吴、王俩人要在中国的私立民办、官助民办(以政府行为为主)或其他多种办学模式中,寻找一种优化的办学理念。而这种理念正如泰纳所说的“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帮助发展的”。王建华对吴友富说泰纳还说过一句话:“精神文明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因地制宜吧!所以,我们不能把上外生搬硬套到台外呢!另外,我们如果把精神文明的概念转换为大至人文文化小至民办教育,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中外古今不同的地缘环境决定民办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呢!
这样,他们的思维扩散了,话题开拓了,由上外至台外转为古代至现代、本土至异域。他们的话题从中国先秦孔子到清朝武训的私人办学,从西方古希腊柏拉图学院到美国哈佛大学;都是私办学校呢!他们愈谈愈亢奋,但是王建华考虑到吴友富明天要参加市里的一个咨询决策会,就告别回家了。
王建华的生物钟是子夜到凌晨上足发条,滴答滴答催他高速运转。于是,他打开了思路,把眼球抛向了他自己去过的英国学校和吴友富去过的美国学校。于是,他展开思维的翅膀,又飞向了英国,也转向了美国……
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是传统的私立大学,经费却由国家赞助,学校管理决策由董事会作出。英国各地的小学、中学等私立学校称之为“公学”,意为由私立性演化为贵族化的类型,营造着显露优化的教育来增强魅力和赢得市场。
王建华的想象翅膀从英伦三岛飞翔到美利坚了。
吴友富访问并讲学于世界超级教育大国。名闻世界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是私立大学。美国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中小学的办学经费都是由政府、教会、社团和私人联合资助的。王建华记得吴友富在董事会上说过: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哲学家是杜威。杜威办学的理念是实验主义,主张把学校办成社会生活的活跃而健康的乐园,让儿童、青少年从愉快的教育实习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到真正知识。杜威认为只有那种解决人类和社会问题的理念才是重要的。有一次,吴友富对王建华说杜威在美国创办了许多实验学校,如布法罗市的帕克学校、马萨诸塞州的沙迪希学校等,都是美国最有革新精神,最有辐射魅力的私立实验学校、。王建华听了这席话后,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了教育部‘名校办民校’这把尚方宝剑,应该努力运作各种教育科学理念把台州市外国语学校也创办成一所具有革新精神和吸引魅力的现代化新颖学校!”
三、教学新理念:吴友富推出了以品牌意识立校的理念。王建华猛力启动着形象工程。全校教师职工用心血浇铸“台外”的基石。开学第一天的“精晶教学”就是明亮的星座在台州湾穹幕闪光。
A 王建华一上网,在各种网站中,经常投入眼眶的时尚术语像天上星星一样,在瞳仁中熠熠闪烁。但是,他打心眼儿喜欢“理念”这个概念。他想:这“理念”的词儿已经习以为常,成为大众俗语了。但它的元语言一定是哲学术语。一个人的思维、意识、言语与行动都要有精神支柱,以此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境界。于是,他翻阅哲学著作,以便对“理念”的哲学内涵与外延有进一步的了解。他创办台外的意识不是盲动意识,而是理性意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