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滇东明珠

作者:张永权 晏国珖

字体: 【

得直冒冷汗也不愿下山去治疗。民政所干部肖楠常说:群众的问题无小事。他掌握着一把尺子丈量土地、房屋,一尺一寸,毫不含糊,他说:“这也是在丈量一个民政干部的党性和良心。”黄本益是五乐村举足轻重的人物,当兵复员。见过世面,女儿黄白果又是村干部。肖楠和他的女儿是老熟人,刚进村时,在他家吃过一顿饭。在丈量他家被征用的土地时,肖楠一是一,二是二,不让他家受到损失,但也不给一分,寸的好处。黄本益气极了,骂道:“喂条狗还会看主人脸色,摇摇尾巴,我家的饭,白给他吃了!”但肖楠一点也不气恼,在丈量上百家被征用的房屋、土地时,都用皮尺显示了一位民政干部的公正。终于,老黄口服心服了,还主动出面帮助化解了拆迁中的许多矛盾。他说:像肖楠这样不殉私情的干部,我服了!
  但是,这涉及到上千人利益的拆迁移民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矛盾。在关键时刻,梁志敏连夜召开县委常委紧急会。
  按照“五好”的要求,他们一户一户地疏通,一个一个地说服,有的人家进出工作达百多次。在五乐征地拆迁的日日夜夜,各级干部走访群众3659户次、19506多人次,化解矛盾168件、3000多人次。不到3个月,征用土地5000多亩,拆除房屋5000多平方米,迁坟1000多座。富源县花费资金2000多万元。其结果是在一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中,无一户一人到省、市上访,使滇东煤电工程成为真正的和谐工程。
  做好“五好”工作,关键就是要把规划中的移民新村,尽快从蓝图变成现实,让五乐人安居乐业。于是,规划、通电、通水、平整场地,又一次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只用一个上午,几百户人家便拈阄选定了各自的住房位置,公平公正地确定了他们今后的生息之地。这样,一些群众占用工程场地搭建帐篷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直忙碌在五乐工地的杨学智,此时才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他深有感触地说,滇东煤电工程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干群关系,使干部增长了才干。“问题到第一线去发现,办法到第一线去寻找,困难到第一线去解决,经验到第一线去总结,关系到第一线去密切,才能到第一线去发挥,政绩到第一线去创造”——黄泥河镇在支援滇东煤电工程中深入实际总结出的“七个第一线”的工作方法,生动地体现了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
  
  中国老百姓的恋乡、恋家情结,从大的方面看,是中华民族爱国爱乡的缩影,也是中国人重乡情、友情、亲情,表达天伦之乐的方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深入到了许多人的骨髓。
  故土难离啊!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鸡窝一这就是老百姓恋家、恋乡情结的形象表达。
  为了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滇东煤电工程一开始就打破常规,采取了边设计、边征地、边拆迁、边施工的办法。五乐的拆迁农户,在他们的新居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就要搬出旧屋。这就为移民安置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特别是五乐的田坝,周周围围的肥田坪地,在五乐人眼里,就是粮食,就是希望。但滇东电厂偏偏选中了这块地方为主厂区。田坝村的七十多户人家要全部搬迁,几百亩好田好地要全部征用。
  那天,进场的机械,刚刚发出隆隆的鸣响,一些恋家的老大爷、老奶奶,没有人号召,全部从家里出来,围坐在田埂地角,不让机械施工,有的还堵在路口,不让施工人员进场。
  杨学智、尹江云急了。他们心里明白,老人们是舍不得这方肥田好地啊!但现在工程施工如火如荼不能耽误,该怎么办?他们相信,五乐人是通情达理的,是会顾全大局的,关键是要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于是,他们率领村、镇一班人来到群众中间,就像儿子对自己的父母亲一样,问寒问暖,细细解说。正在火头上的老人们,怨气也就消了一大半。杨学智说:“父老乡亲们对自己老屋和土地的感情,血肉相依,难舍难离,我们这些当书记、镇长的晚辈都很理解。您们的困难,县上、镇上都知道,一定能妥善解决。”杨学智说得动情,眼里闪着泪光。老人们低着头,心想:这个年轻的书记,没有忘了咱老百姓,心还是肉长的。学智乘机把话题一转:“大家都知道,这个工程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是经总理办公会议批准的。国家把这项工程放在我们五乐,不正是我们五乐人所希望的吗?”杨学智这一句话,说到了老人们的心坎上。学智趁热打铁道:“想一想吧,当年上边派专家来五乐考察项目时,我们是怎样说的?想一想,当时我们写在村口的大标语:支援国家建设,要地给地,要房给房!”尹江云也说:“当年我们给专家送土鸡蛋、烧红薯、煮包谷,甚至冒着寒风细雨,下河捉鸭子、摸细鳞鱼宴请贵客,为的什么?不都是在表达我们的一片真心,要把这一工程争到五乐吗!”这时,杨学智站了起来,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激情:“滇东煤电工程,要占一些好地,要拆迁一些老房子,我们要损失一些财产,打破一些坛坛罐罐。但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住更好的房子,过更好的日子,五乐、黄泥河、甚至富源全县,都会旧貌换新颜,祖祖辈辈盼了上百年的五种快乐,就会变成现实!”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人们纷纷交头接耳:是啊,言而无信,还算五乐人么?老人们含着热泪,异口同声道:“书记、镇长,你们不要再说了,我们搬!”
  通情达理的五乐人,一个个袒露出的,都是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杨学智、尹江云把老人们扶起来,把他们送回家。有几个年老体弱的老奶奶老大爷,他俩就一一把他们背回家。老人们在杨学智、尹江云的背土,热泪与两个年轻人的汗水浸润到了一块。
  杨学智、尹江云背送搬迁老人的事,不胫而走,感动了许多人,也带动了许多人。
  这时,五乐的共产党员们、村干部们,首先站了出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向人们显示:在国家需要时,党员和干部争当楷模,舍小家,讲大局,带头拆迁,不徇私情。
  谢全先,五乐党总支副书记,他家八成的田地被征用,妻子很难过,问他今后吃什么,老谢回答:“滇东煤电工程是国家的重点工程,我是一名党员,就该带头。今后把剩下的那点田地盘好,再做点小买卖,日子总会过下去的。”他家的房屋要拆迁,一时间又无新房可搬,他就在外村租了一间简易房,叫人来拆迁。那天是街天,妻子赶街下午4点才回来,见又要搬家,气话一大串丢在老谢面前:“你怕是吃多了撑昏了,好田好地被征了,房子又要拆,这个家你还要不要?”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落着,连刚过门的儿媳妇也哭了起来。谢全先心里酸酸的,连连安慰她们道:“不要怕,有政府,今后的日子会好的。”他还是坚持带头拆除了自家近3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
  识大体、顾大局的五乐人,让出了好地,拆掉了居住若干代人的老屋,卖掉了和他们有着割舍不断情丝的牛、马、猪、羊。五乐大寨子的张建功老人,身患肝癌,还带头拆迁。他说:“当年没有工程,盼工程;现在有了工程,就要和政府好好配合。不能再守着老屋过日

[1] [2]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