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铁流交响曲
作者:赵景龙 黄继胜
字体: 【大 中 小】
苗总的爱人苗喜英是从教二十多年的子弟学校教师,为了支持丈夫工作毅然决定第一个下岗。四十六岁就告别了她心爱的教育事业。她含泪和同事们说,“我只有牺牲自己的事业,来支老苗的事业”。
苗青远深深懂得,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之根有多深,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未来有多远。西钢人把文化理念贯穿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把握住开始,控制好过程;无一不重要,无一不细心。”公司上下、厂内厂外,人人讲质量,人人保质量;时时讲质量,时时保质量。西钢人视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如同自己的生命,将“中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串串光环戴在了自己头上。2004年,再次通过了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换版认证。
不惟来历,不惟学历,不惟经历,不惟资历,适用就是人才。这是苗青远和西钢人独特的“人才”理念。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人者天下无弃才。“不能因年轻犯过错就否定他的能力和成绩”,2000年,苗青远为二十年前曾犯过错误、有人提出疑义的王永兴说了一句话,坚持提拔他为动力厂厂长。王永兴上任五年,能力共认,业绩突出,上上下下都非常认可。
2001年,公司一次性地把十三个知识分子提拔到中层干部岗位,平均年龄二十九岁,其中与苗青远认识的只有三个人。这些人现在都成为了西钢的骨干。设计弯辊道的孟兆祥,堵上两个油嘴就使吨钢油耗由70千克降到50千克的李恩方,全力探索降低电极消耗方法的老标兵郭泗东等“土专家”也都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要使马儿跑得好,就要及时为马补充草。以苗青远为代表的班子,不仅是用人理念独到,更看重的是如何“逼才”、“造才”和“引才”。为提高人才素质,公司每年还通过召开人才表彰大会、举办比武竞赛、组织培训、为员工报销部分自考函授费用等方式,大力表彰拔尖和优秀人才,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同时,对入主西钢的大学生,给予结婚补贴安家费5000元,未婚的分单间宿舍并补贴住宿费。对于苗青远的人才观.西钢人有语: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
从企业宗旨、作风建设,发展战略、营销战略、晶牌战略、人才战略,到西钢价值观、质量观、管理观等,西钢人都用文化理念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西钢还制定了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员工手册,谱写了厂歌《腾飞吧,西钢》,创办了《西钢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报告会,将企业精神和文化理念植入员工的灵魂深处。老劳模郭泗东,围绕电极、冷却壁、扒补炉等项目开展科技攻关。仅发明的电极帽一项,就为公司创效益600万元以上,外省企业以10万元年薪挖他,被他拒绝。他斩钉截铁地说,西钢永远是我的家,老苗永远是我最信得过的领导。1998年1月17日,炼铁一号高炉发生多年不遇的炉凉崩料恶性事故,三个风口烧穿,八个风管全部被铁渣灌满,仅仅五分钟,炉台上就站满了前来抢险的无数个职工,不分工种,不分班次,无声地静候命令。1997年3月,在西钢最艰难的时刻,西钢人同企业同呼共吸,在连续二十九个月未发工资的情况下,七天时间筹集生产自助金6700万元。其中有的是向亲戚朋友借的,有的为此推迟了婚期,还有62名离休老干部把养老送终的钱也送来了。年底公司总结大会上,苗青远代表西钢班子,深情地给全体职工鞠了三次躬。“如果没有这笔钱,西钢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为了西钢,西钢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份情意,这一生都还不完”。
多年后的今天,苗青远动情地谈起这段往事时,仍泪光盈盈,几次哽咽地说不出话。
是啊,西钢人用“高温燃烧着思想,炽热净化着灵魂”,像钢花一样怒放的情怀,诠释企业团队精神;“我靠西钢生存,西钢靠我发展。”这种精神产生的穿透力是西钢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三乐章 抢占高地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苗青远第一次参加全国冶金工作会议,与国内同行业“大哥大”的宝钢、首钢等老总坐在一起时,他再也坐不住了:西钢的钢产量还不到人家的一个零头啊!苗青远再环顾左右:南有阿钢、呼钢,西有北钢,困境中的西钢如何站稳脚跟,抢占先机,占领市场?强烈的危机感促使着苗青远时刻在想着如何带领西钢突出重围。
我们走进西钢,部属及员工们对苗青远最多的评价,除了他正直的为人外,就是他的胆略和超前意识。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战略问题同样高于战术。无论是执意并购停产企业,还是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苗青远的胜利首先都表现在战略上的果决和先知上。苗青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体会到,市场经济浪潮中,最活跃的是资本。而任何一次资本联合,都是一次资本博奕。通过低成本扩张,实现企业规模跨越式发展,是西钢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从2001年与阿钢“喜结良缘”,到牡丹江冶金机械制造、灯塔矿业等七个公司的并购,正是苗青远的联合智慧启动了西钢集团质的飞跃。特别是对阿钢的控股,更是苗青远资本联动谋略的一次大演练。
2000年末,省冶金局组织省冶金企业负责人,讨论龙江冶金“十五”发展规划。苗青远与阿钢总经理邵玉峰见面。两人彻夜长谈,形成共识:西钢具有管理技术和规模优势,但地处偏远,因此,无论从企业未来发展.还是占领控制市场的战略高度来看,西钢都有必要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靠近;阿钢有设备和地域优势,但缺乏管理经验和资金。两企互补,携手发展,不失为明智之举。苗青远之后又进一步得知,阿钢五年累计投资5个亿,产钢只有5万吨,而且已停产三年……。一个投资2.08亿元的重大决策在苗青远的思维方阵里迅速酝酿,并在两个月后付诸行动。经过科学细致的市场调研,加上谈判过程中阿城市政府那种发展地区经济、造福地方父老的拳拳公仆之心,以苗青远为代表的西钢集团班子在短时间内作出了控股阿钢的决策。2001年2月6日,西钢以承债的方式,以 52%的股份控股阿钢,正式组建了“西钢集团阿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从形成共识,到合同生效,只用了短短的两个月,成功实现了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并创造了全国第一个国有企业控股民营企业的先例。同年4月,“休克”三年的阿钢正式恢复生产,钢水奔流声、众人欢呼声响彻厂区。当年底就产钢15.7万吨,盈利188万元,使西钢一跃成为黑龙江省冶金企业龙头。
苗青远和一般企业家的差别在于,别人前进一步,他跨越一个台阶。许多企业家先审度自身条件,然后决定什么。而苗青远先决定干什么,然后千方百计创造条件。
2000年初,受炼铁原料铁精矿粉不足的影响,西钢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塌腰”现象。苗青远面对着长期堆放室外、冻结成块,随时都在受风雨侵蚀的铁精矿粉,联想到每年入冬前的冬贮占用着大量的流动资金,心痛不已,思绪万千。三十多年都这么过来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没人去想改变什么。苗青远认识到,如果能建个暖库,把铁精矿粉给装起来,不就避免了大量的浪费?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寒意仍未退去。西钢的经营还没有根本好转,正常的生产资金都极度缺乏,根本没能力再上新项目了。而这个项目能否真正带来效益,还是个问号,是退,是上,公司内部疑异声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