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铁流交响曲
作者:赵景龙 黄继胜
字体: 【大 中 小】
第一乐章 无悔抉择
“一个人在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只要他肯付出代价。”
——亨利·詹姆斯
1966年春天,2500人从祖国四面八方涌进了小兴安岭——伊春市西林区安营扎寨。从此,西钢人演绎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篇章。
1983年,西钢建厂十七年,投资1.7亿元,亏损1.7亿元。十七年风风雨雨,十七载惨淡经营。
1992年,由于国内经济市场非正常运行,西钢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完成利润3020万元,1993年再创佳绩,实现利润7030万元,瞬间的辉煌,也在瞬间湮灭。
到了1995年,国内经济市场得到了平稳调整,钢材市场风云变幻,冶金市场持续低迷,原材料价格一涨再涨,钢材价格一跌再跌。积聚多年的矛盾如火山般爆发了,西钢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一叶小舟,被无情地抛人了低谷。年底,其账面亏损1.35亿元,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年底,省冶金工业厅主要领导亲自找时任西钢副总经理的苗青远谈话,要求其出任总经理,三个小时的谈话,苗青远一言未发。第二次谈话,还是没有给面子。
1995年12月,冶金厅工作组进驻西钢,在公司中公选总经理。176名中层干部,除去 1人未到会及苗青远自己的选票外,174张选票投向了苗青远,创造了全国第一个国有企业民选总经理的先例。多年后的今天,西钢的员工们谈起当年的情形仍激动不已。这年,苗青远四十二岁,刚过不惑之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年龄,但对西钢人来说,那是一个充满辛酸的年龄。
“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上级领导如是说。作为见证或与西钢荣辱与共三十年、和苗总一起共事二十五年的领导和员工们有充足的理由这样说:“青远是我们最信得过的人”。
往往一枝成功的花朵,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苗青远八岁那年,被亲戚带到了先从山东逃荒至伊春的父母的身边。从此,他一边帮着父母干农家活,一边读完了初中。1970年,十七岁的苗青远以他的聪颖被招工进了西钢,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原料工,之后又成为炉材工,几乎干过了厂里所有最累最苦最脏的活。1979年,苗青远被任命为一炼钢工段长,一年后,该工段成为厂内秩序规范、制度健全、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工段。1987年,出任二炼钢厂长,至卸任时,二炼钢扭亏为盈。1989年,转任一炼钢厂长,使西钢由第一亏损大户变成第一盈利大户。1992年底,苗青远任西钢副总经理,成为班子里最年轻的成员。
上任的前几天,苗青远天天在生产车间、废钢库、机关楼及厂内生活区转、找人唠,有时独自在办公室盘算,时刻在寻找着西钢的生存发展之路。
1996年1月3日,一个西钢人早已习惯的日子,但无论对西钢、对西钢人,还是对苗青远个人而言,这一天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
上任首次千名职工大会上,苗青远用他那特有的山东大汉的豪爽,为与会职工摆出了西钢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资源充足,我们有自己的矿山,还有距厂区不足三百公里的丰富充足的精煤资源;二是市场巨大,黑龙江省长材市场需求量为80万吨,西钢的产能只有20万吨,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三是潜力尤在,亏损的原因主要是成本过高,只要通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改进工艺,扩大规模,就一定能扭亏增盈;四是团队优势,西钢三十年的历程,磨练了一支能打硬仗,勇于直面困境、敢于承担风险的职工队伍。“西钢的前途就是西钢人的前途,西钢的命运决定着西钢人的命运,我们要为西钢的生存发展去奋斗。”信心十足,豪情万丈。以苗青远为核心的班子成员的豪情和决心,让西钢人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第二乐章 背水一战
“艰苦的事业里寓有光荣,但是甜蜜的生活也有它的价值。正是为了生活的甜蜜和它的价值,才更需要艰苦奋斗。
——泰戈尔
伊春,这个被誉为中国“林都”的宝地,并未因青山绿水而给西钢带来多少发展的福音。“靠山隐蔽、备战备荒”框框下建立的西钢,注定了其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先天不足.作为成就基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哪一项也未能具备。历史给予西钢的只有简陋的生产设备、落后的工艺技术、偏远的地理条件和过低的生产能力。
十年前的今天,在全国钢材产量普遍下滑的形势下,由于外在的因素,国有企业的通病几乎都在西钢的体内繁衍体现,超亿元的亏损额致使西钢濒于破产,职工工资长期欠发,部分技术和生产骨干相继出走,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上访不断,一时间西钢人心浮动,绝望的情绪时刻笼罩在三万名职工和家属的心头。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以苗青远为首的新班子被历史推上了几乎绝望的西钢舞台,凭着一往无前、永不言败的性格,带领着他们的员工们,背水一战,重整旗鼓,稳扎稳打,以十年没有一次决策失误的战绩,使濒于破产的西钢起死回生并不断跨越式攀升,一次次实现了从技术、管理到企业文化品性的全面提升。从巨额亏损到年纳税2.5亿元,从名不见经传到走进中国工业企业500强、“龙江钢铁脊梁”等称号,从年生产10万吨铁、8万吨钢、6万吨材到形成年产2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从单一的炼铁炼钢企业到集矿山、冶炼、连铸连轧于一体,拥有一个核心企业,六个全资子公司和两个控股子公司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三十年始终不渝的追求,一十载顽强不屈的拼杀,西钢正在演绎着一段不凡的历史。而这一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滚动发展造就的规模仍然在高速扩张之中。
经营企业,就好像下棋,善奕者既善于谋事,更善于谋势,谋无不当,举必成功。对于企业管理,苗青远善于出招,而且招招见血,这是西钢人共认的。上任伊始,苗青远带着西钢管理人员两赴邯钢探经寻宝。1996年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学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主线……”苗青远的声音穿透了冬日的阴霾。西钢人重拳出击,一股以“深入学邯钢,全员降成本”活动为突破口,以创新企业管理为手段的低成本战略的飓风迅速席卷了西钢。
现代企业发展已证明,在产品日趋同化的今天,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就是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可喜的是,苗青远带领西钢人迈开了低成本战略的第一步,从1997年起,西钢每年成本指标都被压缩在5000万元以内,可比产品成本每年都在下降。
岁月沧桑,历史变迁,这是一条历史规律。西钢也同所有国有企业一样,机构庞大繁杂、冗员人浮于事的问题也在时刻阻挠着企业的发展,使西钢几乎走到了积重难返的边缘。
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苗青远和他的班子十年横刀立马,一往无前地在企业内部推行了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程。公司机关由二十六个处室合并成七部一办,管理人员由650名减至 196名,取消处级管理层,管理向扁平化过渡;二级厂机关限定为“二科一办”。主体单位取消了单一工种作业形式,推行一专多能、操检合一,从上到下,实行“定岗、定编、定员”,竞聘上岗;打破工人、干部界限,通过考试考核,民主测评,公开聘任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制定了新的《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方案》,取消固定收入,打破铁饭碗,把职工收入与公司的总体效益挂钩,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分配机制。分离后勤单位,成立龙华公司、兴达公司、汽运公司,安排下岗分流人员;采取种种措施促进再就业服务中心、工程公司、职工医院等单位增收创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