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钢铁运输线

作者:金 一

字体: 【

前设一指挥车,运输车队时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0公里;运行前与铁路、公路及有关部门沟通,保证运输安全畅通。
  11月6日凌晨,浓雾与细雨缠绵交织之夜,浩浩荡荡的运输队伍踏上征程。清晨7点,饥饿与寒冷悄悄袭来,在簌簌冷风中,前驱“开路”的“领队”终于探到有一家牛肉粉馆开门营业了,一行人一边匆匆忙忙吃了早餐。因为路途中可能没有饭吃,大件运输一起动,就必须到达计划中的目的地,不能停下来休息吃饭,不然会造成堵车,下一顿饭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吃上。
  周志能已经是一名年轻的运输老手了,他把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融入大件运输管理中,使公司运转更为科学和规范。他说:“运输队是个特殊的队伍,工作日复一日,就是将‘西电东送’大件物资及时运输到工地。一次小小的疏忽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西电东送’造成重大影响。”运输队员们不仅要克服累、困、饿、渴、苦,还要对运输工作中的细节小心谨慎、细心操作,一不小心,便生出许多麻烦。
  一路行来,闻名已久的“鸡爬坎”也就越来越近了。“鸡爬坎”位于金沙县,虽仅几公里长,但坡度大,最大达到13%,而大件运输要求仅为8%;路面差,凸凹不平;弯度大,弯道上下路面相距极窄不说,弯道两旁一边是陡峭山壁,一边是万丈深渊,稍不留心,便会车毁人亡。每一次上“鸡爬坎”,他们都是提心吊胆,短短几公里,走得顺利的话,三个小时,不顺利的话,就是大半天。
  进入“鸡爬坎”,驾驶员陈福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了,睁大眼睛观四方,竖起耳朵听八方,保持车速平稳。副经理李裕才在车前打手势,指挥拖车前行,并顾盼左右,目测拖车与山壁和悬崖的距离,防止灾难的发生,同时尽力让拖车绕过沟沟坎坎,绕不过去,就组织队伍填沟削坎。押运员陈贵川则在车后,盯住大件和车板,一旦出现倾斜,立即发出命令停车调节车板。拐弯的道路一般是内弯低外弯高,形成一个斜面,他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将车板内弯侧调高,外弯侧调低,始终保持大件物品水平。大件物品因为重量在一二百吨,一旦倾斜,就可能导致翻车。路遇凹凸处,他们还要及时调节车板,防止车轴震断。一次拖车左轮陷在一条沟里,大件物品倾斜了10度,陈贵川惊出一身冷汗,脸色“刷”一下惨白,双脚战战兢兢地迈上前去,带领两名助手立即设法调好车板,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采访时提到这件事,陈贵川还心有余悸。
  走着走着,在弯道上,平板车前排8个轮胎全部陷到一条暗沟里,拖车怎么也爬不起来。事前,他们沿途都进行过仔细勘察,怎么突然会出现一条暗沟?事后才得知就在两天前,公路部门埋设管道,挖了这条沟,然后用泥巴、碎石回填,造成路面强度不够,形成暗沟。队伍赶紧搬石头,用枕木填沟,陈福朝小心倒车,拖车终于从沟里退了出来。这条沟他们耗去整整3个小时,一路下来,他们过了三条这样的沟。
  这时,一阵炸雷从天边滚来,山风呼啸,随即大雨倾泻而来,地面溅出迷蒙的水花,一行人顿时成了落汤鸡。人们的吆喝一声比一声大,雨幕中人影穿梭,密切配合,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臃肿的庞然大物,转动着精细的角度,逾越过由一根根枕木临时搭建的“公路”,挪过狭窄的山脊,拖车成功地跨过沟坎,绕过弯道……黑幕如潮水一般吞噬了车队,几十盏车灯齐放,车队犹如一条慢镜头的火龙,蜿蜒爬行于乌蒙山中。
  11月10日黄昏,车队从雾霭沉沉的山脊“九弯十八拐”中缓缓通过。看到山坳中的大方电厂,陈福朝的脸上泛起笑容,一周来揪紧的心身,顿时放松下来,今天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陈福朝长年行车,甭管多疲累,一旦坐上驾驶室,立刻变得精神抖擞,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时进了驾驶室,一天都下不来,车队一上路,他就不能下来,这是他的职责要求使然,即便是中途临时停车,调整车板,他也不能下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活动活动一下四肢,甚至方便方便。年复一年,陈福朝养成了两大“恶习”,一是憋尿可憋20多个小时,二是从来不吃午餐。就是在行车途中,他的妻子因癌症去世,他也没能回来守在病床边同妻子说上最后一句话。仅仅半年后,老岳母去世时,他还是没能看上老人家最后一眼。提到这事,陈福朝心里充满内疚,眼泪挂满眼眶。几次到公司采访,中午吃饭时,他就走开了,我很纳闷,他的同事解释说:“他没有吃中午饭的习惯。”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禁不住感慨万端:多好的同志啊!“西电东送”就在千千万万像陈福朝一样的电力人无私奉献中铸就的,他们不愧是托起“西电东送”宏伟大业的不屈的脊梁。 [责任编辑 杨 泥]

[1]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