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天使出发(外一篇)
作者:陆 健
字体: 【大 中 小】
我们的凹凸不平的灵魂,需要穿好
我们的腰酸背痛的身体
耳听眼见百步亭
离开武汉已十多天了,许多东西萦绕不去,黄鹤楼的落霞,晴川阁的壮丽,汉阳钢铁厂的带着铁锈的历史和它充满奋发之气的今天,归元禅寺闹中取静的幽雅与神秘世俗相杂糅的氛围,都值得细细品味。每块地域均散发其独特的文化气息,给人以浸染,有诗文,有描画,前贤笔意多多,我辈不说也罢。
在武汉,我们“采风团”还参观访问了几家企业和一个社区,武汉卷烟厂、九州通集团、武汉汽车城及百步亭花园社区.触摸到时代经济、文化的强烈脉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话题多了起来,兴奋了起来,而吸引我目光、进而引发思索与联想的,最是这个百步亭。
我知道它是“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城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获得过难得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诸多国家媒体和省市媒体曾经声势浩大地报道,温家宝总理等十数位国家领导人曾来此视察工作、发表指示。盛名之下,百步亭的工作必有其非同一般之处,但是以我个人的角度——也许带一点审视、挑剔的眼光和情绪,我想看到百步亭的居民他们怎么做“业主”,他们的状态、心态。那是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下午,百步亭社区管委会安排的居民座谈会上。
话题至此,恐怕有朋友会认为——事先安排、设计好的,电视行业叫“摆拍”。大凡广有知名度的企事业单位,无不如此——前来参观指导访问的人员多,为提高参观效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使来访者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主办单位一般都会像启动生产流水线一样组织参观采访程序。就像写文章那样,主题突出,点、线、面结合,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这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曾经接待过三十二万多来宾的百步亭社区党委会、管委会,估计也长于此道。但是没关系,我们这次“采风团”的同志,陈忠实、李存葆、邵燕祥、韩作荣、雷抒雁、邱华栋、商震、陆健等诸位,哪个不是目光如炬,参加发言的居民是刻意安排、还是自发的——类似随机抽样,他们一眼就瞧得出来。
到会居民共十七位。有男有女,年龄大约均在四十五岁之上,其中三位左臂上戴着“百步亭社区治安志愿者”的红袖箍。这种年龄段的人一般没人蒙得了的。对于强大力量,他们有时可能不敢反抗,然而他们一定敢于不配合。见到他们在大会议厅里坦然休息同时耐心等待“采风团”成员到来的神态,我们知道,我们起码能够听到一部分真话。
听安居苑C区三○一栋栋长介绍,她是九八年第一个买百步亭的房子的。房产证号0001号。当时值班售楼小姐还没学会开发票呢。九九年四月入住后老同学来看她,说十几万买这鬼地方,不值。前些天老同学又来,亲眼所见,“晴野黄花、茶社歌声、疏柳晓烟、菊屏映月”等“后湖八景”苑区景点,四万平米中心绿化广场、一万平米架空层居民活动场所以及足球场、门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四万平米的百步亭游园,啧啧称赞,“当初还是你有眼光”。百步亭的现在,家家绿树,户户朝阳,室室通风,人人含笑——这是她所始料未及的。
安居苑C区十二栋的钟女士的说话节奏比较快。她说用爱心对待左邻右舍,是别人羡慕百步亭住户的一个重要原因。栋长吴淑珍接上话头:我当了五年门栋长,体会很深。我退休了,退休金五百多元,物质上不富有,可是我觉得自己精神上很富有。每天做对大家有益的事。当然,在百步亭,人帮人,早就蔚然成风。我们楼有一位姓张的送奶女工,丈夫死了,家里困难,有一次过生日——巧得很,她和自己的女儿、外甥女是同一天生日。那天早上一推门.竟然看到门口放了一个三层的蛋糕。非常感动。这样的人家,穷,社会地位低,在很多地方没人搭理的。但是在百步亭,你只要是这里的居民,就会有人惦记你、帮助你。并且帮助你的人常常尽量不让你知道他是谁。
温馨苑A区的俞师傅还谈到一个颇为感动人的事情。一○三栋的鲁师傅手脚残疾,每天到小区的花园锻炼身体,进出楼门不方便。一位邻居自己出钱请人做了一个上楼的扶手。鲁师傅过意不去,把钱放在邻居门口,可是当天晚上钱又被送了回来。
以上事情给我这样一个印象:百步亭人群中也许会有人经济方面比较拮据,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活得比较讲究自我的尊严。我和雷抒雁先生那天午饭后散步在飘满花香的街道上,曾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我看到前面不远的路面上有一张谁不小心掉落的废纸,那老人家正吃力地弯下腰去要把它捡起。是的,谁都应该这么做的。也许因为在短短一天多的时间内总是受到人们和谐相处的温情的感染,我竟猜想,或许人们认为,百步亭的地上就不能让它残留着脏东西。
俞师傅的话语还在继续,关于一○四栋的一位白血病病人,治病开支十七万之巨,负债累累,父母急得直哭,小区民众两天时间捐款八千元。一批志愿者组织三班倒轮流在医院值班。那次仅小区刘玉元总经理就捐款五百元。
座谈会的发言逐渐进入稍显无序的状态,争先恐后,人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来源、自己感受最深的或大或小的事。采风团诸位忙于记录,忙得顾不得询问发言的业主代表姓甚名谁,住哪个大院几号楼了。有的故事把我们感动得都只顾听而忘了记了。下面这几段,是我离开武汉十多天后,凭记忆写下的。
一位名叫李克勤的十号楼党小组长,大儿子刚离婚,小儿子近三十岁了还没有工作,他自己六年前得了直肠癌,从一家工厂副厂长的位置上退休后积极地义务参加社区工作,热情支持社区要在百步亭区域内建造一千个亭子的计划,撰写亭联,直到去世前还在忙碌。座谈会上一直没怎么言语的那位退休的船长,拒绝一家企业月薪两千五百美元的聘请,主动、无偿地照顾社区内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另有一位党小组长自购胶卷、自费冲洗,每次社区活动都给大家拍照片,留下资料,花费近五千元。他爱读报纸,大凡和百步亭相关的.一律剪贴。……事迹简直过于多了,话语如潮水一般,让人感觉百步亭简直可以称得上步步有故事。这两天,我们常听到这么两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似乎带些不服气地想:照这么说百步亭——已经成了美好的人间,起码成了桃花源了。数年来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连自行车都没人丢过一辆,没有一起大的居民纠纷事件。百步亭社区范围数公里,居民有七八万人哪!
我想起某同事说过的:我们那个小区,整个一个蛮不讲理、鱼肉业主,除了收物业管理费其他一概不管。居民敢怒不敢言。小区环境改善,你根本找不到公司老板。我想起我住过的一个小区,业主因泊车的事和管理人员争执了几句,当天晚上他的桑塔纳的玻璃就被砸得碎片四溅。而百步亭社区党委(二○○三年成立)成员每年都要从自己的工资当中拿出一部分资助贫困户;百步亭集团董事长、业主“海选”出来的社区党委书记茅永红“遇到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