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螺蛳壳里的一颗珍珠

作者:郭启祥

字体: 【

全、质量。”
  “叫什么名字?”
  “王旭午!”
  条件不错,既然能主持工作,为什么要当副厂长呢,要当就当厂长!黎明果断表态。
  1996年10月14日,正式聘任王旭午担任鲁宝钢管厂厂长职务。同时与宝钢集团签下了责任状: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厂长按程序解聘。
  王旭午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风险是明摆着的。
  星期五宣布厂长任命,星期六王旭午在厂值班,财务科长找到他,说:“在北京我有个熟人,昨天同他通了电话,可以借些钱给我们。”
  王旭午上任后第一个大难题就是钱,没有钱就买不到管坯,工厂就要停产。他昨晚一夜都没睡好,正为钱的事发愁呢。
  “好!马上去!”王旭午马上表态。
  “但月息较高,要千分之十八。”财务科长说。
  “高也得借,总比停产好吧。借到钱直接去上海,把管坯弄到鲁宝来。”
  王旭午知道,能借的那点钱,买管坯是不够的,他要亲自去弄钱,找银行贷款。这算是鲁宝聚集资金的第二招。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他都跑了。回答的话几乎完全相同.“你们把原来的贷款还了再说”。
  他哪有钱还啊,连下月的工资都没着落呢。
  好不容易,王旭午找到交通银行的一位科长,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饭店吃了一顿饭。当这位科长听了王旭午的难处后,答应想想办法看。
  “你是我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位从银行请出来的官,有朝一日鲁宝翻身了,效益好了.鲁宝人是不会忘记你这位在危难之中伸出救援之手的好科长。”王旭午说得很真诚。
  事后,交通银行借给了鲁宝5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在以后几年,鲁宝走出了困境,效益年年提高,王旭午没有食言,这家银行成了鲁宝厂存款的基本账户。
  为聚集资金,鲁宝人的第三招是卖积压的钢管。钢管在市场上处于滞销状态,当时合同只接了300吨,可库存的钢管10000多吨卖不出去。管子叠得都顶到吊车了。
  王旭午想出了一个怪招,这是鲁宝聚集资金的第三招。他找到销售部说:“有一家公司是做钢管生意的,也卖鲁宝的钢管,听说信誉很好,你把我们的钢管每月给他2000吨,要他每月给我们100万元,给他定个最低价,赚钱是他的,卖不掉的管子放在他那里,年底我们同他结账。”
  就这样,这家公司基本上按这个办法帮助鲁宝销掉了这批钢管,做了一次无本生意,赚了一笔。
  鲁宝人聚集资金的第四招是讨回外单位所欠鲁宝厂购货款。给清欠办公室定日标,给权力,打包提成,超额完成任务有奖等措施。
  聚集资金的第五招是节约。节约从灯泡抓起,全厂人都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领一把锁、一根焊条都要认真计算,管坯运输从原来的火车改为水路,光这一项,一年就能节省500万元。
  与此同时,建立了各项制度,严格考核、节能降耗等等。
  1996年当年就彻底扭转了亏损,盈利31万多元,从而使鲁宝厂的生产经营转入正常。鲁宝人看到了希望。
  
  走出低谷
  
  1996年全年产量不到4万吨,不是不能生产,而是规格品种不对路,要想走出低谷必须创新、开发,走自己的路。
  不断创新,持续开发是鲁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的基本做法和基本思路。
  创新,要打破框框,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创新,要讲科学,要论证还要验证,变不可能为可能。
  创新,要立足自主,工艺设计,设备设计,全出自鲁宝人之手。
  创新,要省钱,花小钱办大事,甚至不花钱也办成事。
  创新,靠的是领导的创新思路,大胆决策,科技人员聪明智慧和敬业以及员工的奉献精神。靠的是整个团队。鲁宝就是这个团队。
  让我们看看自1996年10月王旭午担任鲁宝钢管厂厂长以来的两年间在改革创新方面的成果。
  1996年11月28日,试制φ159高压锅炉管成功。
  11月30日,等径穿孔试验成功。
  1997年3月11日,首次生产中168钢管成功。
  3月14日,用φ153管坯生产φ133钢管成功。
  3月18日,石油套管试制成功。
  3月30日,穿孔大扩径、等径、缩径成功。
  5月14日,石油裂化管试制成功。
  5月14日,化肥设备用高压无缝管试制成功。
  5月27日,对φ159厚壁管定径孔型改进成功。
  8月12日,φ168×5薄壁钢管一次投产成功。
  8月16日,用φ153管坯生产φ127管成功。
  10月,φ133厚壁管定径孔型改造成功。
  11月14日,φ159×25厚壁管生产成功。
  11月14日,φ168×5.5mm 34Mn2V氧气瓶管一次成功。
  11月15日。φ108厚壁管定径孔型改造成功。
  12月12日,φ108×16特厚壁高压锅炉管试制一次成功。
  1998年2月15日,用φ175管坯等径生产φ168钢管成功。
  5月18日,首次用φ153管坯缩径生产φ114钢管成功。
  7月22日,首次生产φ133×4薄壁管成功。
  7月28日,首次用φ130管坯45#钢生产φ152钢管成功。
  7月29日,首次开发φ180钢管成功。
  11月,首次生产φ159×28特厚壁管成功。
  两年时间鲁宝人在产品品种规格方面有21项开发创新成果,几乎是每月都有新产品诞生。
  改革,开发,创新,是要花成本的。成本最低是工艺技术的改进,上述这二十几项成果,几乎是没花多少成本。如果说有成本的话,那就是人们的智慧和体力的付出。
  两年过去了,罗列的全是流水账,但每一次开发,每一次成功.都融入了鲁宝人的智慧和心血。
  
  三驾马车和一批骏马
  
  产量提高了,销路不好,盈利增加了,数额不多。鲁宝人可以说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不少鲁宝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鲁宝人似乎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产品不对路,要想改变鲁宝的现状必须做市场上热销的短线产品,做大口径钢管。
  做大口径的管子,必然要改动设备,现用的φ114机组已经干到了φ180mm,再大几乎是不可能的。现有设备已经达到了极限。
  鲁宝的当家人王旭午为此熬过了不少的不眠之夜,一个思路在他脑海里逐渐形成——干φ219,只有φ219能救鲁宝。
  第二天一上班,王旭午把总经理助理商锦宁和技术开发部部长迟黎明找到自己的办公室。
  迟黎明是1983年青岛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的是冶金机械,开始在设计室搞设计,到美国进行过培训,从厂的筹建到各个时期的技术改造,他都是重要参加成员。在设备方

[1] [3] [4] [5]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