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螺蛳壳里的一颗珍珠

作者:郭启祥

字体: 【

切管均为φ114相适应相配套的设备。
  2006年已分别改造为:φ140穿孔机,φ325轧扩管机,φ379三辊定径机,φ325链式冷床,φ325矫直机,φ325切管机,另外单独增加了一台φ325平整机。
  这就是鲁宝厂经过鲁宝人从引进到消化吸收,改进与创新,已经变成一种全新的轧机,其与前后设备配套,形成了一套改进型阿克——罗尔集成钢管生产技术。
  (四)产量情况
  1992年时年产量不过4.15万吨。经过不断改造创新,产量逐年增加,到2006年,产量达到28万吨。
  同一条生产作业线,产销是设计能力的400%。从年设计能力只生产7.1万吨的企业改造成如今年产可达30万吨的中等钢管厂。
  十余年问,弥补亏损3800多万元,核销呆坏账9400多万元,还贷6000多万元,年利润可达2亿元。
  鲁宝人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私人购买的小汽车逐年增加。私人小轿车的拥有量占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鲁宝人年创利润达52万元,这在同类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
  鲁宝人的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不同于一般企业,有它的特殊性。
  鲁宝的厂子小,只有一条生产线,只有一间狭窄的厂房,没有资金,没有外援。一句话,穷。穷就用穷的办法,这就得省,于是鲁宝人提出了“花小钱办大事,没有钱未必不能办事”的口号。
  工艺改进是最省钱的。φ168钢管的开发就是通过工艺的改进,几乎没花钱开发成功的。
  小坯干大管。大坯干小管也是通过改进工艺的方法成功的。
  φ219钢管的研发,如按设计院的改造方案至少需要2000万元。鲁宝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只在部分设备上进行简单的改造就达到了预期目的,走的自然是工艺创新的路子,总共花了200万元。
  此工艺超出钢管常规生产工艺,是在钢管理论上没有的,是对钢管理论的重大突破。
  φ219钢管已成为鲁宝厂的主导产品.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占了总产量的60%。
  鲁宝的创新靠的是自己的力量。本企业的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他们那种从不言败、锲而不舍的大无畏精神,为鲁宝创造了许多第一。
  自主研发了φ325三辊定径机。从工艺方案到设备图纸,全部由鲁宝人自行设计。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三辊定径机,鲁宝公司拥有全部知识产权。
  鲁宝人利用自己的发明专利技术,采取内环不变,外环直径增大的非常规技术,对环形炉进行改造,使炉子的加热能力大大提高,这种改造技术在国内尚无先例,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为减少钢管内螺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含量,鲁宝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平整机,有效地解决了钢管内螺纹的缺陷,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为提高轧制节奏,提高作业效率,鲁宝人将原来的单支芯棒轧制方式改为多支芯棒循环轧制方式,同时在离线插棒设计中发明了预穿棒定位装置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独创轧扩技术,开发φ245——φ325钢管。鲁宝人又是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将原轧机由一台轧管机变成一台轧扩管机。轧管时减壁延伸,生产φ219以下中小口径钢管;扩管时钢管减壁扩径,生产φ245——φ325大口径钢管。这项技术属世界首创,获国家专利。该项目当年建设,当年达标,当年收回投资。
  鲁宝人先后申请了专利30余项;16余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以上奖励。
  鲁宝人的创新不但有科技人员,而且全厂员工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形成全员创新的机制。2006年1到9月,申请专利6件,申报技术秘密30件,提出合理化建议1286条,实现效益1295万元。
  科技创新,给鲁宝人带来了丰收。
  鲁宝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鲁宝的自主创新获得的丰硕成果,靠的是全体鲁宝人。
  首先是鲁宝有一位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痴迷创新的带头人——鲁宝钢管公司的总经理王旭午。
  王旭午,196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轧钢专业。1993年聘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被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认定为技术人才列入山东省人才库,2000年被聘为山东省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002年评为烟台市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钢管学术委员会委员、钢管协会理事,2006年他又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这一个个光环全都来自于王旭午的技术研发成果和他一个个成功的自主创新。
  从王旭午当年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工艺技术首席负责人时,就主持引进美国公司世界第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ACCU——ROLL轧机的改造,使这台试验性的轧机起死回生,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在技术岗位上。后来他当了副厂长、总经理助理直到总经理,他从未停止过对创新的思索和追求。
  在他担任鲁宝钢管公司的总经理之后的十余年,先后获得省以上新产品开发成果奖4项、科技进步成果10项、取得国家专利8项、发表科技论文9篇。
  王旭午是总经理又是技术人员,是个复合型的人才,他勤于创新,但他又不是单打独斗,他出思路、出方案、提目标、定原则、说想法,他的创新思路都是通过他领导下的中层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实现的。
  鲁宝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熟悉技术业务而又充满激情,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科技精英,这是一个团队,一个团结和谐勇于创新的团队,他们是鲁宝持续创新的中坚力量。
  鲁宝的广大员工大都是烟台地区的人,多数人在鲁宝工作了十余年,对鲁宝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亲身经历过鲁宝的风风雨雨,亲眼看过鲁宝兴衰成长,他们热爱鲁宝也敬服他们的当家人,所以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不怕苦,不叫累,在企业最困难时,在企业半停产几乎要倒闭时,在企业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时,他们没有离开,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鲁宝。他们相信,他们的带头人会带领他们冲出险境走向新生。他们同领导同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他们挺过来了,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很珍惜。
  这就是整个的鲁宝。
  鲁宝发展了,烟台市也要发展。
  地处烟台市区的烟台鲁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响着烟台市的发展,根据烟台市政府规划要求,现在的鲁宝厂址必须搬迁。
  鲁宝钢管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它的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精神和产品结构调整后适应市场的能力,得到了宝钢集团宝钢股份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认为鲁宝钢管公司,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企业,它不但有一位好的带头人,有一批敢于和善于创新的技术骨干,同时,还有爱岗敬业的广大职工群众。扶持鲁宝让其发展得更好更快,成了宝钢领导的共识。
  宝钢需要鲁宝,但苦于鲁宝公司现有生产场地狭小,要想继续发展壮大是很困难的。
  根据烟台市的规划,鲁宝要搬迁,这就给鲁宝带来了希望。
  于是,宝钢股份公司迅速作出反应,果断决定利用搬迁的机会淘汰现有的一些陈旧落后的设备,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建设一个与宝钢这个世界500强企业相称的现代化钢管厂。
  宝钢股份公司董事长徐乐江,总经理艾宝俊果断决策,将鲁宝易地改造,建成一家拥有世界先进技术装备,生产国内稀缺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管生产企业。
  为此,笔者特地采访了鲁宝负责企业规划的技术开发部副部长杨为国。他向笔者介绍了如下情况:
  从日前的鲁宝实际情况来看,要想增添任何一件设备都是困难的,原机组从设计生产能力71万吨到目前能生产30万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极致。再想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产品的升级换代,鲁宝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市场,要么继续发展,但场地没着落,要么被市场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鲁宝是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甚至可以说是又一次的生死抉择。
  政府要求鲁宝搬迁,易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宝钢领导英明决策,给鲁宝人带来了希望。
  “易地搬迁”由政府给场地。
  根据日前的规划设想,易地搬迁改造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先上一个套管工程,把热轧线和预精整线建起来,将鲁宝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把其中的15万吨产品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钢级、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第二步,从国外引进一套具有当代一流水平的先进机组,主要生产大口径、高合金与宝钢钢管厂相配套的优质钢管产品。年设计能力50万吨。
  鲁宝新厂建成后,将成为一家技术精良、设备先进、产品替代进口、适应市场需求的存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钢管企业。
  宝钢领导关于对鲁宝进行易地改造的规划在鲁宝很快传开,广大员工无不欢欣鼓舞。久困在螺蛳壳里的鲁宝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身的前途,看到了更加广阔可以施展才能的空间。
  过去跳槽到外企打工的一位鲁宝人急着赶回来问:“我还能回鲁宝吗?”
  鲁宝的上空已经出现了曙光,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即将升起,一颗螺蛳壳里的珍珠将在宽大明亮的新厂更加灿烂夺目。
  这就是明天的鲁宝!
  鲁宝的明天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郭 路]

[1] [2] [3] [4]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