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来自三边的石油壮歌
作者:鹤 坪 范玺权
字体: 【大 中 小】
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领导、长庆油田领导在采油三厂的37年发展历程当中,从团队建设、作风建设,确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这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这一神圣使命,长期以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说,采油三厂人不论环境有多么严酷,也不论条件有多么恶劣,他们自始至终都拥有一种高蹈雄浑的主人翁姿态,一种豪迈豪壮的使命意识。这种主人翁姿态和使命意识,赋予采油三厂人无私的奉献精神与大无畏的战天斗地者的姿态。
第二,它拥有由解放军精神、铁人精神和红色老区精神锻铸的光荣传统。第三采油厂组建于1971年,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下属的一个以石油、开发、原油集输为主的专业化采油厂。管理区域横跨定边、靖边、志丹、吴旗、盐池、灵武、鄂托克前旗、吴忠、中宁、同心、西吉、固原、泾源、彭阳等十四个市、县(旗),厂部设在美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承担着靖安、吴旗、白豹、油房庄、大水坑、马坊、红井子、摆宴井、胡尖山等12个主力油田54个区块的生产建设任务,拥有资产总值48.63亿元,年原油生产能力300万吨以上,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截止2007年年底,已经累计生产原油达到3000万吨,是长庆油田第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采油厂。从1971年开始。长庆采油三厂就把目光定位在辽阔的鄂尔多斯盆地。他们坚定地相信:在被美国人宣布了“贫油”的这块土地下面,一定蕴藏着一个神奇无比的石油的神话;在被荷兰人宣告了“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土地上,采油三厂人一定能够创造出石油开发的奇迹!
第三,荒塬赋予采油三厂人一种特殊的性格。这种性格具有显著的、无法复制、无法克隆的特点。在采油三厂人的性格里,有一种顽强的“苦中求乐”与无私无畏的英雄精神!采油三厂的这一群找油人,向沉睡万年的荒原,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拼争。同时,由于采三人特殊的工作环境,我们在他们的性格里也不难找到一种含忍之力与悲悯情怀。采油三厂“跨越300万吨”,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结果。采油三厂人的性格镕铸了大漠驼铃、大漠甘泉和大漠沙柳的特点特质,具有耐干旱、耐沙暴。耐寂寞的特性。另外,在采油三厂人的性格里,还具有另外一种品格:
A.采油三厂所到之处,倾心地方生态保护,加大绿色环保水平,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唱响了“绿色油田”、“环保井场”的生命之歌。
B.采油三厂所到之处,倾心地方人文建设,倾心地方公路建设、医疗卫生建设、教育建设,推进了偏僻落后的三边风沙线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程。所以,采油三厂被各地政府誉为“仁义之师”、“文明劲旅”。
37年后的今天,年产300万吨的中国石油特大型采油厂,配置了强大的、堪称典范的科技攻关团队,建设了高学历、智能型的石油开采大军。从产能建设、安全管理到文化建设、企业发展。都犹如破浪前进的坚船利舰,确立和保障了持久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一种作风,结构出朴素与豪迈的双重境界
采油三厂人的工作环境,完全可以用残酷、严酷、冷酷这样的字眼涵盖,一点也不夸张。
严酷的环境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A.自然环境的高度沙化,人迹罕至的沟壑莽野。盐碱不毛的险山恶水,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所处的最普遍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从精神到体能的两方面要求。
B.物欲横流的世风,欲壑难填的时潮,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所处的最为普遍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水准要求和锐智含忍的人格修为要求。
C.工作远离城市,夫妻两地分居,老人孩子驻守“空巢”,这就是采油三厂人最为普遍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作业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基础的人格境界和精神境界的要求;同时,要求参与者调适心态、保持谨严缜密、克服困难的对种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你不难发现,对每一个采油三厂的石油工人而言,艰难与困苦几乎无时无刻立体地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煌煌大业多了悲壮与悲美的意味!
三、历史重光——是旗帜,不是包袱
时光倒转,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采油三厂的第一批创业者扎根荒原、征战大漠时,“建设油田”与“报效国家”就是他们朴素的理想。20世纪60年代初,以玉门油矿成立鄂尔多斯石油勘探大队为标志。银川石油勘探局在灵武、盐池一带组织了一次小型石油勘探会战,在李探井、马探2井分别获得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李庄子、马家滩两个油田。打开了在宁夏石油勘探的突破口。
自此开始。采油三厂人就直面荒凉、直面风沙线,像一支插向困难的利刃,过上了“扛着钻杆”闯天下的艰苦生涯。1968年,根据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先辈们住干打垒、睡地窝子,风餐露宿,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马家滩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先后完成了解放1号(原李庄子油田)、解放2号(原马家滩油田)油田建设工程。同时,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加入,为采油三厂输入了敢打敢拼、攻坚啃硬的工作作风,同时赋予了采油三厂这支石油大军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
纵观这一时期的采用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采三人的那种耐酸、耐碱、耐风沙的特性,始终伴随着家园所特有的那么一种亲情的凝聚力,伴随着爱情、家庭的人间气息。在生活得到基本改善、家园建设基本安定之后,采三人安顿下老人、爱人和孩子,背着铺盖,一步一回头地向着无边无际的荒原走去!
70年代初,伴随着陕甘宁石油开发的隆隆炮声,长庆油田会战第三分指挥部诞生在马家滩一间简陋的野营房里。从此,采三人迎着鄂尔多斯的风暴,踏着毛乌素的沙浪,秉承“大庆精神”、解放军精神,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1970年3月,随着“第三分指挥部”在马家滩5万吨加工能力炼油厂的投产,宁夏地区初步建成了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工于一体的新中国又一石油工业基地。
这是冬夜,采三人围着炭火,畅谈未来。说到激动处,他们就唱,用胸中的满腔热情点燃整个荒漠。1976年,第三分指挥部在宁夏大水坑组成了60余人的前指,调集32个钻井队、27个试油压裂队、15个油建工程队以及运输、机修、水电、筑路、器材供应、生活保障、医疗保健等单位共2万余人,1000多台设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展开了以钻井勘探为中心,产能建设为重点,实现原油外输为目标的红井子大会战。
采用的老人们常常说起“红井子会战”。每次说起,他们的眼睛都是闪闪放光的,很快地陶醉在那远逝的辉煌里。
1977年底,长庆油田在宁夏地区历经长期艰苦奋战,相继建成李庄子、马家滩、大水坑、大东、马坊、于家梁、红井子等油田,累计投运油井166口,生产原油408142吨。1978年7月,第三分指挥部隆重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