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期
没有阵地的战争
作者:黄北雁
字体: 【大 中 小】
在海湾战争期间,拉登于战前战后均发了财。战前美军营地周围设施很多都由乌萨马家族承包,沙特阿拉伯军方的土建工程也都由该家族承揽;战后,他的家族继续承包美国人的工程,后来被他炸毁的沙特宰赫兰美军营房正是该家族承建的。在科威特的重建方面拉登家族也大大捞了一把,其中他本人的分肥超过美金千万。
拉登的财富估计有三亿美元。他的企业王国包括农业公司、银行、投资公司、建筑公司和进出口公司。使馆爆炸案发生之后,克林顿签署政令,指示美国财政部禁止一切美国公民及美国公司和拉登进行商业交易。美国恐怖主义研究专家指出,恐怖分子洗钱的技巧已炉火纯青,他们利用幌子公司、慈善机构和第三者的银行帐户隐藏他们的资金。美国境内好战的穆斯林团体每年都可募得几千万美元的资金,大部分是经由免税的慈善机构取得,然后再转移给海外穆斯林团体。 但是拉登的大部分资产不在美国的管辖范围内,因此美国要求他的盟友步伐一致,共同行动。克林顿呼吁世界各国的有关公司和金融机构停止与本·拉登的贸易,冻结拉登的银行账户。拉登有相当一部分的财产存在英国的银行,按照英国现有法令,警方只能将与北爱尔兰恐怖分子组织有关的银行户头冻结。因此英国正在考虑新的立法,以冻结其他恐怖分子组织的银行户头。可见,如今美国要断拉登财源,冻结其资产,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殊不知,正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待国际恐怖活动所采取的双重标准,给了本·拉登大肆发展的好机会,当初拉登的金融帝国的地基正是美国人帮助挖的,他赚美国钱打美国人,美国养虎为患,自己酿的苦酒,只有自己喝了。
爆炸案之后,本·拉登与美国的紧张关系更加白热化。美国总统克林顿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民兵交出本·拉登,但遭到拒绝,塔利班民兵表示要全力保护拉登,于是美国对拉登进行了军事打击。8月20日部署在红海和阿拉伯海的美国战舰发射了七十多枚“战斧”式导弹,袭击了阿富汗境内恐怖分子的六个营地。同时,还对苏丹发射了七枚“战斧”式导弹,摧毁了苏丹首都北郊的法希药厂。两次袭击导致数十人丧命,数百人失踪。对此拉登们表示,“这些损失对我们阿拉伯兄弟来说是平常的事。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要成为烈士,尽早同真主会面。”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则说:“我认为美国已非常成功地发出了明确的信息:美国将不会被威胁所吓倒。”
拉登本人自美国施行导弹攻击后便不知去向,据悉早在美国导弹攻击阿富汗的目标前,他早已金蝉脱壳, 移居到巴基斯坦边界。多年以来,为了躲避侦察,拉登居无定所,经常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两起使馆案发生前,5月28日,ABC新闻社记者约翰·米勒和摄影师及一名翻译由几个持枪的穆斯林领路,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阿富汗南部的深山,到本·拉登的秘密藏身处对其进行独家采访。当时拉登居住在阿富汗的南部贾拉拉巴德市的一条山脉中,其栖身的洞穴山柏掩门,洞顶上架设着高射炮,洞内电脑荧屏熠熠生辉,电传机微微作响,电话通过卫星传送,电力由自备发电机供给。洞穴共分三室,最大的洞中有一张写字台和两台便携式电脑,较小的为武器库,存放着突击步枪、迫击炮和炸药,拉登的卧室里有三张床,床畔书架上摆着精美的伊斯兰经书,床上铺着毛毯,陈设简单。在这样的秘密洞穴中,拉登也每夜枕戈待旦,战靴不脱。据最新报道,本·拉登目前身体状况极差,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国的报复,宣称要在1998年圣诞节前后,对美国首都华盛顿施行新的恐怖行动。这一宣言,引起美国朝野一片恐慌。
近年国际恐怖活动形势扫描
又一个恐怖主义活跃期1998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爆炸案以它的两声巨响提醒了世人:恐怖主义再度抬头,国际反恐怖主义的形势依然严峻。这和中东形势日益失衡、“泛阿拉伯主义运动”日趋激烈有很大的关系。不但美国大约二百六十个驻外使馆进入了恐怖分子的瞄准圈内,整个中东形势也有出现爆炸性急变的可能。
六十年代,恐怖主义的高涨地一度在欧美,由极左或极右的政治激进小团体对不特定的目标展开攻击,随后,这种行动战略被“北爱尔兰共和军”、“西班牙巴斯克解放阵线”、“波多黎各解放阵线”发扬。
八十年代接力棒传到了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恐怖游击活动大盛,叙利亚、赞比亚、伊朗等国政府为了表达对美国的中东政策的不满,都曾经对此予以支持。后来因为由国家支持的恐怖活动很容易遭到美国的制裁,九十年代以后国家的角色才逐渐淡出。然而,阿拉伯恐怖组织却越来越跨国化,整个中东局势也越来越恶化,尤其是海湾战争后,美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更趋紧张,一个“泛阿拉伯主义”的时代宣告开始。并且,从恐怖组织的性质来看,当代恐怖主义越来越带有宗教色彩。据统计,当恐怖主义在六十年代兴起时,十一个被视为恐怖主义的组织中,没有一个是宗教组织,而如今五十个已知的组织中,近四分之一是宗教性质的。
有许多起血案震惊世界,例如1993年2月26日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恐怖分子将一爆炸装置隐藏在一辆车中,将车停放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下停车场并引爆。事后一名被捕的恐怖分子承认他们企图将这座一百一十层的摩天大楼中的一层或两层全炸毁。此案嫌疑分子亚辛和尤瑟夫事后逃离了美国,据信亚辛躲藏在伊拉克。美国立即对亚辛和尤瑟夫提起公诉,并首开大规模的国际大搜捕,用多种语言悬赏二百万美金捉拿逃犯,通缉令发送到了世界各地,甚至旅馆中用的纸板火柴上都有通缉犯的照片。1995年2月8日,经举报,尤瑟夫终于在巴基斯坦落网。
洛克比空难虽然已过去十年了,但是它留下的梦魇般的阴影却总是挥之不去。1988年11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从法兰克福飞往纽约,在途经苏格兰小镇洛克比的时候发生爆炸。机上二百五十九人全部遇难,飞机的残骸掉下来又导致地面十一人死亡。当时美国缉拿空难案凶手的赏金为四百万美元,是所有赏金中最大的一笔。1990年英美两国的情报机构终于侦定是利比亚两名特工制造了这一惨案,要求将他们引渡到英国或美国受审,但遭到了利比亚拒绝。于是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行航空、武器和石油禁运,并冻结了利比亚的海外资产。直至1998年8月利比亚才交出两名罪犯,由海牙国际法庭审判。
近二三十年来,恐怖分子的枪口越来越指向热闹集市、旅游景点、交通设施、宗教场所、奥运会、难民营等地,对无辜人群的大规模袭击,有时简直就是大屠杀。例如,1994年2月25日,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一名恐怖分子用冲锋枪向正在希布伦清真寺内做礼拜的穆斯林扫射,当场打死二十九人,打伤二百多人;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铁毒气事件造成十二人死亡,约有五千五百人中毒;同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大爆炸所造成的死伤人数分别为一百六十八人和四百多人;1997年11月17日发生在埃及哈士菩特寺庙的大血案,六名持枪者闯入寺庙中,把游人赶到一个小室中,对人群进行了三十分钟的射击,结果五十八名外国游客、三名埃及警官和一名埃及导游被杀;12月11日, 武装分子袭击了卢旺达境内容纳一千人的刚果难民营,共有三百多人被打死;圣诞节前夕,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墨西哥恰帕斯州的一个印第安土著难民临时居住所,疯狂开枪,打死四十六人;仅1997年一年,在阿尔及利亚就发生了七起大规模屠村惨剧,恐怖分子深夜闯进村庄,用手榴弹、大砍刀等凶器滥杀无辜,无论老弱妇幼,结果有近千人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