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1999年第1期

环球笔记(八则)

作者:佚名

字体: 【


   (桑子)
  
   罗伯·格里耶访问海南
  
  1998年11月16日至23日,法国著名作家罗伯·格里耶携夫人来海南旅游观光。现年76岁的罗伯·格里耶为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窥视者》、《嫉妒》、《橡皮》、《重现的镜子》等,八十年代曾在中国出版并产生较大影响,使之成为当时中国文坛颇为崇尚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之一。此次罗伯·格里耶夫妇应广州博尔赫斯书店的邀请,前来中国参加他的三卷本《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首发式。
  到达海南当天,罗伯·格里耶与海南省部分作家及《天涯》杂志编辑进行了座谈。谈话中罗伯·格里耶对自己在中国的知名度之高表示怀疑,当听到对话者的确不光能复述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说出一系列如布托、西蒙、玛格丽特·杜拉等法国作家作品时,又对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表示了极大惊讶。罗伯·格里耶介绍了法国文学当前的情况,评价了法国新小说派几位作家的得失,并谈到了他在小说写作中对“声音”的特别关注与研究心得。当他知道中国大多数作家实际上并无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甚至对这个奖不以为然时,表现出了由衷的高兴和赞赏。座谈之后,罗伯·格里耶向海南作家协会赠送了他的作品集,并在扉页留言:“赠海南省作家协会,感谢你们让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丹阳)
  
   中韩学者研讨现代性问题
  
  1998年12月中旬,韩国“创作与批评”社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京联合召开“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人”研讨会,并与《读书》杂志社的编者与部分作者座谈。韩国著名学者白乐晴、崔元植等十多名学者作家与中国部分学者作家就全球化、现代性、民族性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很多韩国学者特别重视民族及民族文学问题,把韩鲜半岛的分裂纳入有关民族国家建设及冷战的现代性分析视野。针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现实,崔元植等先生提出应寻找既适应现代性又克服现代性的“第三种答案”。
  很多中国学者则讨论中国现代化的现实状况,就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发展主义本身这两个层面展开了反思与清理,并特别关注在亚洲经济危机以及中国生态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之下,如何清理与运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与会学者与作家们还提出,为了适应经济的跨国化姿势,应该注意研究欧盟这样的跨国管理机制,并主张建立(跨国)的知识共同性,为此应加强中、韩、日的知识交流,以探求建立“东亚知识共同体”的可能性。
  这是中、韩学者与作家第一次相当规模的深度思想交流,白乐晴先生的著作中文版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则为这次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韩国“创作与批评”社的负责人与中国《天涯》杂志社的负责人初步商定,下一次韩、中学者与作家的对话会议,争取在1999年末由两家共同主办。
   (海平)
  

[1]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