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0年第1期

环球笔记(6则)

作者:正 平等

字体: 【

以便训练得像头野兽;必须要说明,受训者并不反对这种精神:他们认为,既然这个概念从美国传来,就必然有效。有效?实际上,有些人死了,成了这种恐怖操练的牺牲品。唯一一个真正害怕这种非人训练的是求职者本人。但他能干什么?他回到国家职业介绍所时,被告知他是幸运者,介绍所的任务就是给你工作,而不是听你抱怨。沿着这个主要的叙事线索,这部小说也探索了各种小圈子里,咖啡馆朋友们的生活。他们都有极为复杂沉重的经历,但这种经历对个人或社会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社会是一片真空,变得无从把握,或者可以说,一边是人,一边是社会,两者不相干。小说的叙述极具法语的活力,把口语和规范语言以及富于韵律节奏的书写风格糅合在了一起。读者喜欢在嘲讽和幽默中被作者导向质疑最基本的主题,诸如工作对于现在社会上完全失业者的意义,商业和资本主义世界对每个人的精神压力,在商品以及观念生产上地区与国际关系的模糊状态……在强烈的讽刺幽默背后,作者成功地揭示了,在一个疯狂的社会中,要找到人的位置是有疑问的,而且非常困难。这部小说,像第二部《植物培育的健康》一样,获得了法国很多读者极好的评价。
  在第二部小说中,密西奥运用侦探小说的一些手法,刻画医药工厂中令人烦恼的生活场景。一些商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消化不良的个人小问题,他们竞相研制一种新药,这种产品可以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挣大钱的机会。于是他们游说两个制药企业,去寻找一种远在澳大利亚,几乎消失和被人遗忘的树种。整个小说就是一次经过许多国家、遭遇不同文化的地理探险,从欧洲到亚马逊部落,再经过印度到达澳大利亚。作者刻画了各种人物形象:工厂老板,假装成探险者的狡诈腐败分子,真正的探险者,荒唐愚蠢的殖民主义信徒,有自己习惯和信仰的土著居民……商业逻辑和竞争斗争的结果,对人真正利益的剥夺,都在这个过程中鲜明地展现出来。作者把许多荒谬、哀伤或悲剧性的情境做了喜剧性的转化,这种能力强化了他的探索目标。正像在《求职万花筒》中一样,幽默被用来提供一种令人信服的分析:发生在西方世界的一些现象,可能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地球。
  (安妮·居里安)
  
  保加利亚的十年艰辛
  
  《纽约时报》目前刊登布拉格维斯坦·丹切瓦的文章,介绍了保加利亚的十年艰辛。
  文章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功地毁灭了保加利亚的工业。两者坚持要把保加利亚的工矿企业私有化。在很多情形下,保加利亚政府不遗余力地执行它们的旨意,把这些工厂出卖给强大的外国公司。这些公司经常停业拍卖这些工厂资产(一种消除竞争的新方法)。结果如何呢?成群结队的失业工人、乞丐在街头游逛,老人们在垃圾箱里翻掏破烂和发霉的面包,社会结构分崩离析。在1989年之前,保加利亚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能享受免费医疗和教育,母亲和老人还享受其它额外的福利资助和优惠。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童不得不离开公共学校,他们的父母无法供给其鞋子、衣服,更谈不上课本纸张了。老年人的境况同样糟糕,在1989年,我朋友的母亲每月能拿到105列弗,现在只有46列弗,24美元多一点而已。许许多多的人,特别是那些超过三十岁的,无事可做;没人需要他们,没人向他们提供工作。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反反复复地表明只找三十岁以下的求职者。但就是你在三十岁以下,你会得到什么?
  文章还说:到了一月份,我们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余迹将会消失:对学生、老人和携带孩子的母亲乘坐火车。政府将不再补贴。这意味着人们将被迫呆在村镇里,对那些积极寻找工作的失业者和救济金领取者大为不利。他们只能偶尔在本地打些零工,聊补家计。或者他们在菜园里种些蔬菜水果以备过冬。从经济角度看,用半价车票鼓励这些人流动是明智之举;但在新的一年中,这一明智将消失。
  文章认为:我们经历了被隐瞒的艰难困苦,但乔治·索罗斯,那位金融家却告诉我们:拆除壁垒,开放社会。我们保加利亚人现在总算明白了:这些美妙的口号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摧毁试图求得生存的保加利亚工业。土耳其的进口货物洪水般地席卷市场。保加利亚生产的袜子得卖一个列弗一双。我看到土耳其出的袜子只卖半个列弗一双。所以很快地,我们将只会看到土耳其的袜子,但看不到工作职位。很多劣质食品和其它货物自由地涌进保加利亚,使本地生产者无法抵挡应付。我有一个侄子拥有一个四头牛的小畜场。接连两年,他因无法卖出一头牛崽而破产。据那家收购小牛肉的公司告知,他们宁可经营从希腊进口的、那些很容易被加工成香肠之类的低价冻牛肉。西方为我们的苦难作出了什么贡献?在一个被蹂躏糟蹋的国度里,什么东西最吸引外国公司?这就是廉价劳力和资源!这就是为何要拆除壁垒,这就是为何要开放社会。我个人也生活在艰难之中,但我还能得以幸存。但是那些老人妇女搜寻垃圾桶的情景,使我见了心痛欲碎!从1989年到1993年,我是一个支持民主的积极分子。那时候,我并不懂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跨国公司以及它们的扩张政策。我们的陷落,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民主和开放的引诱。十年以后的今天,我真希望当初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宪 源)
  
  今年八十,明年十八
  
  蜕去一层老皮,鸡皮皓首的苍苍老妪顿时变成妙龄女郎,这当然不是关于美容术神奇效果的夸张广告,在我看来,这张照片表达的是人类对延缓衰老、永葆青春的永恒渴望。所幸的是,这种渴望已不再仅仅是神话传说和科学幻想,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将使之成为可能。近年来,生物学家已发现了人类衰老的突变体,破译了人类第二十二对染色体的遗传基因密码,他们还在进行有关人体各个器官生成的探索……下个世纪必将出现更多更有效的基因药物,癌症、艾滋病等绝症将得到控制和根治。乐观的科学家们还预言,到2025年,人类有望活到125岁。当然,那将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但我相信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一直给我们造福无穷的科学呢?
  ——太原董柯生
  街上有“三十天美丽秘方”的广告,好像美丽是可以购买的一样。我们最原始的生命冲动也要靠药物来维持了,“春药”在大街小巷流淌,同时发生的事实是,据报道,英国、法国、德国帅哥猛男的精子在四十年来已锐减了70%以上,这都是科学时代的产物。如今穿名牌抱名狗好像有更本真的理由,其实这和吃忆苦饭在大会上诉说自己的母亲讨饭天天被狗咬一样,是一种时髦,不同的是过去是政治家操纵时髦,现在是商家操纵时髦,不变的是我们自己的浅薄、无聊和没头没脑。我相信人们可以靠科学(须有足够的钱买这些科学)活得更美貌,更长寿,但科学无法使我们活得更友善更快乐,即便基因工程使全世界女子都变成杨贵妃、林妹妹,也消除不了种种“命薄”之恨。再说,满大街的林妹妹岂不让人生厌和可怕?我并不需要活得太长,只要活得有人格有趣味有自由意志就行,我一点也不希望“科学”来充当面容的装修工。美丽在我心中。
  ——昆明 朱鸣

[1]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