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5期
古代国王趣话
作者:摩 罗
字体: 【大 中 小】
临时国王。古代巴比伦留下记载的国王都是终身制的,可是他们留下的一种风俗却让人窥见了远古的制度。巴比伦国王每年都要到神庙举行仪式,更新他的精力和权力,使得他的资格和王位重新合法化。而另一个节日则让国王每年一次从期满处死的命运中逃离出来。弗雷泽记述道:“巴比伦逐年庆贺一个叫作撒卡亚的节日,为期五天。一个判了死刑的罪犯穿起皇袍,坐上王位,可以发布任何他喜欢发布的命令,吃喝玩乐,与王妃同居。但五天一满就剥去他的皇袍,挨鞭子,被吊死或刺死。也许这个风俗不过是过节的人们在欢乐的节日拿不幸的犯人开心。不过假王可以享受王妃这一点肯定是不适用于这种解释的。东方独裁者的后宫是严格的禁地,除非有极重大的原因,独裁者决不会让人侵入后宫,更不要说让一个死囚占有了。这个原因恐怕就是死刑犯人将要替国王而死,为了完全代替,他需要在他短暂的统治中享有充分的王权。”假王享有的权力越是充分,他替真王受罪替死的效果就会越好,与此相关,真王更新生命、重新开始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真王不得不允许临时国王像一个真的国王一样履行全部王权。
让别人行使短暂的王权之后代自己去受死,这是古代国王保住王位、摆脱死神的方法之一。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任期届满时,由那些企图接替王位的人冲进宫廷杀死国王,国王则以抵抗杀戮的方式显示他的力量和精神。谁杀死国王谁就继承王位。而国王此刻为自己设置的卫兵力量非常强大,一般情况下,某几个勇士想越过数以万计的近卫军将自己的剑锋刺进国王的身体是不可能的。所以,国王捍卫王位与王权的努力一般都能成功。
有的部族连这种决斗式的更新王权的仪式也不用,而是用对于国王的王位来说更加保险的方式体现国王的责任感。远古社会遇到危难之时,国王不是自己殒命,而是以王室成员或者自己的儿子献祭的制度非常普遍,瑞典国王奥恩就先后献祭了九个儿子,从而使自己长期占据王位。闪米特人也有献祭儿子的传统,《旧约·创世记》中,亚伯拉罕曾经打算将儿子以撒献祭给上帝。正在亚伯拉罕备好柴薪、筑好祭坛、举刀杀子时,上帝制止了他,让他用一只羊代替以撒作为祭品。这个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体现了人牲与畜牲交替使用时期人类的情感矛盾。随着文明的发展,国家的祭祀活动中,祭品渐渐由人牲完全过度到畜牲。今天的祭祀活动中,连畜牲也不用了,人们只是烧几张纸、点三柱香了事。
国王命运的改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当畜牲时代来临,即使是一个失职的国王,不但不会因为给国家带来灾难付出自己的生命,连儿子的生命也可以保全了。只要献上几条牛或者几头羊,国王就可以从巨大的灾难中蒙混过关。动辄处死国王的时代过去以后,王位所呈现给世人的就不再有恐惧,而全部是诱惑了。在这样的时代,国王的权力与国王的责任越来越明显地分离。无论是在国王的实践中,还是在臣民的观念中,国王不再承担给万民带来安康幸福的责任,而只履行役使万民、剥夺财富的权力。当权力与责任出现分离时,任何人都是毫不犹豫地抓住权力而放弃责任。而一个只要权力不要责任的国王,就是独裁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成为一个暴君。以暴君形象为代表的独裁专制统治时代就这样无可阻挡地来临了。人们把这个时代命名为文明时代。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国王与臣民的契约
在中世纪的阿拉贡王国(今西班牙境内),臣民向国王宣誓时这样说:“我们这些并不比你卑贱的人,向你这位并不比我们高贵的人宣誓,如果你能尊重我们的自由并遵守法律,我们接受你作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统治者,否则,我们就不接受。”此中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君与臣的人格平等观,二是君权有限观(即君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这里明确了君权民授、主权在民的政治观念。
看来卢梭的契约学说并不是他的玄想,而是能从欧洲人的历史实践中找到依据和启发的。
弗雷泽在《金枝》中谈到了古代社会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就是国王到了一定的时期,比如他的任期届满之时、他的精力衰竭之时、遇到水涝灾害导致严重饥荒之时、战争失败之时等等必须被处死。弗雷泽对这一习俗十分重视,为此写过一本专论予以考察研究。他把产生这一习俗的政治背景称为有限君主制政体。阿拉贡王国臣民对国王的宣誓词及其政治理念多半也是在这样的政体下产生的。看来,自古以来,欧洲人心目中的国王与中国人心目中的皇帝就有巨大的差别。中国皇帝是覆盖一切的,是无限的,是无条件统治万民的,是万寿无疆的。欧洲国王是有限的,是有条件执掌政权的,掌权时间和权力范围都是有限制的。
弗雷泽没有谈到中国古代是否也曾经存在过有限君主制政体。但从墨子留下的言论和主张看,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景象。墨子反复谈到选举君主的问题。他说,为了建立天下秩序,就选择贤良而又有政治才能的人,立之为天子。天子的才能和力量一定有限,又选择贤良而又有政治才能的人担任三公,辅佐天子执掌军政大权。由于天下地域辽阔,光是天子和三公不足以治理,于是又选择贤良而又有政治才能的人担任诸侯。他还说,立国立都,选举天子和诸侯,不是让你骄纵恣肆、胡作非为的,而是要你为老百姓兴利除害谋安谋福的。墨子的这些话,虽然没有明显的契约观念,更没有君民平等的意识,但君王民选的主张一直十分坚决,君权民授的思想也如丝如缕,时隐时现。这究竟是墨子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还是曾经存在过的历史事实?
摩罗,学者,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孤独与自虐》、《耻辱者手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