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2年第1期

“另类”的王菲?

作者:潘 玮

字体: 【


  为什么喜欢王菲?
  
   王菲捧走“最受欢迎女歌手奖”、“亚洲最杰出歌手奖”之类的奖项,或许是如今各大流行音乐颁奖礼上,最没有悬念的一出戏。王菲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道风景或者一个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有香港乐评人说1990年代的华语流行歌坛是王菲的时代,而且,看来这个时代还会继续下去。持批评态度者尽可以对此说法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却也无法否认,确实有众多“菲迷”的存在,而虽不是铁杆fans,但王菲出片都也还愿意掏钱买来听听者则为数更巨。
   王菲,无论是作为媒体制造物或者一个真实的人,引起的讨论非常广泛,从专业乐评到各种八卦消息,已经说过很多话,写过很多文章。在网上,随便哪个搜索引擎,用“王菲”做关键词,检索结果都会是十万百万之巨。BBS上有关王菲的帖子浏览数和跟帖数通常是比较高的。我在几个人气较旺的BBS上发帖征询网友对王菲的看法,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喜欢王菲吗?为什么?我所得到的回帖中显然存在着几种不同话语,包含了大量值得分析研究的信息。所有的回帖可以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回帖的作者对人们经常议论的王菲本质上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商业产品非常了然。对文化工业他们不抱好感,而这却并没有影响他们对王菲的喜爱。他们坦陈喜欢王菲,并且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他们似乎面临一个困境:一方面,他们认为商业的文化产品通常是不好的,王菲本质上也商业,也应该是不好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不去喜欢王菲,承认无法抗拒文化工业制造的王菲的魅力。
   这个困境是以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解决的。回帖作者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圆满的解答,那就是“这些都是商业行为,只是做的很好,向文化更靠近一点。”这就是说,虽然王菲是商业的,但商业也商业得有水平、有个性、够品位,所以,喜欢王菲。这里的所谓“文化”,指的显然不是大众文化,而是高雅文化、“真实”文化,比如像芭蕾、歌剧、诗歌、绘画之类。很明显,回帖的作者是在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立场限制下陷入困境。“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强加于人的,力图控制和操纵,使人们安于现状,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治的政治操纵文化。大众意识形态以看似义正辞严的批判态度,实则忽视了大众接受过程中的快感范畴,把自己置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框架之外。从这些王菲喜爱者的实例来看,正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过于武断和精英立场给他们带来表述上的麻烦。王菲给他们带来了实在的可触摸的快感:她出众的嗓音、前卫的装扮带来感官的愉悦,她歌曲的旋律、编配尤其是歌词,触动了听者内心最为柔软的部分,道出了现代都市人无法言说的心灵体验,王菲的欢喜与哀愁,在广大的听众那里获得最广泛的共鸣。但是,面对一种看起来不证自明,而且拥有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这类回帖作者依然是自觉自愿地在它的立场以内说话,与此同时,又竭力为自己喜欢王菲辩护,把王菲描述成大众文化里的离经叛道者。这是一种迂回的话语方式,并且又不至于脱离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在这里,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确立的审美规范、价值标准和个人的感受经验、快感范畴取得了协调,王菲的喜爱者终于在“爱与痛的边缘”挣脱而出:喜欢王菲,因为王菲是流行,但不媚俗;是商业,但无伤艺术。这看来很合乎逻辑,却正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裂痕所在。
  第二类的回帖仍然来自王菲的喜爱者,比较而言,他们的态度比较直接,没有第一类回帖作者那么复杂,篇幅相应较短,而在所有回帖中的数量却是最多的,如:“‘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喜欢FAYE的《彼岸花》,喜欢她唱歌时漫不经心的腔调和一点点落寞的神情”;“看过《誓言》的MTV吧?变调唱‘天越黑,心越累’的时候,手指一舞,如楼上所说‘一点点落寞的神情……’”;“一点点落寞,一点点孤单,还有一点点倔意,这就是王菲不张扬的个性!”等等。这些回帖篇幅短,而且惊人地相近,这些关键词频频出现:冷漠、个性、张扬(或者不张扬)……似乎喜欢王菲,首先要紧的并不是她的歌如何,而是王菲的不同一般的性格,是她之于公式化、商业气息浓郁的流行歌坛的另类姿态。
  在这里,发生了罗兰·巴尔特所谓的“转义”过程。菲迷们所看重并喜爱于王菲的个性,来自王菲音乐所具有的前卫、另类特征,从the Cranberries的高腔唱法到Cocteau Twins的清冷美声,从新英伦摇滚到brit-pop曲风;来自王菲不断变换的装束,从晒伤妆到蝴蝶妆,从黑眼圈到五彩轰眼妆,从飘逸的中分直发到爆炸式大波浪;来自王菲演唱会、MTV、电影中独特的表演,从精彩演唱会上的长袖善舞到唱游演唱会上的冷酷到底,以上这些,毫无疑问是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但是作为文化符号的王菲的本义,重新成为能指,文化工业所期待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并没有仅仅消费文化工业所赋予王菲的意义——有个性的流行歌手,而是重新生产了王菲的所指意义——反商业反主流的特立独行。消费者同时成为生产者,再生产出了这样一个王菲:“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不受约束的、追求独立的人物,她坚持做自己的音乐,而一直与只求娱乐的香港歌坛做着不妥协的斗争,通过一次更比一次激烈的改变,王菲对抗着唱片公司、流行市场和大众欣赏趣味。”(李皖《看透王菲》)“通俗文化是一个符号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中,冲突在融合力量与抵抗力量之间展开。在外部强加的意义、快乐和社会属性和象征性抵抗行动产生的意义、快乐和社会属性之间发生冲突。”(1)简单地说,冲突的结果是,有个性的王菲经过转义,被菲迷丰富改造成为反商业的王菲。
  第三类回帖和第二类一样直言喜欢王菲,也不像第一类那样复杂,相反,还非常的简单,和第二类的区别,正在于更加简单,如:“还行,我喜欢的少数几个港台歌星之一”,“喜欢,说不清理由”等。
  第二类回帖作者多少还给出一些理由,而第三类回帖作者甚至简单到只一个“喜欢”、“agree”便完了。但是,他们喜爱王菲,背后的立场和前一类作者其实是相同的,因此,这两类回帖可以归为一类。这是一种莱恩·昂称为平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 “它(平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是反理论的,主要由一些简短的口号组成,‘人各有所好’就很说明问题。因此,平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在实践的层面,由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是‘自发地’和无意识地持有的常识性观念所组成。”(2)平民主义意识形态没有提供有效的完整的话语系统,所以,这一类王菲喜爱者也只能以这种简短的话语方式回答我的问题。但是,平民主义意识形态使他们相信个人的审美趣味独立的观点,所谓审美标准在多元价值的社会中并不存在,因此,他们也并不为自己可资调配的理论资源少而显得底气不足。只需要归结到一句话:喜欢就是喜欢。潜台词甚至是:你又能拿我怎么样?平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庇护,使回帖作者能够遵从自己的直观感受,喜欢就是喜欢,甚至不需要给什么理由。而且,的确有回帖理直气壮地反问:“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文化工业通常会利用平民主义意识形态来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它首先令消费者接受“人各有所好”的观念,同时,又以各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影响和限制消费者的审美判断,使他们按照文化工业的预设相信其所推销的产品是好的,从而实现其商业目的和利益。文化工业对王菲的成功运作即是一个典型例子。唱片公司制造了王菲的种种特性,预设了菲迷获得快感的可能性和方式,并由传媒不断为王菲的特性和菲迷的快感进行命名,同时,极力掩盖制造的痕迹。并通过乐评文章、排行榜、颁奖典礼,放大菲迷获得的快感,使个体的快感取得合法性,上升为群体的喜好,将实则受到的操纵当成看来自主的选择。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对意识形态询唤作用没有自觉的广大消费者是自觉地接受商业文化趣味的灌输和麻痹。比较一下,传媒制造的王菲和菲迷心目中的王菲,两者之间其实是充满区别的。而这由本义到转义的区别过程,形象地展开了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在他们购买王菲的唱片、收看王菲的MTV、到现场听演唱会、关心王菲的个人感情生活的消费行为中生产的快感和意义远不是工业巨头、唱片公司所能控制的。他们决不是被人操纵的“文化傻瓜”,相反,他们的消费行为中包含着能动的颠覆性的意义再生产。“当生产者无法预测什么产品卖得出去的时候,消费者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13张唱片中有12张无利可图,电视连续剧被整打的砍掉,昂贵的电影很快跌入赤字……’”(3)而为唱片公司赚回利润的王菲,必须以反商业的另类形象出现才能赢得歌迷,这正可以看作厌倦了大众情歌的消费者们给予一味批量生产重复、机械的流行歌曲的文化工业的一个绝妙讽刺。
  

[2]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