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3年第6期

艺术家肖像拼贴

作者:王瑞芸

字体: 【


  这篇文字纯然是一种游戏,就像拼词游戏或摆七巧板:把两个似乎无关联的词或图形放在一起,它们在意思上的反逻辑或者图形上的巧合能引起我们惊喜或发笑,游戏的目的就达到了。
  游戏的参加者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美国艺术家罗斯科。
  
  杜尚(Marcel Duchamp)小传:
  1887年出生,1968年过世,享年八十一岁。少年习画,外祖父、两个哥哥、一个妹妹都是画家。二十来岁已成为巴黎绘画界的先锋派画家,1912年第一本介绍立体主义的书中,他名列其中。1913年,他的作品《下楼的裸女》在美国引起轰动,他被视为最出色的欧洲现代画家之一。却正在这个时候,杜尚打算放弃绘画,因为他发现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最后都沦为统治和奴役人的权威,严重损害人的心灵自由。于是,他不肯再做画家,却独自探索用其他手段表达一个思想:艺术可以是非艺术。他对艺术的不恭敬,最典型地体现在两件作品中:一是给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的肖像画上胡须;一是把一个小便池签上名作为他的作品。这两件作品都出现在1920年前,那时,变艺术为非艺术的思想并不能为人接受。因此,杜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很少露面,也很少做作品,只以下棋自娱。直到1958年后,随着波普艺术(一种拿非艺术的俗物当艺术的流派)出现,杜尚重新被“发现”,他的反艺术的思想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主流,造就了整个后现代艺术的局面。至今,杜尚依然是西方艺术的精神领袖,无人超越。
  
  罗斯科(Mark Rothko)小传:
  1903 年出生,1970年过世,享年六十八岁。 罗斯科从小没有接触过绘画,但在二十来岁打算做画家起,一生坚持在这个领域里,从没有放弃过。到四十多岁后,他终于画出一种形式别致的抽象画,因此成名,成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主将之一。成名后,他保持着自己创造的抽象风格,作品也一直很有市场,价格节节上升,世人亦给他很多荣誉:授学位,办个展,甚至有为他的作品专门建立的陈列馆。可他却在老年因孤独和精神忧郁而自杀。
  
  从小传就可以看出,这两个艺术家都相当有名,但他们的人生况味却相当不同。这倒并不新鲜,一人一个活法嘛。
  让我们动了好奇心的是,同是从事艺术的人,无论在性格上有多少千差万别,艺术这个园地好歹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共同的东西,比如对美的感受,对和谐的追求,对自由境界的体会。艺术不是一向被认为是高尚的精神创造吗?日日在从事这种“高尚”活动的人,再不济也要沾带点脱俗的味道,活得比一般人超然一点,明白一点,何至于有人能闹出轻生弃世这一步,何况还是举世闻名的大画家?
  更让我们好奇的是,选择自杀的罗斯科,恰是个极忠于艺术,跟艺术贴得最紧的人。从他开始学画,到他生命结束,几乎每天作画,连死都是死在自己画室中的。而安享天年的杜尚,反倒是个对艺术不忠之人。岂止是不忠,根本就是艺术圈内的头号“反贼叛逆”,他对艺术的不恭敬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谁会把小便池当作品送到展览会上去?这像话吗?!可这个人倒活得蛮快活,到了老年总结时说“我这一生过得实在是很幸福”。
  这就真正让人奇怪了,艺术究竟是一个好去处,还是坏去处?为什么贴近它深入它的人——抱恨离世,疏离它反对它的人——逍遥快活?这太违背我们的常识了,也太嘲弄我们的心愿了。这个世界究竟还有没有是非公理呢?
  这个问题大到作者不敢回答,我们不妨还是回到游戏,继续做我们的“艺术家肖像拼贴”。
  
  和每一个起步学画的青年一样,罗斯科从开始画画起,就把当大画家作为他从事艺术的主要目的。他原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书念到一半,读不下去,离开了耶鲁。有一次偶然看到艺术学校的学生在画女人体,当下决定:这就是我要从事的事业。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动手学画时已经二十多岁,一直画到近五十岁才终于成名。虽耗时颇久,仍算得上幸运。在艺术这个行当里,人画上满满一辈子,最后穷死、老死竟是个稀松平常的事。罗斯科对命运女神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也真没听他抱怨过,只在未成名前发过一点牢骚:“我就是得做成一个大画家,因为我干得挺苦。我曾经有用一个沙丁鱼罐头,一块面包,一瓶偷来的牛奶维持了三天的经历。”显然,他把做画家当成是他在生命中投资的一笔最大交易,他把什么都押上去了,他非赢不可。 这笔“交易”后来还真被他赢到手了。
  他的得手靠的是一种大胆的抽象画:画面相当简单,就是把几个矩形的大色块排列在上面。1940年代,正赶上美国人急于要抛弃欧洲现代艺术,建立自己风格的年代。欧洲画家因为二次大战,元气大伤,美国画家则借国势的上升,心高气盛,他们丢开欧洲的模式,放手涂鸦,画出一批笔触纵横,精力充沛的抽象画。这些画,没有路数,没有规矩,正合了现代艺术中几十年来“造反有理”的心思,于是罗斯科和那批画家一起成名,顶了个“抽象表现主义”的桂冠,在美术史上坐上了虎皮交椅。
  成名真是好事,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被人包围,何况,有了名,也就有了钱,罗斯科的画价格一路上升,求画者排着队等他的大作出炉。然而罗斯科完全没有料到随着名利而至的还有些别的东西。
  首先,他的家庭生活明显随着他的成名开始变质。罗斯科结过两次婚,第一个妻子因嫌他无名,穷,离他而去。罗斯科第二次结婚时,虽然他还未有名,他新婚的妻子却慧眼独具把他看成天才,处处以他的需要为考虑,成全他在艺术上一心一意地发展。可当他成名后,他们的关系却开始疏离,恶化。 一方面是因为孩子长大,出门上学;罗斯科每天出门去画室工作,很少在家。他妻子长年独自在家,感到孤独。另一方面,罗斯科随着名声日隆,社交活动越来越多,他又特别喜欢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喜欢被人围着,受到赞扬和尊重。妻子跟随其后,强烈感到人们有兴趣的是他,而不是她,她只是他身后的影子而已。同时,和罗斯科往来的社会关系都是些自视甚高的人,她在他们中间有自卑感,因此多数时候她宁可自己呆在家里,更加被摒弃在丈夫的生活之外。罗斯科辩解说,这些活动是他做艺术家这个角色的一部分,非如此不可,他的妻子只得独自在家中酗酒解闷。这样一种疏离的关系愈演愈烈,夫妻感情每况愈下,经常的口角渐渐变成剧烈地争吵。他们的女儿等不到高中毕业,因无法忍受父母成天不停地争吵,提前出门念大学去了。罗斯科的名声对这个家庭像一剂慢性的毒素,渐渐使它糜烂溃疡。罗斯科的妻子从一个天真烂漫,有热情肯献身的女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孤独,阴郁,坏脾气,酗酒的妇人。当1968年罗斯科被发现患了静脉瘤时,他的妻子还动手打他的脑袋。这样的婚姻状况对罗斯科来说显然难以忍受。1969年的元旦,罗斯科从家里搬了出去,独自住到了画室里,离开了结婚二十三年的妻子、十九岁的女儿和六岁的儿子。这时,他已经六十五岁。十四个月后,罗斯科自杀。
  在家庭危机的同时,罗斯科与过去的朋友们也随着成名开始疏离、反目。这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在成名前过从甚密,互相拉扯,关系很好,罗斯科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是很好的朋友。但出名后,罗斯科先后和斯蒂尔、纽曼、莱因哈特等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都断了来往,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鄙薄,互相提防,争吵攻讦,甚至官司不断。
  
  外部的情况如此,在罗斯科内心亦存在另一种形式的“斗争”。如果说成名前让他不快的是“不得”,成名后却成了惧怕丧失。他知道,观众和市场都很无情,如果他不拼命设法来保住“大艺术家”这个角色,那么好奇、苛求的观众和艺术市场随时都可以抛弃他。而且,美国艺术界变化太快,在他创造出那种独一无二的抽象风格后不到十年功夫,他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同行们已经开始过时了。波普艺术很快取代抽象表现主义成为美国艺术的领导风格。而那批波普艺术家成名时,劳生伯才二十三岁,约翰逊二十八岁。罗斯科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出现是要谋杀我们的。”他的女儿告诉人们说,她父亲“整天生活在不知会有什么事情降临的恐惧中”。
  

[2]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