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4年第2期

哈佛之道

作者:黄万盛

字体: 【


  
  人文是哈佛教育的核心
  
  哈佛的教育以“成人”为基础,“成材”为目的,这一理念也是美国教育传统的核心。
  美国是个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早期移民来自欧洲,主要是英国的移民,居住在以波士顿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这片地区因此被称作“新英格兰”,其地域差不多就是今天美国东北角的六个州。对这些移民先驱而言,除了在新大陆谋生的艰难困苦,最大的困扰就是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少数有钱人可以把子女送到欧洲上学,绝大多数的孩子除了家庭教育,几乎无学可上。三百五十多年前,一些住在波士顿的富裕的新移民决定为移民子女们创办一所学校,这是美国第一所学院,三年后,身患肺结核的约翰·哈佛决定把他毕生所有全部捐给这所学校,他的资本占了学校全部资本的四分之三以上,校董事会决定把学校改名为哈佛大学,以纪念这位美国教育的伟大的先驱。哈佛大学的出现好比一柄燃烧的火炬,一下子照亮了这片拓荒者的新大陆,学校、教育、知识、智慧、人才、精英,编织起新大陆充满光明的未来。有了教育,便有了憧憬;有了知识,便有了力量;有了智慧,便有了希望;有了人才,便有了栋梁。因为学校的出现,新大陆突然生动起来,美轮美奂了。此后,学校成了文明和希望的象征。拓荒者的新大陆成了美国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在哈佛的示范下,新英格兰地区不断出现新的学校,成为美国教育的重要基地。尔后,教育终于变成了一种现代产业,从新英格兰到美国东部的广大地区一批又一批新的学校建立起来,构成了美国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巨大网络。所谓的常青藤大学一共有十四所,只有斯坦福一所在西部,其余的都在美国东部,大波士顿地区更是以剑桥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教育城,今天,仅仅大波士顿地区就拥有九十三所大学。
  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美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哈佛所开创的风气对美国的影响。然而,哈佛最重要的影响却并不是体现在这些数字上,而是哈佛的教育理念,以人文境界为本来培养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可以保证美国健康发展的精英栋梁。坚定不移地突出人文教育,所谓“LiberalArts”,这是哈佛的传统,是哈佛教育理念的核心。美国每年都有学校排名评比,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LiberalArtsCollege”,今年排名前二十位的,新英格兰地区占了一半,仅麻省就有四所,而整个中西部地区加在一起不过四所,其余的都在东部,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进入最好的大学,进一步接受研究生学业的深造,而且,他们都会是名牌大学竞相争邀的抢手货。哈佛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就是来自这些学校。可以说,正是这些学生接受了良好的人文学教育,才保证了那些名牌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常盛不衰。以哈佛为例,今年全美最佳大学,哈佛和普林斯顿并列第一;全美最佳商学院,哈佛排名第一;全美最佳医学院,哈佛排名第一;等等。对于一个哈佛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假如,哈佛跌出了前三名,那才是值得警惕的不正常的情况。可以说,在大学本部突出人文学教育,以保证向研究生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可造之才,曾经是哈佛保持品质的内部机制,而现在,这套机制已经扩展到美国整个的教育体制,绝大部分大学的人才培养都在这套机制中运转。只有极少数大学看起来是走另一条道路,譬如普林斯顿、芝加哥大学等,是突出培养研究型人才,所谓美国教育中的德国模式。这是有特殊原因的。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卸任后出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一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德国,排犹主义已经抬头,地区冲突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缓和,相反愈演愈烈,新的战争的危险日益逼近,很多欧洲的科学家不仅无法开展学术研究,而且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还受到排犹主义的威胁,威尔逊制定了一个“乘人之危”的计划,从欧洲廉价地买进顶尖的科学家,一批科学家就这样来到了他们原本不屑的美国,来到了普林斯顿,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人物。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美丽心灵》讲述的差不多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这批学者都是研究型的专家,他们把德国大学注重研究的办学方针带到了普林斯顿,形成了所谓普林斯顿的传统。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是由极其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很难想象今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来催生一种大学品味、构造大学风格了。事实上,即便是普林斯顿也还是在由哈佛形成的美国教育的整体氛围中。普林斯顿的研究生大量的也是出自那些“LiberalArtsCollege”。重视人文培养、进行人文学教育是美国教育的基本取向,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个理念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深厚传统,不大可能轻易改变了。
  现在,中国有一个“985”计划,就是争取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为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得以早日实现着想,重视人文学的教育,在人文学的基础上培养顶尖人才,这份经验是无论如何要予以特别重视的。我曾请中国南方一著名大学的校长吃饭,席间,这位校长告诉我,近几年来,大学文科几乎招不到好学生了,文科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报考理工科淘汰下来的。这令我非常惊讶。不知怎么,脑子里突然响起了毛泽东在“文革”时的一句名言,“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他老人家兴师动众,动用国家机器行政力量,甚至军队,军宣队进入大学。而今,他的理想已然可以不动声色地通过社会的畸形的自觉而实现了,他老人家会作何想呢?
  
  “Liberal Arts”、“君子之道”
  
  什么是“LiberalArts”的教育传统?它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从2002年9月到2003年5月,整整一个学年,我主持了一个每周一次的讨论班,主题是“LiberalArts、人文学和传统资源”,参加的人绝大多数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来哈佛访问的教授、副教授、博导们,加上在哈佛的一些学生、学者们。这个讨论班除了对两岸三地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得失成败进行交流对话以外,更重要的是从各个不同的传统出发考虑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文学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一个基本的看法。期间,我们开了两次工作会议,收到了近二十篇论文。相信这些论文中的思想成就会在各地的精神建设中有所体现。但是,应当如何汉译“LiberalArts”这个词,我们没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词。
  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这个词的用法有一些有意思的区别,大陆叫作“素质教育”,台湾叫作“通识教育”,香港的用法更显古典,叫作“博雅教育”。严格说来,三种用法都没错,又都不够全面,各自突出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
  “素质教育”强调了对人的品行、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这是对的,可是,经由何种途径、用什么内容、如何培养素质,却不甚了了。一般意义的素质培养,其实从襁褓中就已经开始,可这不是“LiberalArts”所要讨论的。它是大学的基础教育,是和知识教育、自我反思、自觉修炼的成人化行为连在一起的。假如不突出这些主要方面,素质教育就难免沦为令人腻味的空洞的道德说教,甚至变成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当然,的确是有过这样的历史教训的,在还不算遥远的一段历史中,所谓“阶级斗争理论”、“全面专政理论”、“继续革命学说”等等,都曾经是培养素质的公共课的主要内容,而且,的确培养了一批不讲人性,动不动就大义灭亲、灭友的坚强的斗争勇士,这种素质确实是培养教育出来的,这不仅不是“LiberalArts”,而是彻头彻尾地颠覆“LiberalArts”。人文学的传统是用人类长期发展积累的智慧、品行、情操来塑造人,造就社会栋梁。它的核心就是文明和人性,反文明、反人性,最为人文学所排拒,开展人文学教育就是为了防止那些不健康的力量主导社会进程。在这个意义上,“LiberalArts”的传统拒绝一切以政治家的名义构造的形形色色的学说理论,拒绝把任何政治意识形态说教当作人文教育。中国大陆大学教育现在相当重视“素质教育”,这是英明而有远见的举措。但是,“素质教育”在学生中不受欢迎的现状值得反省,国家教委一位主管官员也曾对我说,素质教育的课很难上。我想,的确应当考虑“素质教育”到底教什么?这实际是对人的理解和设计,是千万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大问题。在哈佛,这是本科教育的整套机制;在中国大陆,这只是各种知识之外的一个课程设置;这个区别应当足以说明问题了。
  

[1] [3] [4] [5]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