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哈佛之道
作者:黄万盛
字体: 【大 中 小】
现在,中国有学者在讨论大学理念,这是重要的问题。从晚清办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现代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一直混乱不堪,中国的大学教育走过的是不堪回首的曲折历程,有很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我读了几篇参与讨论的文章,总觉得稍有就事论事之嫌,太过拘泥在北大当前的改革上。其实,大学理念的问题有极其深刻的含义,深入反思,会大有益于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未来。
天才从何而来?
哈佛今年大学部的招生指标是2041名学生,而美国和世界各地报考哈佛的人有近两万人,录取率约为百分之十。这个数字相比中国的北大、清华可能是太不起眼,从高考人口比例看,北大、清华的录取竞争会更激烈。我在1978年考研究生时,报考的有十多万人,而录取的只有394人,大约三百人中取一个,录取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三,想当然应是人中精粹了,可如今我的同学中因为种种原因所学无有所成的也不在少数,当初的录取率就人口质量而言未必有什么实际意义,那是要相对教育环境而论的。
在美国,大学教育在各个州都非常普及,有不少大学根本招不满学生,这种情况下,哈佛百分之十的录取率实在是不同凡响。长期以来,哈佛的录取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之间,是美国大学中最低的录取率。对于一个世界一流大学来说,保持低录取率是极其重要的,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人,优秀杰出的人才就是学校的产品,低录取率意味着一个学校可以拥有最好的可造之才,其人才培养的起点就高人一截,这就是一流大学的优势。在这方面,尤其重要的是持续的长期保持低录取率,这要求学校有出色的师资条件,确实培养了一流的人才,假如一个学校可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蠢才,还有什么样的好学生愿意进这样的大学呢?同样的,假如一所大学选人的眼界有问题、标准不恰当,不能吸纳真正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大学根本就不配成为一流大学。
在中国,大学录取的标准至今还是以高考成绩为惟一标准,其他的一些条件,例如品德、素质等都是底限要求,无所谓好的标准,只要没有毛病就算通过,因此,那是个没有实质意义可又不得不说的标准,毕竟高中生中能有多少犯罪分子呢?有几个不能通过呢?但是,在哈佛,成绩绝对不是惟一重要的条件。哈佛选人的要求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哈佛录取的学生的成绩有三分之二是所在高中的前十名之列,如果高中联考(SAT)的成绩低于1400分,想进哈佛几乎没有什么希望了。可是,有些学生的SAT考了满分(1600),没能考上哈佛,有的刚过1400,却被录取了,可见成绩的因素并不绝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可以弥补成绩上的差距。这点是哈佛特别看重的。所谓综合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自我学习的能力、体育和文艺方面的才能、自我展示的能力例如演讲辩论、组织和领导的能力、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等等。由于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的一流大学普遍都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想进这些大学深造的学生很小就开始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美国的高中里,看不起死读书的学生是普遍风气。一些华裔的学生经常会和家长冲突,因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读书做功课上,这些家长的脑子里装的还是中国的教育观念,以为成绩是决定一切的,结果是害了孩子。只有那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所理解的家长,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光明的未来。波士顿地区有个小镇阿克顿(Acton),它的高中今年有四位学生考上了哈佛,其中有三位是华裔学生,除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她(他)们的社会活动成绩都非常优秀。一位叫缪忱然的姑娘的综合素质的成绩报告简直令人吃惊:课外活动,演讲与辩论,连续三年全国参赛资格,多次地区比赛第一、二名,麻州第六名,全国第四十八名;学术十项全能,团体第二名,麻州比赛,四面金牌、两面银牌,全国比赛,一面铜牌;领导能力,全国优秀学生联盟阿克顿分会主席;奖励,西点军校特邀工作展,成绩优良奖、哈佛图书奖、全国拉丁文考试金牌。另一位叫吴欣儒的姑娘则突出了另一些方面:校刊主编(两年),校高年级学生会主席,校环保社创始人,镇公所、爱默森医院及学校义工,女子曲棍球及田径队成员。从这两位被哈佛录取的学生的报告中,不难看出哈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视。这些要求不仅是对哈佛考生的要求,也是对哈佛在读学生的要求。
在哈佛,综合素质中被特别看重的是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哈佛的校门上刻着这样一句铭文:“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哈佛始终坚持一贯的原则,它所培养的人必须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因此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就是哈佛学生的必须的功课,学生们在学期间绝大部分都坚持对社会的义务服务,到附近的老人院去照顾老人、帮助料理生活,有的人则去中小学辅导功课,或到医院去做看护,也有给新移民辅导移民法。我儿子也在念大学,他的志向是做参议员,他说我没有出身在美国,当不了总统,但可以试试参议员,每逢假期,他就去给议员做义务助手,乐此不疲。我从不泼冷水,那是他的想法,成不成都必须尊重,何况要服务社会,就必须了解社会,从政治的角度了解社会,本身就是个极重要的方面。在中国,家长最怕的就是子女去搞政治,结果却经常是政治会来搞人,无论怎样也躲不开。不管怎么说,政治也是一种职业,与其暗恋,还不如明示。文学家胡风临终前被问道外孙女大学应选什么专业时,用尽生命余力喊出“不学文科!不学文科!”这是他的最后遗言,生命绝唱。那样一个以政治为暴政的梦魇时代应当是过去了,但是它留在人们心灵中的阴影和创伤并不容易消失,对于政治厌恶、恐惧的社会精神病患没有几代人的遗传递减是很难治愈的。在美国,学校会鼓励学生有一点“野心”,在英文中野心和雄心本就是同一个字。一个人无论在学校的学习过程有多长,他终究是属于社会的,终究要回到社会,用所学去回报社会,因此,从各个方面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会使他的所学更加积极、更加自觉、更加有目的。
总之,哈佛乃至美国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对象来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各种潜力;是把服务于社会而不只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当作成人的目标来塑造人才,让每一个天才都在社会的源头活水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动力。这个教育理念是在大学和社会教育的互动中形成的,哈佛以综合素质为录取标准,使得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视对孩子的综合培养;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人进入哈佛,使得哈佛能够培养出顶尖的精英,成为社会的典范;这些典范又导引了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方向。因此,人的综合培养不只是依赖大学这一个环节来完成的,它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吴欣儒在被哈佛录取后,说过这样的心得:“回想过去几载的求学过程,我觉得努力读书,认真游戏,合理地分配时间,有效率地掌握时间,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乐观进取,持之以恒是最基本的态度。虽然大学申请是以高中前三年的成绩为准,但早在小学或初中以及随之而上的各个年级的学习过程的规划也应及早拟定,并随机调整。学科及运动或才艺活动最好均衡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社团活动应积极参与,但须量力而为,不可蜻蜓点水、草草了事。社区义工服务(医院、图书馆、乡公所或校内小老师)都可选择。周末和寒暑假工作既可赚取零用钱又能及早培养与人相处的社会经验。这样的生活加上每天学校的作业,已经把你填得满满的,会非常忙碌并有非常的压迫感,但你也会觉得生活积极充实,充满挑战富有意义。”我所以不惜篇幅录下这段自白,是希望那些关爱孩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能够了解天才是如何培养,从何而来;是希望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人们能够举一反三、有所收益;是希望痛恨伦常颓败、社会风尚腐化的人们能够了解,最大的腐败就是腐化了我们的子孙后代!